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3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林业   58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83篇
  160篇
综合类   744篇
农作物   69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322篇
园艺   78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参照GenBank中登录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了两对特异性引物,从甘肃白银疑似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病料中提取病毒DNA,分步扩增全基因组。回收PCR产物,将其插入pGEM-TEasy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GEM-PCV-2,转化后筛选、提取阳性重组质粒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克隆到的PCV-2全基因组长度为1767bp。应用DNAStar序列分析软件,对所测PCV-2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包括甘肃在内的国内外PCV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PCV-2与英国株(UK-EU656143)遗传关系最近,其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6.2%和91.0%,与已报道的2株甘肃毒株(GS03-EU547458,GSLZ-FJ447482)遗传关系较远,可能是流行于甘肃白银的一个变异毒株(GSBY)。  相似文献   
992.
2000-2013年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灾害公报、南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以2000-2013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的关联。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高发期为2月和8月,9月和12月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珠江口以及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湾3个海湾,汕头港、汕尾港、湛江港以及涠洲岛、硇洲岛附近也是赤潮频发海域;(3)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检出31种,包括甲藻20种、硅藻5种、金藻2种、蓝藻2种、黄藻1种、原生动物1种,共检出149次,其中以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甲藻门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出现次数较多;(4)赤潮生物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93.
不同基质和硫磺粉对越橘土壤和叶片矿质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和塑料大棚试验,研究黑土中加入不同基质和硫磺粉对土壤和越橘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基质(苔藓、草炭、锯末、河沙、酒糟)和硫磺粉后,改变了土壤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而影响了叶片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其中,盆栽试验苔藓 草炭的处理土壤中N含量为160.8 mg/kg,P为15.46 mg/kg;叶片中N、P、Fe的含量分别为1.42%,1.30%和73.1 mg/kg;塑料大棚试验加入2.0 kg/m3和2.5 kg/m3硫磺粉的处理土壤中N、P的含量分别为3.89,3.07 mg/kg,叶片中N、P含量分别为1.528%,0.101%和1.684%,0.109%,表现为植株生长旺盛,适宜越橘生长。  相似文献   
994.
影响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的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从丝裂霉素 - C处理时间、消化时间及细胞浓度等方面比较了诸因素对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的影响。结果表明 ,1 0 μg/m L 丝裂霉素 - C处理以 1 .5~ 2 h为宜 ,0 .2 %胰酶 + 0 .0 4% EDTA消化时间以 2~ 3min( 37℃ )为宜 ,接种浓度以 3~ 3.5×1 0 5m L- 1为宜。在成纤维细胞的分离过程中 ,接种后 30 min换液 ,能达到纯化成纤维细胞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5.
猪白细胞介素-4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RT-PCR技术,从被刺激诱导的PBMC中克隆IL-4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猪IL-4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IL-4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和97.8%.然后用表达型引物从T载体上扩增IL-4基因,双酶切PCR产物后与表达载体pGEX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IL-4,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出38 ku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0%以上,并且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这为猪重组IL-4规模化生产和疫苗佐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猪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猪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概况,内容涉及病毒基因组、蛋白及其变异,尤其对欧洲株和美洲株基因组和蛋白结构方面的不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97.
冷等离子体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杀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灭菌技术,冷等离子在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探讨冷等离子体对细菌细胞膜的破坏效果,阐述其抗菌机制,为冷等离子体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为试验菌株,研究冷等离子体处理对LM形态和胞内物质的影响,阐述LM细胞膜完整性的变化;冷等离子体处理后,通过测定细胞膜脂肪酸含量和类型的变化,比较8-苯胺-1-萘磺酸荧光强度的改变,反映冷等离子体对LM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碘化丙啶荧光、电导率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观察冷等离子体对LM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最后,通过检测胞内活性氧和活性氧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阐明冷等离子体对LM细胞膜造成的氧化损伤。【结果】冷等离子体处理后,LM细胞膜表面观察到破损变形的结构,胞内蛋白质和DNA分别下降了68 mg?mL-1和14 μg?mL -1,证明冷等离子体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冷等离子体处理使LM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40.17%上升至53.91%,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53.68%下降到41.57%,8-苯胺-1-萘磺酸荧光强度从8.99下降到3.73,说明冷等离子体处理后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加。此外,冷等离子体处理后,碘化丙啶可以透过细胞膜,与胞内遗传物质结合发出红色荧光,电导率由0.15 mS?cm-1上升至0.33 mS?cm-1,β-半乳糖苷酶活性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OD420nm从0.274提高至0.683,说明LM细胞膜通透性提高。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荧光和荧光强度的变化说明,冷等离子体刺激细胞膜上ROS的产生,因此对细胞膜造成了氧化损伤。qRT-PCR结果显示冷等离子体处理下调了perRrec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43.29%和52.71%,而sigB的相对表达量上调了89.42%,揭示冷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下,微生物在基因层面的氧化应激和调控机制。【结论】冷等离子体的活性基团通过对细胞膜的作用,破坏LM的细胞活性,起到了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98.
Humic substances(HS),which are defined as a series of highly acidic,relatively high-molecular-weight,and yellow to black colored substances formed during the decay and transformation of plant and microbial remains,ubiquitously occur in nature.Humic substances represent the largest stable organic carbon pool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and are the cent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il.However,the validity of the HS concept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ir extraction procedure have been recently debated.Here,we argue that the traditional humic paradigm is still relevant.Humic substances are distinctive and complex because the extracted HS formed during the humification are chemically distinct from their precursors and are heterogeneous among soils.By reviewing the concept,formation pathways,and stabilization of HS,we propose that the key question facing soil scientists is whether HS are soil microbial residues or unique synthesized compounds.Without revealing the distinctiveness of HS,it is impossible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as the structure,composition,and reactivity of HS are still poorly known owing to the heterogeneity and geographical variability of HS and the limits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analytical techniques.In our view,the distinctiveness of HS is fundamental to the soil,and thus 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focused on revealing the distinctiveness of HS and explaining why HS hold this distinctiveness.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