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23篇
  免费   1279篇
  国内免费   1760篇
林业   1494篇
农学   1176篇
基础科学   868篇
  1997篇
综合类   8645篇
农作物   1204篇
水产渔业   724篇
畜牧兽医   2567篇
园艺   1188篇
植物保护   899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367篇
  2022年   782篇
  2021年   859篇
  2020年   732篇
  2019年   705篇
  2018年   564篇
  2017年   881篇
  2016年   534篇
  2015年   825篇
  2014年   908篇
  2013年   1050篇
  2012年   1485篇
  2011年   1446篇
  2010年   1428篇
  2009年   1208篇
  2008年   1213篇
  2007年   1096篇
  2006年   920篇
  2005年   808篇
  2004年   527篇
  2003年   404篇
  2002年   489篇
  2001年   444篇
  2000年   351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8 毫秒
71.
AIM: IL-12 acts upon Tlymphocytes and activates its receptor complexes of β1/β2,and so IL-12 can regulate TH1/TH2 balance. Our study is aimed at IL-12-inducing apoptosis of Tcells and expressio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of Fas/FasLduring Tcell apoptosis. METHODS: The apoptosis of Tcells was detected by Annexin Vstaining cytometry and the expression of Fas/FasLunder different inhibitors were detected by semi-quantitative PCR. RESULTS: IL-12 induced the human leukemic Tcell line(TIB-152) and the human lymphoma Tcell line(HTB-176) and the normal human Tcells to undergo apoptosis. The FasLexpression at 6 hours after treatment with IL-12 increased apparently, and reached the max at 24 hours, and FasLexpression induced by IL-12 was inhibited by PKCinhibitor. But IL-12 did not influence Fas expression. CONCLUSIONS: IL-12 can induce Tcells to undergo apoptosi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arly membrane changes, the inducing effect is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IL-12 and the maturation of Tcells. FasLparticipates in the progression of Tcell apoptosis as a apoptosis mediator, and the effect of IL-12 on FasLexpression may be related with PKCpathway.  相似文献   
72.
利用RT-PCR与PVP-ELISA检测水稻瘤矮病单头叶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对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核衣壳蛋白和外衣壳蛋白的性质、结构及其与介体的亲和性、与介体传毒能力的关系等方面,本室在已有室内检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T-PCR和PVP-ELISA法对田间带毒叶蝉进行检测,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3.
果梅幼树对春施~(15)N-硫铵的吸收与分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俊  章镇  盛炳成  孙其宝 《果树学报》2003,20(4):280-283
以盆栽3年生细叶青梅/毛桃为试材,研究了早春施用~(15)N-(NH_4)_2SO_4条件下,果梅对~(15)N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春季土温较低,限制了植株对肥料氮的利用率。在新梢旺长期,植株从肥料氮中吸收的氮素营养主要用于新生器官的建造,且新梢成为~(15)N的主要分配中心,其次即为果实,再其次为细根。至花芽分化期,植株的生长中心已发生转移和分散,但春施氮对促进当年生枝的花芽分化和维持叶片正常光合功能仍有重要作用,此期亦是根系生长的关键时期之一,且与贮氮相比,春施氮更有利于当年新根的萌发和根系的扩大。  相似文献   
74.
通过取代苯氧异丁酸与12-(羟基亚氨基)十五内酯的反应,合成了取代苯氧异丁酰氧亚氨基十五内酯,并测定了其对苋菜的除草活性。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 Ⅲa~Ⅲd 的EC50值分别为34.570、46.492、55.385、50.114 mg/L,其活性比对照药剂2,4-D(117.325 mg/L)高,而比苯磺隆(22.381 mg/L)低。  相似文献   
75.
1997年田间调查时,发现一种寄生于棉铃虫的微孢子虫,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致病力。为明确环境因子对该微孢子虫及其致病力的影响,测定了温度与紫外线对该微孢子虫及其杀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孢子耐受温度范围较宽,最高温度上限为55℃。温度对其致病力有显著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生境温度的升高,微孢子虫对棉铃虫幼虫致病力增强。该微孢子虫对紫外线较敏感,在紫外线照射下易失活而丧失致病力。  相似文献   
76.
从海南省杂草胜红蓟和假马鞭上检测到粉虱传双生病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三抗体夹心ELISA(TAS-ELISA)及PCR检测的方法对采自海南的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假马鞭(Stachytarphetajamaicensis)的5个病样进行了检测,表明均为粉虱传双生病毒。PCR扩增产物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存在2类双生病毒,其中样品Hn2存在2类病毒的复合侵染。这是在海南首次报道存在有粉虱传双生病毒。  相似文献   
77.
侵染西瓜的小西葫芦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病毒病是制约西瓜产量及品质的顽疾.据报道,该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30%~50%.1981~1999年皖、苏、鲁、豫西瓜的病毒病曾几次大发生.危害西瓜的病毒病有西瓜花叶病毒1号(WMV-1)、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烟草环斑病毒(TRSV)、南瓜花叶病毒(SqMV)等32种[1].小西葫芦花叶病毒(ZYMV)是侵染葫芦科的主要病毒之一,1973年首次在意大利北部发现此病毒,至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植物病毒[2].笔者对ZYMV合肥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8.
皮孔组织结构及密度与苹果枝干粗皮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通过对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 f.piricola)引起的枝干粗皮病不同感病程度的3个苹果品种富士、国光、鸡冠的树皮皮孔组织结构和密度的研究,发现高感品种富土、中感品种国光和免疫品种鸡冠在皮孔组织结构及密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富士和国光的皮孔结构基本相似,均是先期开口,皮孔下无木栓组织,中后期开口加大,其下形成木栓组织。而鸡冠则是先期不开口,其下有木栓组织,中后期逐渐开口。鸡冠皮孔组织结构的这种特异性是其对枝干粗皮病免疫的主要原因。富士皮孔密度最大,国光次之,鸡冠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树皮皮孔密度与枝干粗皮病的病情指数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9.
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团及几种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梨品种西子绿、菊水及砀山酥梨为试材,对不同发育时期梨果实石细胞团的密度、大小及几种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细胞团的分布密度在幼果期较高,以后随着果实的发育和膨大,密度逐渐减小,接近成熟前1个月左右基本稳定;石细胞团的直径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变大;苯丙氨酸解氨酶在果实发育初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随着果实的生长逐渐降低,花后75d后保持低水平不变;过氧化物酶活性高峰出现稍迟于苯丙氨酸解氨酶,高峰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多酚氧化酶活性波动较大,总的变化趋势逐渐下降。品种间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石细胞团的形成之间表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80.
葡萄品种浆果成熟期多样性及归类标准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郑州葡萄圃内260个鲜食和153个酿酒品种的浆果成熟期进行了鉴定评价。在郑州地区,最早熟的葡萄种质材料早莎巴珍珠6月29日生理成熟,果实发育期48d;最晚熟的种质材料大宝10月12日成熟,果实发育期144d,在其间的103d时间里不断有成熟的葡萄品种,表现了丰富的多样性。酿酒葡萄的果实成熟期相对集中,大多数酿酒葡萄品种在8月中旬成熟,7月份和9月份成熟的葡萄品种所占的比例极少。果实发育期≤60d、61~80d、81~100d、101~120d、≥121d的品种次数呈正态分布,果实发育期81~100d的品种占收集品种的53.03%;果实发育期少于60d的极早熟品种和果实发育期多于120d的极晚熟品种所占比例较少。早、中、晚熟品种按照浆果发育期进行归类较为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