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8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493篇
林业   473篇
农学   647篇
基础科学   312篇
  1056篇
综合类   1580篇
农作物   411篇
水产渔业   313篇
畜牧兽医   1127篇
园艺   190篇
植物保护   33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8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51.
为了探寻欧洲白桦变种裂叶桦的叶缘分裂机制。以2种桦树为研究对象,在叶片形态特征和解剖特征观测的基础上,进行了顶芽及叶片叶尖、裂片及凹缺等不同组织部位相关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内源激素IAA含量测定以及IAA活体标记的GUS染色分析。结果表明,裂叶桦叶片两侧叶缘自叶基到叶尖分裂出由大到小3~4个裂片,叶背面的叶脉呈明显的管状隆起,叶宽、平均二级脉间距、主脉横切面积等分别较欧洲白桦大了21.12%、12.64%、21.46%。BpmiR164s及靶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证明,BpmiR164-2及靶基因BpCUC2与裂片的形成关系密切,是裂叶性状产生的主要调控基因。生长素输出载体BpPINs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证明,6个基因中只有BpPIN2和BpPIN5在裂叶桦的叶尖、裂片及顶芽等组织器官中呈现上调表达。内源激素IAA的活体标记发现,在顶芽、幼叶中IAA的含量较高,而在叶片中,叶尖、叶齿及裂片处是激素的高表达部位,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对2种桦树的上述不同组织部位的生长素测定也证明了激素的上述分布特点。综合上述,裂叶桦裂片产生是激素在叶脉、叶缘的极性运输及相关基因调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2.
为研究精氨酸代谢的关键酶精氨酸脱羧酶(Arginine Decarboxylase,ADC)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mRNA在鹅等级前卵泡中的表达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鹅等级前卵泡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结果进行验证。通过FPKM值计算分析,这2个基因在鹅等级前卵泡中均有表达,且随着卵泡的发育,NOS mRNA的表达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在初级卵泡中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在中白卵泡中的表达量最低。ADC mRNA的表达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在初级卵泡中的表达量最低,在小白卵泡中的表达量最高。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53.
新型硅酸盐钝化剂对镉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通过活化蒙脱石中硅(Si)元素制备新型硅酸盐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并在高效钝化重金属的同时为作物生长提供营养成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新型硅酸盐钝化剂对土壤pH和镉(Cd)形态分布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钝化剂对小白菜生物量、株高及Cd含量的影响,探讨了钝化剂对土壤镉污染可能的钝化机理及效果。结果表明,在Cd含量为3 mg·kg~(-1)和5 mg·kg~(-1)污染土壤上施加新型硅酸盐钝化剂均可显著增加小白菜的生物量并降低其重金属含量,土壤Cd含量为3 mg·kg~(-1)时施加5‰硅酸盐钝化剂可使小白菜生物量增加25%、Cd含量降低59.17%;添加5‰钝化剂可使土壤pH升高约1.4个单位,且土壤中弱酸溶解态镉含量分别降低19.8%和9.40%。由此可见,新型硅酸盐钝化剂可有效降低酸性镉污染土壤中可迁移态Cd含量并促进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954.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针对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构建了多元化、特色鲜明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信息化硕士培养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组织、管理、考核等的比较认可,同时学生对教学过程监控有更大的期望,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培养方案的教学过程监控,调整培养方案,提高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55.
针对多年来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量连续下降的问题,以及农户群体储粮行为常表现出的"共振效应"现象,利用进化博弈分析方法,对农户群体粮食储备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群体的储粮行为存在3个进化稳定策略。2)在预期粮价与粮食产储成本满足一定关系时,农户群体粮食储备行为常表现出趋同性,出现"共振效应"。3)可以通过调整未来预期粮价与改变农户粮食产储成本的方式,影响农户群体的粮食储备策略,进而将农户群体的储粮行为保持在可调控的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956.
养殖场户病死猪处理的实证研究:无害化处理和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养殖场户选择病死猪无害化乃至资源化处理行为的制约因素,应对国家资源化利用病死猪的政策方针。本研究基于2013年4月—2014年8月对北京郊区养猪场户问卷调查获得的428份养殖场户有效调查数据,在运用Heckman probit选择模型处理样本选择性偏误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养殖场户是否进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养殖场户能无害化处理病死猪,以简易无害化处理方式为主,其中获得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文化程度高、养殖年限长会促使养殖场户进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获得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养殖规模大、离居民点距离远、参加合作社会促使养殖场户选择资源化处理病死猪。为此,政府应通过完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扶持合作社生态服务功能、吸引新型职业养殖场户加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来规范养殖场户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和提高资源化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957.
废弃宅基地复垦是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内容,而复垦后耕层土壤质量往往不如人意。笔者以提高废弃宅基地复垦耕层质量为目标,从复垦方向的确定、拆除工程的实施、田块设计、耕层土壤工程重构、培肥改良5 个方面对复垦策略进行优化,提出废弃宅基地复垦包括耕层土壤工程重构和肥力重构两个重要步骤,并对废弃宅基地耕层土壤快速培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8.
聚光回热式太阳能土壤灭虫除菌装置光热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针对传统设施农业土壤灭虫除菌过程使用化学消毒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作物药物残留等问题,提出了新型聚光回热式太阳能土壤灭虫除菌装置,利用太阳能聚光集热技术加热空气进而对农业种植土壤进行高温消毒,同时将土壤所含有机物加热挥发,实现对农业种植土壤的修复,同时处理后的热土壤对进料空气进行预热,提高了装置的热能利用效率。该文介绍了聚光回热式太阳能土壤灭虫除菌装置的工作原理,利用光学仿真软件对装置中复合多曲面聚光器的光学效率进行了计算,基于光学计算结果,对聚光回热式太阳能土壤灭虫除菌装置的光热性能进行了室外试验,测试了装置的空气加热温度和集热效率。结果表明,用于土壤灭虫除菌的热空气在聚光比为3.6,流动速度为1.075 m/s时,装置的集热效率最高,加热后空气温度最高达到了88℃左右,集热效率为65%左右,能够满足农业土壤灭虫除菌所需的温度需求。  相似文献   
959.
将秸秆粉用氨基淀粉黏合剂均相包覆,并掺杂纳米二氧化硅(nano SiO_2),采用原位发泡、炭化处理技术制备成纳米SiO_2/氨基淀粉黏合剂秸秆炭(掺杂纳米SiO_2秸秆多孔颗粒炭,nano SiO_2/AR-biochar)。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热稳定性(thermogravimetry,TG)、扫描电镜-能谱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SEM-EDS)、比表面积与孔分析(Brunauer,Emmett and Teller,BET)、氮气吸附和压缩测试等技术手段对nano SiO_2/AR-biochar的孔结构特征、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及压应力进行系统表征,并研究了nano SiO_2/AR-biochar对磷酸根吸附过程等温线及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掺杂nano SiO_2/AR-biochar孔结构分布匀称、比表面积大幅改善;TEM和SEM发现,掺杂nano SiO_2秸秆多孔颗粒炭材料的表面可形成类似海绵絮状结构,为炭材料提供较高的吸附位点;掺杂nano SiO_2可显著提高炭材料的机械压缩性能,当掺杂量为秸秆粉质量的6%时,压缩强度由3.89 MPa增加到7.96 MPa,增幅达104.6%。由于纳米SiO_2的掺杂,nano SiO_2/AR-biochar具有了更强除磷效果,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短时间内(5 min)其吸附率可高达18.42 mg/g,体现了该掺杂纳米二氧化硅秸秆多孔颗粒炭具有良好的除磷特性。  相似文献   
960.
DNA methylation, an epigenetic mechanism used by cells to control gene expression, ha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role in plant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fitness. Since plant DNA methy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variation during the day is expected. Here, in genetically identical plants of Populus nigra clone N46, DNA methylation changes in leaves over a 24 h period were detected using the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different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in mature poplar leaves: not only in individuals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in samples at each of the six time during the day. In addition, night samples ha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methylation than in morning samples. However,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he samples gathered at different times.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three other P. nigra clones with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 Real time qPCR showed that the DNA methyltransferase genes Pt-MET1 and Pt-SOM1 involved in CG DNA methylation in poplar were stable over a 24 h period in leaves of P. nigra N46 compared with circadian-controlled genes. That could be part of the reason that methylation of CCGG sites is stable in those leaves. That DNA methylation differed even in genetically identical plants indicates the specificity of DNA methylation changes in their genome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thylation changes were found between day and night, suggesting that DNA methylation is more stable than expected and is un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circadian regulation in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