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林业   186篇
农学   264篇
基础科学   181篇
  291篇
综合类   509篇
农作物   83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194篇
园艺   65篇
植物保护   16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目的】衣分是决定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其遗传研究相对较少,解析衣分性状遗传的特点,明确不同环境下衣分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机制。【方法】以国审优质棉中棉所70为基础构建的250个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9个环境下对该RIL群体及其亲本进行了表型鉴定,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综合研究衣分性状遗传变化特点。【结果】母本s GK中156衣分性状在9个环境下均大于父本901-001,RIL群体衣分分布范围为33.91%~40.18%,平均为38.01%,表现为双向超亲,偏度和峰度绝对值都小于1.0,呈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5.36%~8.17%;不同环境下衣分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的趋势;遗传模型是以2~4对主基因或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1.26%~83.13%,多基因遗传率在27.35%~90.83%,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92.00%~99.35%,一般情况下衣分是以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为主,在2015年河南安阳、2016年河南安阳和2016年山东临清环境下以2~4对主基因遗传,遗传效应较高,在2015年河南安阳环境下最多检测到4对主基因的存在。【结论】衣分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大于90%,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优质棉中棉所70产量性状衣分的遗传特征,为不同生态区条件下相互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棉花产量、农民增收、QTL定位和高衣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2.
电商为主体的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实践了一个以电商企业为运营主体的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模式,建立了一个食用菌产业中的生产者、流通者、销售者、消费者等自愿参加的联合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参加者以自身诚信,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展示出了良好的社会诚信效应。结果表明:1)以电子商务公司为主体,发挥了中枢主导作用;2)以国家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为支撑,保证了产品的科学准确性;3)以公司自己生产产品,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4)与诚信的物流公司合作,保证了产品完好无损地送到消费者手中;5)与消费者建立了实名制销售的体制,确保了相互诚信,发挥了消费者的产品质量受益和监督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83.
大弹涂鱼血细胞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大鲜涂鱼血液、肾脏、脾脏组织涂片的观察,发现其肾脏、脾脏内白细胞的发育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造血母细胞从造血器官释放入外周血中有一成熟过程。着重描述了大弹涂鱼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4.
为了对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水质环境分析,2012年4月、9月和2013年5月、9月分别对该特别保护区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的水质环境调查,并通过单项水质评价法、海水营养指数评价法、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等对该特别保护区海域的水质进行质量分析。调查数据表明,该保护区海水受无机氮污染严重,4个航次无机氮污染指数均大于1;海水营养指数分布范围为1.60~93.76,平均值为14.58,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有机污染指数分布范围为0.96~6.58,平均值为2.76,处于3级轻度污染状态。结果表明,无机氮为该海域主要污染因子,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情况严重并呈增加趋势。目前保护区已经建立,但对于保护区的治理有待进一步开展,还需对该保护区进行长期的监测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5.
Zhao  Luyou  Zhang  Kuandi  Wu  Shufang  Feng  Deqian  Shang  Haixin  Wang  Jingwen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20,20(4):2289-2305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 Sediment transport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erosion process model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new sediment transport...  相似文献   
86.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对于农田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当季有效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可为安徽省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秸秆还田率以及还田当季养分利用率进行估算,明晰了全省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4 699.9万t,秸秆资源分布上呈北部和中部较多、南部最少的特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为124.8万t,N、P_2O_5和K_2O分别为38.1万t、11.4万t和75.3万t,分别占全省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40.1%、32.1%和68.9%。理论上,秸秆全量还田,且养分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秸秆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大。但秸秆养分N、P_2O_5和K_2O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8.9%、52.3%和69.9%,实际秸秆N、P_2O_5和K_2O养分还田量仅占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5.6%、16.8%和48.2%,分别占农田养分总投入量的8.6%、6.4%和41.4%。通过秸秆还田,全省可减施化肥63.3万t,减施比例为19.8%, N、P_2O_5和K_2O减施比例分别为11.4%、17.2%、40.7%。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率和当季养分释放率,是推进全省化肥减施增效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方法】  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 (2016―2018年),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1)早、晚稻秸秆不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 (CK);2)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即秸秆单独还田 (T1);3)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种植紫云英,即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 (T2)。各处理均施用等量化肥。  【结果】  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轮作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93%~9.15%和1.34%~12.48%,且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增产效果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表明,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均有利于双季稻持续性高产稳产,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效果优于秸秆单独还田。连续3年6季还田后,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2%和11.10%,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比秸秆单独还田处理高76.47%。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不仅有利于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对晚稻养分积累也有一定的后效作用。与试验初始土壤养分含量相比,2018年晚稻收获后,对照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9.03%、11.11%、3.87%和10.57%。而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0.51%、25.00%、24.16%和20.37%;相对于秸秆单独还田处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7.14%和14.19%。  【结论】  在双季稻轮作系统中,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有利于早稻和晚稻获得高产和稳产,同时增加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综合利用秸秆和绿肥资源较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88.
ABSTRACT

China is the largest importer of waste paper in the world and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waste paper markets affects the supply of fiber materials in China’s paper industry.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arkets and the impact of newly implemented policies on both markets. We used unit root tests, cointegration test,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 and frequency-domain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waste paper markets and identify which of the two markets is the price leader.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wo markets were integrated after controlling for structural breaks, and the Chinese market acted as the price leader. Since the supply of waste paper and wood pulp is insufficient in China to meet the fiber demand of the paper industry, waste paper import restric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upply of fiber materials in China’s paper industry. Therefor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benefit of market integration and make full use of international waste paper resources to satisfy the large domestic demand for paper products.  相似文献   
89.
探讨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SS+M、SS+NM、NT+M、NT+NM)在河南西平进行连续3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脲酶、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脲酶、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4种酶的活性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即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从播种到花后45天先升高后下降,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而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花后15天达到最大值。在0~5 cm和5~10 cm土层,秸秆覆盖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SS+M>NT+M>SS+NM>NT+NM;在10~20 cm土层,NT+M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急剧下降;在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在大多数时期深松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免耕处理,SS+M>SS+NM>NT+M>NT+NM。在豫南雨养区实施秸秆覆盖深松能够提高土壤的酶活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0.
以宁夏沙湖(东经106°19′6″~106°24′10″,北纬38°45′17″~38°49′42″)为研究对象,根据湖泊的地理状况布设了8个采样点,分别于2015年、2020年的7份月和10月份在沙湖湿地采样,按照浮游植物功能类群(FG)的划分方法将沙湖优势浮游植物划分16类;应用古生物学统计分析(PAST)软件计算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应用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对各样点生物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计算丰度、生物量、优势度指数;分析沙湖生态修复前(2015年)、后(2020年)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生物多样性变化,检验沙湖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后沙湖浮游植物种类增加,由2015年7门38种及其变种增加为2020年8门147种及其变种;藻类丰度与生物量显著增加,7月份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44倍和4倍;优势种,7月份从18种减少至8种,10月份从6种增加至10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绿藻-硅藻-蓝藻-金藻型,变为蓝藻-绿藻-硅藻型,优势度指数比生态修复前普遍升高,优势功能群中适应富营养环境的种类所占比例下降;生态修复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降低.对比分析表明,生态修复后的浮游植物群落,虽种类更丰富但存在均匀化现象,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且沙湖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