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9篇
  免费   614篇
  国内免费   590篇
林业   676篇
农学   385篇
基础科学   319篇
  675篇
综合类   3910篇
农作物   651篇
水产渔业   326篇
畜牧兽医   1040篇
园艺   611篇
植物保护   29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341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429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650篇
  2011年   666篇
  2010年   647篇
  2009年   607篇
  2008年   608篇
  2007年   523篇
  2006年   487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针对目前海珍品增殖的需要,进行了刺参人工鱼礁增殖实验研究。实验共分为3部分进行,即无模型礁与有模型礁的对照实验、同种材料5种形状模型礁以及两种不同材料的三角形孔洞长方体礁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形状的模型礁投入到养殖实验池中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与不投放模型礁相比差异极显著;同为水泥制的5种模型礁投入后,圆管形模型礁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最高,与其他4种模型礁相比差异显著;两种不同材料的三角孔模型礁投入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差异不显著,水泥制模型礁高于大理石制;利用石块投石造礁对刺参也具有一定的聚集效果。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南方农区畜牧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方农区为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为促进南方农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把粮食主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主产区,本文在认真分析了南方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的基础上,从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市场体系建设、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诸方面,提出南方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993.
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新的杀菌先导化合物,通过2-噻唑烷酮与氯甲酸酯的缩合反应得到11个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 5a ~5k), 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H NMR、MS、IR和元素分析表征。初步离体杀菌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化合物较之母体2-噻唑烷酮具有更高的杀菌活性。在浓度为2 000 mg/L下,化合物 5c、5d、5e、5f、5g、5h、5i、5j 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率为100%, 5i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和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995.
为探明增氧对粉绿狐尾藻氮素吸收及其底泥微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粉绿狐尾藻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以不增氧处理为对照(CK),分别设置O1(4 min)、O2(6 min)、O3(8 min)、O4(10 min)4个增氧水平,系统研究了粉绿狐尾藻不同生长时期氮素吸收及其底泥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等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增氧调控底泥微环境、提高粉绿狐尾藻对水体氮污染物降解能力的机理。结果表明:无论增氧与否,粉绿狐尾藻根部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及植株氮素积累量均随生长时间延长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均高于根部;与CK相比,生长前期(t1、t2时期)增氧8 min、中后期(t3、t4、t5时期)增氧6 min对应的粉绿狐尾藻氮素吸收与积累量均最大,其中增氧6 min对应t5时期的粉绿狐尾藻植株氮积累量为171.08 mg·株-1。增氧使粉绿狐尾藻生长前期底泥pH...  相似文献   
996.
为评估食用江苏省中华绒螯蟹的健康风险,对江苏省养殖的中华绒螯蟹重金属镉残留进行了调查.于2018-2020年的9-10月,在江苏省采集399份中华绒螯蟹样本,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样品中的重金属镉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江苏省中华绒螯蟹体内重金属镉含量范围在0.00950 mg/kg至0.83600 mg/kg之间,平均值为0.15100 mg/kg,99.0%的样品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限量要求.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结果显示,88.5%的样品处于未污染或轻度污染水平.从采集区域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中华绒螯蟹体内镉含量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苏中和苏南地区没有显著差异,而苏北地区与苏中地区、苏南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人群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正常消费水平下,靶标危害系数值均小于1,江苏省中华绒螯蟹中重金属镉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7.
湖南地区常绿草坪混播组合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立地条件和生物学特性,选择暖季型草坪草狗牙根和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的不同品种按照不同比例混播成24种草坪进行试验,并对不同混播组合进行了适应性和成坪品质的观察测定,成坪后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评定草坪质量。结果表明,24种不同混播草坪质量有所差异,初步确定在湖南地区用金字塔狗牙根3 g/m2+自由2号早熟禾10 g/m2的混播草坪全年综合质量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对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澄坪村"7·16"泥石流灾害成因机理及力学特征进行分析,为类似灾害的防灾减灾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灾后野外调查开展相关分析。[结果]湖南省安化县马路镇澄坪村梨树坪让家沟流域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气象水文方面具备良好的孕灾条件;由于2014年7月16日的持续性强降雨作用,沟道上游一侧形成了一个约5.20×10~4 m~3的滑坡堰塞湖,随后堰塞湖迅速溃决并形成了强大的溃决型泥石流,冲溃了下游的两道拦砂坝,并形成了高达190.65m~3/s的峰值流量。[结论]安化县澄坪村"7·16"泥石流灾害是一次典型的滑坡灾害转换成泥石流的灾害链,而下游两道堵塞坝的堵溃过程进一步放大了泥石流的峰值流量及规模,具有典型的堵溃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999.
典型高温年分期播种冬小麦生育及产量性状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6/2017年度自然高温年景下进行冬小麦分期播种实验,以适期晚播以来冬小麦多年平均播期(10月10日)为对照,设早播10d(E10)、迟播10d(L10)、迟播20d(L20)处理。通过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最小显著性差异和Logistic方程模拟等方法,对分期播种冬小麦发育期、生长量及产量因素等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究冬小麦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适播期及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的冬小麦冬前各发育期差异较大,越冬后随着气温升高,各播期冬小麦发育进程趋于一致;随着播期推迟,冬前积温递减趋势明显,冬小麦株高、绿叶面积和植株密度等生长要素均呈明显降低或减小趋势,冬小麦结实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亦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各播期穗粒数则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冬小麦千粒重差异极显著,其中早播10d处理极显著低于对照,迟播冬小麦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照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不同播期处理冬小麦灌浆过程均符合Logistic生长规律,对照籽粒渐增期持续时间长于其它处理,利于冬小麦增加籽粒“库容”,籽粒快增期灌浆速率快,利于提高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灌浆速率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对照处理冬小麦灌浆过程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00.
天然有机质(NOM)在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环境中无处不在,其中富里酸和胡敏酸是主要形态。富里酸及胡敏酸活性高,易与天然矿物颗粒和金属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矿物的表面化学特性以及金属离子的形态与迁移性,进而在控制环境中金属离子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富里酸和胡敏酸等NOM和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共吸附特性与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了表面络合模型和现代光谱技术在上述三元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反应机制研究进展。NOM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特性和反应机制,并受体系pH、金属离子类型和浓度、NOM浓度、NOM和金属离子的添加顺序、矿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低pH时,NOM通常促进矿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NOM和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共吸附机制包括:NOM和金属离子竞争吸附表面活性吸附位点;在溶液中形成NOM-金属离子络合物;形成金属离子桥接矿物表面位点与NOM的A型三元络合物(矿物-金属离子-NOM)或NOM联接矿物表面与金属离子的B型三元表面络合物(矿物-NOM-金属离子);静电作用改变表面电荷特征。最后展望了天然有机质等配体与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共吸附有关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