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8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321篇
林业   374篇
农学   251篇
基础科学   223篇
  356篇
综合类   1275篇
农作物   192篇
水产渔业   142篇
畜牧兽医   573篇
园艺   158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氮素穗肥施用量对沿黄稻区稻米品质和食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条件下,以沿黄稻区主栽品种豫粳6号为供试材料,通过在水稻生育后期施用不同量的氮素化肥,研究了氮素穗肥对稻米品质和食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素穗肥的增加,糙米率降低,不完善粒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稻米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下降,且主要以下部弱势粒的稻米品质变劣为主。稻米的淀粉RVA谱特征参数中,淀粉最高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随着穗肥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食味下降。  相似文献   
152.
栝楼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栝楼种质资源圃中的28个性状有差异的单株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从而了解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的吊瓜和安徽省的栝楼之间遗传距离较远;安徽省内栝楼的种质资源较为丰富,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5大类;同一类中种质资源在植物学和生物学性状上仍存在有较多的差异性;本研究还发现"大麻籽"和"大麻籽二号"虽然外部形态相似,但它们的遗传距离较远.因此,对栝楼种质资源进行分类时不仅要从外部形态上进行分析,还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作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3.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冬小麦生产中干旱问题,从改善旱地冬小麦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将小垄沟集水和覆膜保墒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旱地冬小麦膜沟栽培水分利用率研究。研究表明,采用膜沟方式栽培,可克服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等弊端,使使水分利用率(WUE)较露地平播提高13.7kg/(hm2·mm),冬小麦返青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较露地平播提高766g/m2;冬小麦单产较传统露地平播栽培增产23.86%。是陇东旱地冬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54.
155.
碱性脂肪酶型时间-温度指示卡指示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碱性脂肪酶型时间-温度指示卡是通过反应体系的pH的变化来指示时间和温度的累积效应,因此,需要一种指示剂来指示反应体系的颜色变化。试验通过测定指示剂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L^*、a^*和b^*的变化,选择适合时间-温度指示卡反应体系的指示剂,并最终确定反应体系酚红-酚酞-百里酚酞混合指示剂为所需要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156.
对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永仁地区油橄榄园地进行覆盖试验,研究了不同材料覆盖后油橄榄园土壤温度、水分、容重变化。结果表明,覆盖对土温变化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随土层深度增加调节作用减小;夏季油橄榄园覆盖后随气候温度升高土壤温度日变幅减小;不同材料覆盖间存在差异,薄膜覆盖土温变幅最大,纸箱次之,秸秆变幅最小。覆盖提高了园地土壤含水量,有较好的保墒效果;覆盖秸秆、杂草0~20cm土层含水量较高;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不同覆盖处理之间土壤水分含量差异增大。4种材料覆盖均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其中以秸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7.
猪细小病毒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猪细小病毒(PPV)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为诊断猪细小病毒提供准确可靠工具。【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PPV序列,在其保守序列区域设计了多套LAMP引物,利用LAMP Real Time Turbidimeter LA-320仪监测反应进程并筛选最佳引物、反应条件,建立了对PPV病毒DNA进行特异扩增的 LAMP检测方法,并可通过加入SYBR Green I肉眼判断结果。【结果】该方法在63℃恒温下作用45 min,PPV病毒DNA获得了高效率的特异性扩增;其检出限量为0.23 TCID50,敏感性高;在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 I肉眼判断结果,与Real Time Turbidimeter LA-320仪监测结果一致。通过对20份临床样品的LAMP检测与免疫荧光鉴定、PCR方法比对,符合率均为20/2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PV LAMP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的特点,适合用于临床PPV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8.
Protein extraction is a critical step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 Different plant samples require different and adaptive protein extraction protocols. The leaves of medicinal plant,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are notoriously recalcitrant to common protein extraction methods due to high levels of interfering compounds (especially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pigments).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stablish a routine procedure for the proteomic analysis ofB. cusia leaves, and a new protocol for the protein extraction was developed by optimizing trichloroacetic acid (TCA)/ acetone extraction method. The efficiency of this protocol was demonstrated by comparison with 3 published protein extraction methods (chloroform/acetone, Mg/NP-40, Tris-base/aceto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ized TCA/ acetone precipitation extraction method gave a relatively high protein yield (9.263 mg g^-1 fresh weight), high-resolution separation, clear protein profiles, the highest proteins spots (1 31 t protein spots), and displayed less contamination in 2- DE gels. Therefor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ized TCA/acetone method was the most effective among the 4 methods for B. cusia leaves.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Von Hipple—Lindau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VonHippie—Lindau病1例,总结延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的经验教训,结果患者于术后1个月临床死亡.结论通过详细的综合检查及治疗,并及时总结延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方法,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0.
 【目的】分离授粉早期玉米花丝的总蛋白质,为从蛋白质组角度揭示玉米花粉与花丝早期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Ga25为试材,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法提取总蛋白质,运用双向电泳、质谱分析与检索技术,比较自交授粉后1 h和2 h的花丝蛋白质组的差异。【结果】与授粉1 h的蛋白质组相比,在授粉2 h后的蛋白质组中出现2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6个蛋白质点特异表达,19个蛋白质点上调表达,3个蛋白质点下调表达;通过MALDI-TOF-MS质谱测序和MASCOT序列分析,注释了23个蛋白质点,其余5个为未知蛋白;功能分类表明,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细胞壁合成(21.4%)、防御/抗胁迫(17.9%)、细胞组织、蛋白命运、蛋白合成、转录等细胞过程。【结论】在玉米花粉与花丝早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蛋白质组有显著的变化,与授粉后1 h相比,授粉后2 h的蛋白质组中大部分差异蛋白呈上调趋势,并有特异蛋白质出现;分泌型过氧化物酶、膨胀素、果胶甲基化酶抑制蛋白、谷胱甘肽转移酶与未知蛋白4可能与玉米花粉和花丝的早期互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