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9篇
  免费   813篇
  国内免费   1004篇
林业   1093篇
农学   725篇
基础科学   516篇
  1178篇
综合类   6281篇
农作物   901篇
水产渔业   421篇
畜牧兽医   1624篇
园艺   939篇
植物保护   478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593篇
  2021年   530篇
  2020年   505篇
  2019年   553篇
  2018年   338篇
  2017年   598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598篇
  2014年   688篇
  2013年   712篇
  2012年   1124篇
  2011年   1096篇
  2010年   1016篇
  2009年   894篇
  2008年   902篇
  2007年   860篇
  2006年   674篇
  2005年   527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5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6 毫秒
981.
[目的]揭示陕西省子洲县黄土洼不同植被表层黄土的水分涵养功能,为该区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双环入渗试验和室内土壤粒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土洼不同植被土壤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内平坦草地、斜坡草地、枣树林地和杏树林地的稳定入渗率分别为1.91,1.54,1.47和1.56 mm/min,淤积玉米地从上游的A样地(淤积玉米样地)到下游的F样地(淤积玉米样地)稳定入渗率总体变小,变化在0.69~1.1 mm/min之间,草地和林地比淤积玉米地的入渗率大。利用入渗经验公式进行拟合,拟合效果最好的为考斯加可夫模型,霍顿模型和经验通用公式拟合效果一般。[结论]研究区黄土层上不同植被表层土壤入渗率均高于淤积玉米样地,而在淤积玉米地内从上游到下游入渗率也在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982.
研究了不同林分郁闭度对半夏地上部生长性状、块茎形态性状、叶片形态性状和生物量及其分配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对半夏株高、茎基径的生长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且半夏株高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林分郁闭度为0.5时,半夏块茎长、块茎宽、块茎高,以及单株总鲜重、单株叶鲜重、单株茎鲜重、单株块茎鲜重、单株总干重、单株叶干重、单株茎干重和单株块茎干重均达到最大值;在不同的林分郁闭度下,半夏生物量向叶、茎和块茎传输的分配趋势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983.
【目的】逐步采用机械化直播的集约栽培模式已是水稻种植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研究了机械化水稻直播条件下,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施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特征,为直播稻的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优质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直播 (CD) 和手插 (CH) 两种栽植模式;副区为氮肥运筹方式,总施氮量150 kg/hm2,设普通尿素按基、蘖、穗肥配比为3∶3∶4 (U30),普通尿素全量基施 (U100),缓释尿素全量基施 (S100) 及缓释尿素 (基肥) 与普通尿素 (穗肥) 配比为8∶2 (S80)、6∶4 (S60)、4∶6 (S40) 6种肥料运筹方式,以不施氮肥 (CK) 为对照。调查了直播水稻的叶色变化、叶片生长、LAI、剑叶光合作用和叶片碳氮代谢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1) 直播稻产量略高于手插稻,前者有效穗数优势显著,后者优势在于每穗粒数,其产量差异表现取决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否充分互补,具体体现在总颖花数,优势肥料处理在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上协调性更强。2) 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的配施处理下叶色表现,直播稻和手插稻分别呈“三黑三黄”和“二黑二黄”交替变化,直播稻的叶色相对较浅;直播稻叶片生长前快后慢,齐穗期LAI及齐穗后剑叶Pn值均较低,但其高效叶面积率较高,表明后期群体上部功能叶叶面积较大,群体质量较高;在叶片碳氮代谢上,直播稻中、后期叶片NSC/N较高,碳代谢较旺盛,两种栽植方式中高产处理后期叶片NSC/N相近,均较低,但代谢途径不同,直播稻主要通过增强氮代谢,手插稻则通过增强碳水化合物的同化进行调节。增加穗肥占比可有效优化直播稻中后期的叶片质量。3) 相关分析显示,孕穗期的叶片增长率、LAI、剑叶Pn及叶片NSC/N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表明孕穗期的叶片质量是影响产量形成的关键。4) 直播稻和手插稻分别在基肥 (缓释尿素) 与穗肥 (普通尿素) 配比为4∶6和8∶2下产量最高,分别达12.11 t/hm2和11.51 t/hm2,较普通尿素常规运筹 (U30) 分别增产15.55%和5.40%。【结论】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下,增大速效穗肥比例,前期控氮控群体,后期增氮壮个体,实现直播稻群体与个体的协调,增强后期氮代谢,有效调节叶片碳氮比,提高叶片质量防早衰,是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4.
[目的]筛选适用于成都平原的高效广谱蚕豆根瘤菌,并对其相关促生功能进行初步评价,为成都平原高效蚕豆根瘤菌剂的研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供试6株根瘤菌由课题组前期分离自成都平原,其与四川主栽蚕豆‘大白蚕豆’匹配良好,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这6个菌株分泌生长素及溶磷能力。菌株与蚕豆品种匹配试验采用低氮砂培法,供试蚕豆品种为成都平原主栽品种‘成胡14’、‘成胡15’;两个品种的蚕豆种子播种后,分别接种6个菌株,以不接种为对照(CK),光照(控温22~25℃、光照强度2800 lx左右、日照时间14 h)下培养41天后收获,测定植株生物量和根瘤数。然后,对匹配性试验筛到的两株高效广谱根瘤菌进行田间验证,供试蚕豆品种为成胡15,将2个根瘤菌制备的菌剂(活菌数5.0×10^8 CFU/g以上,载体为泥炭)进行拌种,以不接菌处理的灭菌泥炭为对照。在盛花期(生育期105 d)采样测定株高、根瘤数、地上部分植株干重;收获期(生育期200 d)采样测产;测定两个时期植株样品氮、磷、钾含量。盛花期采用BOX-PCR分子标记法测定接种根瘤菌占瘤率,同时提取接种菌株SCAUf73、SCAUf76的总DNA,比较接种菌株及相应根瘤类菌体根瘤菌DNA的BOX-PCR分子指纹图谱。用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法对田间验证的优良菌株SCAU73进行分类地位研究。[结果]1)通过匹配性砂培试验,筛选到2株与2个成都平原主栽蚕豆品种均高效匹配的根瘤菌SCAUf73、SCAUf76。SCAUf76、SCAUf73能使‘成胡14’、‘成胡15’植株干重较CK显著增加40.5%~61.6%。2)通过两株菌田间接种试验发现,接种SCAUf76处理的蚕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接种SCAUf73处理蚕豆植株干重、全氮含量等指标均高于CK,籽粒鲜产比CK显著增加25.0%,并显著高于SCAUf76,其占瘤率达到33%。3)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表明,SCAUf73可能是Rhizobium的一个新类群。4)促生性试验表明,6株菌都能分泌生长素(IAA),最大分泌量为21.0 mg/L(SCAUf76);供试菌株的溶磷能力不明显。[结论]从成都平原上筛选的6个菌株中,SCAUf73具有分泌IAA能力,与蚕豆接种后,占瘤率达33%,可显著促进蚕豆氮素吸收积累,提高蚕豆籽粒产量。与成都平原的主栽蚕豆品种匹配的高效广谱根瘤菌SCAUf73,适用于成都平原的蚕豆生产。  相似文献   
985.
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农牧交错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内蒙古磴口县,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经济效率、社会效率、生态效率3个方面评价我国农牧交错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5—2014年磴口县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效率平均值为0.851,体现为无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有提升空间;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3种效率中,社会效率相对最低,对整体无效影响较大,生态效率相对最高,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变动基本与整体效率变动相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效率损失体现为投入冗余,劳均耕地面积与农牧业机械总动力投入过多,受规模变动的影响使社会效率整体偏低,生态效率逐渐提高主要依赖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效率需要合理确定投入要素规模,调整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保险力度,重视生态效益和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986.
【目的】水稻是典型的富硅植物,植硅体沉积在水稻体内可封存有机碳。本文分析不同吸硅能力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固碳特征,探究水稻植硅体固碳机理。【方法】盆栽试验在浙江大学玻璃房内进行。供试材料为水稻低硅突变体Lsi1和Lsi2及其野生型,所有施肥和管理措施一致。于成熟期,取水稻地上部茎、叶、鞘样品,常规方法测定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结果】1)不同基因型水稻体内硅含量、植硅体含量、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突变体显著低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野生型> Lsi2野生型> Lsi2突变体> Lsi1突变体,Lsi1和Lsi2突变体水稻植硅体碳含量显著高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突变体> Lsi2突变体> Lsi2野生型> Lsi1野生型。2)野生型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鞘>叶>茎,而突变体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叶>鞘>茎,水稻叶片中的植硅体碳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最高,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分布趋势为叶>茎>鞘,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变化趋势为叶>鞘>茎。3)水稻植硅体含量与硅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高吸硅的水稻植硅体含量高,且形成的植硅体比表面积小,表明植硅体含量及其形态受其遗传特性的影响。植硅体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植硅体碳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表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除了受植硅体含量影响,还受植硅体所包裹的有机碳浓度影响。4) 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生物量、植硅体储量、植硅体碳储量显著高于其突变体。【结论】具有高吸硅能力的野生型水稻与其突变体相比,生物量、硅、植硅体、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增加,分布不同,虽然植硅体碳含量降低,但植硅体碳储量增加。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比低硅突变体水稻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987.
浇注支柱式电流互感器是电力系统中用于测量、控制和保护的重要设备.以LZZBJ9-10B型浇注支柱式电流互感器为例,通过ANSOFT Maxwell软件对互感器内部进行三维电场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感器内部电场集中分布区域在一次绕组的4个端角和二次绕组的左右两端,对一、二次绕组电场进行局部二维分析,得到绕组电场强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分布点的位置,提出通过改变绝缘挡板的厚度避免主绝缘材料因电场分布不均匀而发生局部放电的有效措施,并运用ANSOFT Maxwell软件进行电场分析得到验证.研究结果为10 kV浇注支柱式电流互感器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8.
川西高原是我国冬虫夏草的重要产区,但其生态气候适宜区一直不是十分明确.综合分析国内特别是川西高原冬虫夏草的调查研究成果,结合产区实际,初步确定以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坡度等为区划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冬虫夏草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北部高原和南部横断山区的山体山原中上部的草甸和草甸灌丛中,但分布区破碎分散,呈带状、片状或块状.北部高原区相对成片,南部横断山区多以河流和宽谷为界,孤立分散.以雅砻江——鲜水河北延至壤塘县东为界,西部多适宜区,东部以次适宜区为主.以州为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以次适宜区为主.经对比验证,区划结果比较真实、准确,直观地反映了川西高原冬虫夏草的适宜性空间分布,可以为虫草资源调查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合理综合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89.
湘乡市林地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湘乡市林地的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得出:①在各优势树种组中,中生阔叶树组的碳储量和碳密度都是最大的,碳储量排序依次为:中生阔叶树组>马尾松组>杉木组>竹木组>国外松组>经济林组〉慢生阔叶树组>灌木组>速生阔叶树组,碳密度排序依次为:中生阔叶树组>国外松组>竹木组>马尾松组〉慢生阔叶树组>杉木组>经济林组>速生阔叶树组〉灌木组;②除马尾松组和中生阔叶树组外,各优势树种小班的碳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0~100t的区域内,且与人类活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0.
福建省森林抚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2012—2016年度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国家级抽查情况,分析总结了福建省在推进项目过程中采取的正确做法和成功经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提高福建省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