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63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21篇
  58篇
综合类   250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家禽是在自然环境下进化而来,转为室内圈养,必然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因而造成严重缺光,其中最缺的光谱波段是太阳投射到地面的紫外线。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设计研制了养殖专用紫外光源,以专门弥补阳光中所含对家禽机体最有生物作用的中长波紫外线,进而对部分圈养家禽进行了紫外辐照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2.
数字林业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及涵义,指出其最初的切入点是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针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现状,提出用数字林业技术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3S技术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3.
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有重要的意义,草地植被碳库及其变化机制研究是植被生态学的重要命题。本文研究北方草地和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密度及其空间格局,解析不同区域草地植被碳密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气候、土壤、放牧等因素对地上地下植被碳库的相对贡献。【方法】 基于2002—2009年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调查数据,结合同期MODIS/NDVI遥感影像和1﹕100万草地类型图,建立了我国主要草地类型的生物量估算模型;整合野外考察数据和前人研究结果,探讨了研究区地上地下生物碳库及其空间格局;基于研究区255个县级行政单元,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碳库与气候要素、土壤要素及家畜承载量的关系,应用一般线性模型(GLM)解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草地碳密度的相对贡献。【结果】 (1)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区草地地上平均生物碳密度为36.9 g C·m-2,地下生物碳密度为362.9 g C·m-2,地下生物碳密度高于地上10倍,均呈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频率分布图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2)整个研究区及草原亚区、荒漠亚区、农牧交错亚区内,地上生物量与年降水量(MA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气温(MAT)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黏粒含量(Clay%)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砂粒含量(Sand%)呈显著负相关,整个研究区家畜承载量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MAP)、年均气温(MAT)、土壤黏粒含量(Clay%)、放牧强度对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的解释率分别达到29.6%(P<0.001)、5.8%(P<0.001)、0.8%(P<0.05)、1.3%(P<0.001);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于年降水量(MAP)、年均气温(MAT)、土壤砂粒含量(Sand%),对方差的解释率分别达到12.1%(P<0.001)、6.8%(P<0.001)、1.9%(P<0.005),放牧强度没有明显贡献。【结论】 气候条件尤其是年降水量是草地生物量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地上生物量影响更为明显;土壤质地对植被生物碳库也有显著贡献,尤其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更加显著;放牧强度只能解释地上生物量变化的1.3%、对地下生物量没有显著贡献,这一发现意味着气候对生物量碳库的贡献远大于放牧影响。  相似文献   
24.
泸州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杂交稻的广泛种植,白背飞虱已成为泸州地区水稻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泸州市叙永,合江,泸县和古蔺县1983 ̄1998年白背飞虱灯诱测报资料和田间系统调查资料的分析,结合异地虫情信息交流,天气资料分析,明确了泸州地区白背飞虱虫源主要由黔南,桂北及以南稻区经东南气流迁飞而来。分析了其主要降落范围、害虫田间消长规律和影响其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建立了预测预报模型,为指导泸州地区白背飞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针对土工实验中标准击实试验数据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高次多项式插值的一般准则:若残差χ^2值最小及χ^2分布的累积概率较小,则通过其选取的多项式阶数是适宜的,用MATLAB实现之,简单易行,从而为求解岩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可望在土工试验数据处理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6.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东部的贝加尔针茅草原上,选择丘间宽阔平地设置研究样地,在围栏封闭条件下,以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双样方随机区组的方法,于1998年5月-1999年9月,对植物进行了不同强度和不同时间的刈割研究,观察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因不同处理而发生的变化,从而判断对整个群落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群落主要种到整个草群,其处理当年及返青后的高度、盖度、植株数量等指标基本上随刈割强度加大和刈割时间推后而降低,繁殖活动状态也是依相同的顺序而变差,1年1次处理的效果即很明显且有残效。为合理安排草地的利用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7.
山羊胚胎脊髓灰质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山羊胚胎脊髓灰质形成和发育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山羊脊髓神经管闭合以后 ,其组织发生持续近 2 0 d才形成完整的 3层同心圆结构 ;山羊脊髓神经管的组织发生和脊髓灰质的形成在时间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叠性 ;脊髓灰质各结构形成和发育的规律也不完全一致 ,有些结构发生早 ,而神经元分化较晚 ,如侧角、胶状质 ;有些结构发生虽然晚 ,但其中的神经元胞体分化和发育则较早 ,如 Clarke氏背核 ;有些结构发生早 ,神经元发育也早 ,如腹角运动神经元。  相似文献   
28.
蒙顶山名茶游离氨基酸总量及组分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蒙顶山名茶"鲜香"与"鲜味"特征的产生机制,提供蒙顶山名茶品质评价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通过全量法和杯茶法制备茶汤试液,分别采用水合茚三酮比色法和L-89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4种蒙顶山名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组分含量。【结果】4种蒙顶山名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较高,分别为蒙顶黄芽(5.28±0.57)%,蒙顶石花(5.59±0.51)%,蒙顶甘露(4.65±0.82)%,蒙顶毛峰(5.34±0.96)%;在杯茶法1次冲泡5min条件下,蒙顶山名茶游离氨基酸的浸出率与浸出浓度亦较高,浸出率为55.24%~76.14%,浸出浓度为58.73~78.24mg/100mL;蒙顶山名茶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的特征为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和丝氨酸的含量在1 000mg/kg以上,色氨酸、半光氨酸、组氨酸和络氨酸组分含量为100~500mg/kg。【结论】蒙顶山名茶高氨基酸总量、丰富的组分含量及独特配比是其茶香"鲜香高长"、茶味"鲜浓爽口"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9.
配制添加不同浓度壳聚糖(0、0.2%、0.4%、0.6%、0.8%、1.0%)的6组实验饲料,网箱养殖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82.26±5.13)g 60 d,探讨壳聚糖对淡水白鲳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其在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0.6%组末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0、0.2%、0.4%和1.0%组(P<0.05);0.6%、0.8%和1.0%组脏体比显著低于0、0.2%和0.4%组(P<0.05);0.6%、0.8%和1.0%组肝体比显著低于0组(P<0.05);0.6%组溶菌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0和0.2%组(P<0.05);0.6%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0.6%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和0.2%组(P<0.05);用嗜水气单胞菌对淡水白鲳进行攻毒后的14 d内,0.6%、0.8%和1.0%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0组(P<0.05)。综合各项实验指标,淡水白鲳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壳聚糖能提高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适宜添加量0.6%~0.8%。  相似文献   
30.
不同药剂及施药方式对防治烟草赤星病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药剂、不同施用方式的研究表明,顶端戴帽、茎基部施药、叶面喷雾等化学药剂的施用方式对赤星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随时间的推移,顶端戴帽、茎基部施药方式的相对防效均呈降低趋势;菌核净(40%)叶片喷雾3~4次后,防效达80%以上,持续时间较长,基本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顶端戴帽方式以含10%宝利安防治效果最好,其浓度对防治效果影响不大。不同处理的赤星病阶段性病情指数与旬平均温度、旬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次喷雾40%菌核净处理的相关系数最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对赤星病的影响。在烟叶生产中可采用4次40%菌核净叶片喷雾方式提高对赤星病防治效果,10%宝利安顶端戴帽方式也能达到一定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