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76篇
  免费   1109篇
  国内免费   1549篇
林业   1015篇
农学   788篇
基础科学   768篇
  1449篇
综合类   7319篇
农作物   1039篇
水产渔业   604篇
畜牧兽医   2238篇
园艺   1103篇
植物保护   811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786篇
  2021年   681篇
  2020年   621篇
  2019年   584篇
  2018年   450篇
  2017年   759篇
  2016年   517篇
  2015年   678篇
  2014年   805篇
  2013年   874篇
  2012年   1215篇
  2011年   1331篇
  2010年   1231篇
  2009年   1149篇
  2008年   1122篇
  2007年   1023篇
  2006年   786篇
  2005年   585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19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为筛选并鉴定与猪瘟病毒(CSFV)衣壳(C)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本研究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CSFV C蛋白为诱饵从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 DNA表达文库中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共筛选到6种蛋白,分别为ATP5B、SON3、PKN1、PCBP1、RPS20和IQGAP1,根据Gene Ontology分析结果,这些蛋白分别参与细胞的增殖和代谢等过程。本研究选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N1(PKN1)进行进一步验证,经酵母共转化试验、免疫共沉淀试验和GST pull-down试验证实,宿主PKN1蛋白与CSFV C蛋白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本研究首次证明PKN1与CSFV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进一步研究PKN1蛋白在CSFV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香豆素类化合物在抗病毒、抗感染、调节免疫系统等方面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对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香豆素类化合物是瑞香狼毒重要的化学组分之一。综述了瑞香狼毒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5.
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脱毒试管苗为材料,设置传统水培(CK)、安装加热棒(T1)及安装加热棒和保温棚(T2)3个处理,研究不同加温措施对马铃薯试管苗水培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都平原气温较低的冬季,通过在传统水培设施上安装加热棒和覆盖保温棚,可使水培苗床水温保持在15~22℃,使水培苗较传统方法提早生根6.4 d,提早出苗13d,同时有利于形成壮苗,其根长、茎粗、株高、叶片数和鲜重等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在水培苗扦插后42 d,当CK处理刚上到雾培阶段时,T1处理单株结薯数已达1.70颗,T2处理已达3.57颗。因此,水培加温处理有利于组培苗提前扦插,培养健壮水培苗,并提早雾培苗结薯,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06.
为弥补河北二季作区马铃薯种质资源短缺问题,将早熟马铃薯高代品系材料和荷十五(ck)进行品系材料比较试验,调查其农艺性状和产量,为马铃薯选择育种工作提供试验基础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BFY 38.162、BFY 38.192、BFY 11.11、BFY 6.8、BFY 6.29、BFY 15.4等6个品系材料物候期早,生育期短,农艺性状表现优良,产量方面高于对照品种荷十五,有较好的增产效果,适应性强,可进入下一步区域生产试验。BFY 38.116、BFY 14.6、BFY 7.25、BFY 38.11、BFY 38.169、BFY 7.30、BFY 14.8等7个品系材料在试验中,生长势较弱,产量不理想,在后续试验中,将其淘汰。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白粉病(powdery mildew)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番茄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为抗病基因挖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ARP2/3(actin-related protein 2 and 3)复合体是肌动蛋白微丝骨架动力学的主要调控因子,能够参与包括响应外界胁迫等多种细胞学过程。本研究通过对番茄ARPC5(actin-related protein C5)进行克隆和抗病功能验证,为番茄基因组信息完善、抗病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等方面打下基础。【方法】从番茄LA1777(Solanum habrochaites)cDNA中PCR扩增ShARPC5,使用DNAMAN 6.0进行多序列比对;MEGA 6.0构建系统发育树;应用在线工具ProtComp v. 9.0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比较接种白粉菌(Oidium neolycopersici,On-Lz)后高感品种Moneymaker(MM)和高抗品种LA1777中番茄ARPC5的表达特征,分析白粉菌侵染与ARPC5表达的相关性。应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进一步验证该基因在番茄中的抗病功能,观察沉默株和野生型株系接种后表型变化,利用台盼蓝和DAB染色法检测植株产生过敏性坏死和H2O2的能力,并检测ShARPC5沉默后一些与植物抗病相关标记基因的表达变化。采用农杆菌浸花法遗传转化拟南芥过表达ShARPC5植株,观察转基因和野生型株系接种后表型变化,并统计单病斑分生孢子数。【结果】从番茄品种LA1777中克隆到ShARPC5,编码132个氨基酸残基,包含一个保守的P16-Arc结构域。与番茄MM-白粉菌亲和互作相比,非亲和互作的番茄品种LA1777在接种白粉菌后,ShARPC5显著上调表达,尤其在接种后18 h。在番茄上沉默ShARPC5能够增加植株对白粉菌On-Lz的敏感性,防卫反应基因PR1b1显著下调表达。组织学观察显示与对照植株相比,ShARPC5沉默植株接种后诱导产生过敏性坏死和活性氧减少。在烟草上瞬时过表达ShARPC5能够诱导产生坏死斑。相反,在拟南芥上过表达ShARPC5能够增加植物的抗病性。【结论】ShARPC5是番茄响应白粉菌侵染的重要基因,可减轻番茄白粉病的发病程度,在番茄抗白粉病机理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作为番茄抗白粉病分子育种的一个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8.
选取河北石家庄市1982、1993、2001、2005和2008年5个年份的人口数据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SPSS软件支持下,从人口密度、人口重心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石家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拟合,找出符合石家庄市人口变化规律的密度模型。结果显示:石家庄市人口密度仍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渐低的特点;人口重心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郊县并有向中部市区迁移的趋势;符合石家庄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密度模型为倒数函数。这一结果表明城市中心区仍然是石家庄市人口集中区,人口分布郊区化现象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9.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植物转录因子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中分别得到175和164个候选的枣AP2/ERF转录因子序列,使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去除重复序列,采用SMART软件预测蛋白结构域发现,枣基因组中包含有145个AP2/ERF基因,其中ERF、AP2、RAV亚家族分别含有116个、23个、5个,另有1个独立基因。预测枣AP2/ERF转录因子氨基酸数量在111 ~ 692之间,分子量在12 446.87 ~ 76 154.10之间,pI在4.31 ~ 10.11之间。鉴定出的145个AP2/ERF转录因子,105个分别定位到12条染色体上,40个未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利用嫁接病芽方法将枣疯病植原体转至健康枣植株,通过转录组测序和qRT-PCR手段,分析了AP2/ERF转录因子对枣植原体侵染的响应,在植原体侵染枣的6个不同时期,枣AP2/ERF表达数量和表达量均不相同,共有4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ZjAP2*9、ZjERF49和ZjERF91是响应枣疯病植原体最为重要的AP2/ERF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10.
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综合肥力与大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能、土壤养分以及大豆生长的影响,以东北黑土区3°坡耕地田间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年的观测。按照生物炭施加量,2015年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m~2)、C100(100 t/hm~2) 5个处理,2016—2018年分别连续施加等量的生物炭。结果表明:连续4年,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随施炭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对6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影响不显著;连续4年,饱和含水率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2015年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2016—2018年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连续4年,施加生物炭提高了大豆各生育阶段的株高和叶面积,同期相对较优处理分别为C75、C50、C50、C25;连续4年,大豆冠层覆盖度与施炭量呈抛物线变化(R~2均在0. 89以上,P 0. 01),连续施加2年的C50处理各生育期提高量最大,与C0相比提高了81. 4%、36. 7%、31. 5%和39. 6%;连续4年,土壤pH值和有机质、速效钾含量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相对较优处理为C50、C50、C25、C25。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模型计算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产量呈正相关(R~2=0. 861 5,P=0. 001 2,RMSE为0. 75),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最高的生物炭施用模式为连续2年施加50 t/hm~2的生物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