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7篇
  免费   575篇
  国内免费   812篇
林业   748篇
农学   425篇
基础科学   353篇
  857篇
综合类   4421篇
农作物   605篇
水产渔业   577篇
畜牧兽医   1227篇
园艺   800篇
植物保护   381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402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371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365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427篇
  2013年   511篇
  2012年   735篇
  2011年   820篇
  2010年   803篇
  2009年   708篇
  2008年   695篇
  2007年   626篇
  2006年   498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6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吐鲁番7年生‘无核白’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光伏板对‘无核白’叶幕微气候、叶片质量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找到合适的光伏板密度,为葡光互补新型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光伏板密度的增大,叶幕空气温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增大,光照强度显著降低。‘无核白’葡萄叶片质量、果实品质随着光伏板密度的增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中度遮阴条件下,‘无核白’叶片的纵、横径,叶绿素含量和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表现最佳。在吐鲁番地区采用光伏板遮阴对‘无核白’葡萄叶幕微气候有显著影响,适度遮阴有利于缓解夏季高温强光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危害,但过度遮阴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吐鲁番地区推广葡光互补栽培模式时,建议选择光伏板的间隔为1.0 m。  相似文献   
102.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楼葱的特性,试验对我国不同地区12个楼葱栽培种的数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14个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数量指标后,单株质量、株高、假茎质量、花葶高、叶形指数和假茎指数影响分类;相关性分析说明主要数量指标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聚类分析后,遗传距离为3.1时可将楼葱种质根据所得主要数量性状分为4个类群。测定不同地区楼葱6个品质指标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紧实度与蛋白质含量、干物质率、香辛油含量、总糖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或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反映了89.99%的原有信息量,楼葱的干物质率与紧实度为主要成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品质与数量性状的关系,假茎直径、出叶孔间距、单株质量这3个数量性状对楼葱品质的影响居前3位。研究表明楼葱种质材料具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宁夏同心2个地区黄水桥HSQ、石羊圈SYJ的楼葱种质距其他种质资源间亲缘关系最远且干物质率含量及紧实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3.
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淀粉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汁水和薯渣等,这些副产物中有机物含量较高,且COD(化学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均超标,无法直接排放,作为废弃物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对马铃薯淀粉加工副产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成为热点。文章主要介绍了马铃薯淀粉的特性、用途、加工过程中副产物的来源,并对目前马铃薯淀粉加工副产物的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4.
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防除杂草效果及对高粱的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对羟基丙酮酸双氧化酶抑制剂类新型除草剂喹草酮应用于高粱田的可行性,于2018-2019年在温室和田间测定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的除草效果及对高粱的安全性。温室试验结果表明,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对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两者按有效成分用量比1:4~1:7配比对狗尾草的GR50在134.40~168.92 g (a.i.)/hm2之间,明显好于喹草酮和莠去津单独施用时的GR50,分别为150.53g (a.i.)/hm2和589.30g (a.i.)/hm2;两者复配对狗尾草的共毒系数在234.80~311.03之间,远大于120.00,显示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对苘麻的共毒系数在140.16~168.38之间,也表现出增效作用;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也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喹草酮与莠去津按有效成分用量比1:5复配的制剂在最高用量3 600g (a.i.)/hm2处理下,3个高粱品种生长均正常,且对高粱和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远大于6.59,对高粱的安全性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应用于高粱田对高粱安全,且对田间杂草野稷Panicum ruderale、虎尾草Rabdosia eriocaly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藜Chenopodium album等均有极好的防除效果,2018-2019年对高粱田杂草的总株防效分别为94.2%和92.8%,鲜重防效分别为95.6%和94.2%,明显高于药剂对照50%异甲·莠去津悬浮剂土壤处理和37%二氯·莠去津悬浮剂茎叶处理的防除效果。表明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应用于高粱田防除杂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5.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地区的多食性和迁飞性害虫。自2019年初入侵我国以来已蔓延至21个省(市、自治区),对我国的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威胁。为探讨草地贪夜蛾的长效控制体系,我们考察了5种国内常见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寄生能力的影响,同时选择寄生能力较好的2种赤眼蜂进行了驯化培养。结果显示在供试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最强,平均单雌可寄生20粒卵;碧岭赤眼蜂次之,平均单雌可寄生9.6粒卵;玉米螟赤眼蜂几乎不能寄生,平均单雌仅为1粒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利用草地贪夜蛾卵驯化多代后发现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无显著变化,而碧岭赤眼蜂经过4代驯化后有明显的提高,由平均单雌寄生9.6粒卵提高至13.4粒。综上所述,供试的5种赤眼蜂均可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其中以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最强,通过多代驯化碧岭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具有提升的趋势,因此国内本土的赤眼蜂也具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6.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以豆壳烧制的生物炭作为载体,研究生物炭对Bt Cry1Ac蛋白的吸附行为以及生物炭对Cry1Ac蛋白的紫外保护作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生物炭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生物炭是典型的多孔结构材料,表面具有丰富的官能团。Cry1Ac蛋白与生物炭吸附平衡时间为50 min,最合适的吸附浓度比(生物炭:蛋白)为1:100,二者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UVB紫外照射4 h后,生物炭与Cry1Ac蛋白复合物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是单纯蛋白的4.93倍,显示生物炭具有较好的紫外抵抗效果。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制备得到的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Cry1Ac蛋白的抗紫外能力,为后续研发耐受紫外线的农药剂型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7.
MYB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过程,在植物防御相关信号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为了明确MYB28在油菜与根肿菌互作中的作用,对感病甘蓝型油菜中双11中MYB28家族基因在根肿菌接种以及 水杨酸处理后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不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显示,相比于根和叶,BnaMYB28 在茎和种子中的表 达水平更高;BnaMYB28 基因在根肿菌和外源水杨酸处理下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响应,外源水杨酸处理下Bna⁃ MYB28-1 和BnaMYB28-3 上调表达,BnaMYB28-2 表达则受抑制。根肿菌侵染后,BnaMYB28-1 在整个侵染期表达 量均显著上调,但在加入水杨酸后表达被显著抑制;BnaMYB28-3 表达量在接菌后7 d和28 d显著上调,在关键皮层 侵染期(接菌后14 d)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变化,但在施加水杨酸处理后表达量显著上调。综上,外源水杨酸能 正向调控BnaMYB28-1 和BnaMYB28-3 表达,BnaMYB28-3 可能通过水杨酸信号路径参与油菜与根肿菌的互作。  相似文献   
108.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xosomes secreted by mouse melanoma cells on the expression of 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 (Rac1) protein in fibroblasts. METHODS Ultracentrifugation was adopted to separete exosomes secreted by mouse melanoma B16-F10 cells.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exosomes was observed by negative-stai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exosomes was determined by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NTA). The exosomal markers, 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 (Tsg101) and 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2 (Tyrp2), were identified by Western blot.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y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process that 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 took in exosomes during co-culture.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and Western blot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Rac1 protein in MEF. RESULTS B16-F10 cell exosomes showed a typical tea tray-like structure, with a size range of 141~255 nm, and expressed protein markers Tsg101 and Tyrp2. The results of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y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co-culture at 0 h, a small number of exosomes appeared in the MEF at 12 h, and a large number of exosomes accumulated in the MEF after co-cultured for 24 and 36 h. West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co-culture at 0 h, the expression of Rac1 protein in the MEF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24 h and 36 h of co-culture (P<0.01). The results of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co-culture at 0 h,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Rac1 in the MEF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12 h, 24 h and 36 h of co-culture (P<0.05 or P<0.01). CONCLUSION Intake of exosomes secreted by mouse melanoma cells promotes the expression of Rac1 protein in fibroblasts.  相似文献   
109.
‘华柚2号’是将‘国庆1号’温州蜜柑愈伤组织原生质体与‘华柚1号’叶肉原生质体融合创制的二倍体雄性不育胞质杂种。树势中等,花瓣短而退化,雄蕊败育,雌蕊正常。果实扁圆形,隔离种植下完全无核,平均单果质量1 232.47 g,果皮中等厚,可食率57.03%。果肉粉红色,囊壁薄,果肉化渣多汁,风味浓,可溶性固形物12.37% ~ 13.33%,总酸0.90% ~ 1.20%,固酸比10.42 ~ 14.13,维生素C 24.26 mL • L-1。在湖北武汉地区种植,果实11—12月成熟,5年生嫁接树单株产量约50 kg。  相似文献   
110.
为明确东北稻区稻稗Echinochloa oryzoides HJHL-715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稻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明确抗性种群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情况,研究3种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其敏感性的影响;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稻稗的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离体活性测定、ALS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在东北稻区,五氟磺草胺对稻稗HJHL-715种群鲜重的抑制中剂量GR50为62.53 g/hm^2;稻稗HJHL-715的ALS基因序列中未发现氨基酸突变,其ALS离体活性与敏感种群的ALS离体活性无显著性差异,ALS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敏感种群。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PBO)、马拉硫磷3种P450抑制剂显著提高了稻稗HJHL-715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使其对五氟磺草胺的GR50由原来的62.53 g/hm^2分别下降到5.78、5.02、3.53 g/hm^2。表明东北稻区已经出现了对五氟磺草胺具有高水平抗性的稻稗种群,稻稗HJHL-715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很可能是由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代谢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