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5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28篇
  62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钢质直齿圆柱齿轮冷精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研究了钢质齿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及相关技术,提出了齿形凹模修正设计方法,采用闭式镦挤-约束孔分流两步成形法冷精锻出具有较高精度的钢质直齿圆柱齿轮。  相似文献   
52.
Oxygen consumption (OC) and ammonia excretion rates (AE) of perch were measured under commercial‐like conditions (temperature 23.3 °C) in both fed (F) and feed‐deprived groups (D).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in triplicate in six sized batches of perch ranging from 44.8 to 336.2 g. The mean daily OC was 288.3–180.6 mg O2 kg?1 h?1 for group F fish ranging in size from 44.8 to 279.4 g body weight. The mean daily AE expressed as 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 was 13.8–5.2 mg TAN kg?1 h?1 in the same groups. Daily peaks of OC in group F perch were observed 6 h after the onset of feeding for each size group with relatively stable values up to the end of feeding. Peaks of daily AE in group F perch were observed 10 h after the onset of feeding in each size group, with a rapid decrease up to 16 h after onset. In group D, OC was 181.1–110.5 mg O2 kg?1 h?1 in the weight range 57.9–336.2 g. The daily mean AE was 1.7–0.5 TAN kg?1 h?1 in this group. No dramatic peaks of OC and AE were observed in group D perch.  相似文献   
53.
为了解淡水贝类是否存在组织蛋白酶L的亚型及其亚型的免疫相关作用,本实验利用已构建的池蝶蚌血细胞全长c DNA文库,筛选获得与之同源的EST序列,结合RACE技术进一步克隆了池蝶蚌一个新的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c DNA全长,命名为Hs Cts L1-like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KF015273)。该序列全长为1280 bp,5′-非翻译区(5′UTR)为31 bp,3′-非翻译区(3′UTR)为256 bp,开放阅读框区(ORF)为993 bp,编码33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6.86 ku,理论等电点为6.23。序列分析结果显示,Hs Cts L1-like与其他软体动物相对应序列具有共同结构特征,包含信号肽、前肽抑制域和成熟肽三部分,在其他物种中已鉴定的Cts L签名序列标签(ERF/WNIN、GNFD、GCXGG和QCHN等)在Hs Cts L1-like中均可找到。其氨基酸序列同缢蛏Cts L1(AGL33704.1)同源性最高,达67%;与报道的三角帆蚌Cts L(ADV03094)和池蝶蚌中另一个Cts L(AEX88474)仅均为52.9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s Cts L1-like与缢蛏、长牡蛎和合浦珠母贝的Cts L1聚为一分支,推测Hs Cts L1-like属于Cts L家族中的亚型1。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显示,Hs Cts L1-like m RNA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卵巢和精巢。注射鳗弧菌后,血细胞和肝脏Hs Cts L1-like m 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暗示其是一个免疫有关的基因,参与了池蝶蚌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54.
为了提高玉米收割机的株距的自适应能力、降低漏采率、提升工作效率,设计了一种新的株距自适应玉米收割机,大大提高了玉米收割机的作业精度和效率。依据移动4G信号的传播特性,设计了玉米株距实时测量系统,针对中国4G现场测试环境,研究提出了一种电波传播特性测量与建模方法,结合高性能测试仪器和虚拟仪器技术设计构建了3.5GHz测量系统。测量得到的株距量由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再由单片机进行处理,对执行末端发出指令,调整玉米收割机割台分禾器的间距,从而可以对不同株距的玉米进行收割作业。对设计的玉米收割机进行测试发现:其株距自适应能力较好,可以随株距的变化自动调整分禾器间距,玉米穗的漏采率和破碎率较低,符合高精度作业玉米收割机的设计要求,为玉米自动化收割机械装置的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5.
为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和提高板栗果实品质,寻求合适的喷施生长调节剂的方法。以‘遵玉’为试材,于不同时期对板栗喷施不同的生长调节剂,探究生长调节剂对板栗结实情况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始期喷施SA可显著提高板栗实蓬率、每苞中板栗的个数和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其中以0.2 nmol/L效果最佳,相比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5.50%、79.64%、19.20%、11.20%和6.09%;板栗幼胚发育前喷施0.01 mg/L BR可显著提高板栗实蓬率、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4.16%、26.37%和5.69%,而喷施0.001 mg/L BR可显著提高板栗实蓬率和每苞中板栗的个数,分别提高了19.42%和125.56%,其中每苞坚果个数增幅高达125.56%,可显著提高板栗产量。因此,建议于板栗盛花始期喷施0.2 nmol/L SA,于幼胚发育前喷施0.001 mg/L BR或0.01 mg/L BR,以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6.
甘肃省玉米制种竞争力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分析甘肃省玉米制种竞争力的基础上,结合该省的实际情况,对发展玉米制种提出几点建议对策:鼓励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加强政策引导,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玉米制种技术集成;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建立市场销售网络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57.
籼粳稻细胞质背景下Rf-1位点PCR标记的遗传分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在籼、粳稻细胞质背景下研究了Rf-1位点上PCR标记M45461的遗传分离比例,结果显示M45461的遗传分离与提供雄配子的杂合体的细胞质背景有关.粳稻细胞质不影响M45461的遗传分离比例,而籼稻细胞质会导致M45461极显著偏向籼稻或具有籼稻遗传成分较重的亲本.在籼、粳稻细胞质背景下,杂合体的花粉育性分别为半不育和正常可育,而小穗育性均正常.说明M45461的偏分离与雄配子选择有关,而与雌配子关系不大.该结果还揭示粳稻细胞质可以与籼稻细胞核和谐共存,籼稻细胞质则与粳稻细胞核存在不谐和的遗传互作.这一结论可以为籼粳分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可为籼粳杂交父母本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枣树龟蜡蚧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种药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龟蜡蚧防治适期,选择30%溶蜡克虫神乳油1 000倍液、25%的蚧虱净乳油2 000倍液、20%的速扑蚧杀乳油1 000倍液均可起到很好控防作用,防效都高达98%以上,由于蚧虱净为高效低毒农药,建议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玉米秸秆混合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显著提高纤维素酶的酶活,采用固态发酵的方法,深入研究了玉米秸秆预处理后的成分变化以及固液比,温度,pH等对发酵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膨化预处理之后的秸秆混合发酵产酶的较优工艺条件为:固液比为1:(1.5~2)之间;pH 3~5;接种量为20%;秸秆:麸皮为1:1;硫酸铵含量为1.5%。在这些条件发酵之后的玉米秸秆,酶活为300 U/g。为下一步的玉米秸秆混合发酵产酶的中试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森林景观美学质量与自然火干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采用SBE法对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其森林景观美学质量与自然火干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喀纳斯旅游区的森林景观美学质量整体较高,阔叶针叶树种比值大、树种丰富、林相简单整齐的森林景观受人青睐;2)喀纳斯旅游区森林景观美学质量与森林发生自然火干扰时间的早晚有关,自然火干扰发生时间越早,森林景观目前表现的美学质量越低,反之亦然。自然火干扰通过对森林群落树种结构形成的作用,进而深刻影响森林景观美学质量的具体表现,是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森林景观美学质量形成的重要源动力之一。结论为喀纳斯以森林景观美学质量为价值取向的森林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