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34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61篇
  82篇
综合类   561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79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8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表层土壤(0~10cm)中有机质、全氮、全钾和全磷4种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4种养分含量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理论模型属于指数模型,全钾的则符合球状模型。全氮和全钾的空间自相关范围为24.18km和35.78km,空间结构上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随机性因素引起的全氮和全钾的变异分别占48.93%和48.23%,是结构性因素(气候、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等)和随机因素(施肥、耕作措施、种植制度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机质和全磷的空间自相关范围为79.10km和82.63km,空间结构上具有强相关性,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分别为25.06%和20.00%,其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通过Kriging插值研究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土壤养分的空间水平分布规律并对土壤养分要素含量等级进行了评价。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具有南北部高,中间低,由南北向中心递减的趋势;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为较丰富以上等级面积分别占研究区的0%、97.91%、99.69%;全磷含量从中心往南递增,北部分布较均匀;全磷含量为较丰富以上等级的面积占研究区的10.62%。  相似文献   
82.
新疆及周边地区糜子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集新疆及周边14个地区糜子种质资源,分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糜子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12.37%~91.40%;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变幅在0.410~0.809;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代表了14份糜子资源的表型性状80.020%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36.414%、20.713%、8.546%、7.476%、6.87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12.5时,14个地区糜子材料被聚为2类,第1类以中国新疆北部和哈萨克斯坦糜子为主,这一类为矮秆、单株产量高、叶片短而窄,可作为高产选育目标的亲本材料;第2类以中国陕西、甘肃和新疆南部糜子聚为一类,此类为高秆、茎秆干重高、叶片长而宽,可作为饲草材料。  相似文献   
83.
在塔里木盆地主要荒漠胡杨林分布区设置5个调查样地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调查区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水平(密度)结构、垂直结构和胡杨种群的格局分布,旨在了解研究区荒漠林群落结构及胡杨种群的格局分布,为新疆荒漠林的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荒漠林物种组成有18种,乔灌层树种单一,主要是胡杨和柽柳,草本以甘草重要值最大,密度结构由塔里木河上游墨玉县至中游轮台县,胡杨的平均密度呈逐渐降低,灌木林(柽柳)密度在上游与胡杨密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到中游柽柳丛密度增加,垂直结构简单而完整,均为乔—灌—草3层,但平均高度有明显差异,胡杨塔河上游高于中游,中游灌木柽柳高于上游,说明在受到水分条件制约的稀疏胡杨林下,更适合柽柳的生长。优势种群胡杨空间格局分布在巴楚县样地,呈随机分布,墨玉县、阿瓦提县、沙雅县和轮台县样地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由塔里木河上游墨玉县到中游轮台县聚集度逐渐加强,说明胡杨个体对生存环境(地下水)变化的适应,包括种内、种间竞争导致自疏、他疏和更新方式的适应。  相似文献   
84.
为了测定在不同冷冻温度不同储藏时间下核桃‘温185’、核桃‘新2’枝条的抗寒性。采用室温(CK)、人工模拟低温等不同温度分别储藏5、12、24 h的核桃枝条,并测定比较了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储藏时间不同冷冻温度下不同品种核桃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10℃低温处理5 h,‘温185’和‘新2’的可溶性糖含量较其他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分别比室温增高2.54%、0.56%。‘温185’在受到低温胁迫后MDA含量逐渐降低,而‘新2’枝条MDA含量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低温对核桃枝条有一定的伤害,但由于整个过程中脯氨酸变化幅度不大,枝条内脯氨酸积累量的高低与冻害程度相关性不明显。在低温条件下各个品种的SOD酶活性呈降低的变化趋势,‘温185’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总的变化趋势是降低。‘新2’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对核桃枝条抗寒性有较大影响。综合分析各品种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可初步推测‘温185’抗寒性比‘新2’高。  相似文献   
85.
塔吉克斯坦百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塔吉克斯坦百年逐月降水资料,以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法以及ArcGIS地统计模块普通Kriging插值法对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去百年,塔吉克斯坦年总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并有明显的变化周期;除夏季以外,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量以及年降水都发生显著性的突变;空间变化上,在1901-2011年,塔吉克斯坦年平均降水总体上呈从西南和东部向中部递增的特征,其中1901-1930年处于少雨期;1931-1960年和1991-2011年处于多雨期.  相似文献   
86.
新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螨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土壤螨类群落特征,2011年7月和9月对该保护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灌木林、草甸草原、林间草地、沼泽地7种生境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1)共获得土壤螨类7268只,隶属于3亚目51科58属。其中甲螨亚目3819只,38科44属,占总数的93.34%;中气门亚目264只,9科11属,占总数的6.45%;前气门亚目7只3科3属,占总数的0.21%。整个研究区域中奥甲螨属Oppia、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钉棱甲螨属Passalozetes、菌甲螨属Scheloribates为优势类群,占总数的60.05%;阿斯甲螨属、短甲螨属、大翼甲螨属等13属为常见类群,占总数的29.43%;其余的41属为稀有类群,占总数的10.52%。2)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螨类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个体数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林间草地>混交林>沼泽地>草甸草原>灌木林;而类群数依次为阔叶林>草甸草原>沼泽地>针叶林>灌木林>混交林>林间草地。3)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其中0~5cm土层最多,其次为5~10cm,而10~15cm最少。4)在该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与植被类型、土壤环境因素及人为干扰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7.
本文利用BET比表面积分析仪、紫外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手段研究了包括硅藻土、海泡石、高岭土、白炭黑、滑石粉、蒙脱石、玉米淀粉等7种常见水分散颗粒剂填料的表面性质如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等性质;4种分散剂(SD-816、2700、NNO、D425)和各种填料伍配后分散悬浮性分析以及各填料对分散剂的吸附量大小;各填料对戊唑醇原药溶液的吸附动力学研究。分析得到蒙脱石的比表面积最大,达到了242.965m2/g,白炭黑、硅藻土次之;白炭黑的孔容最大,达到0.400cm2/g,玉米淀粉的孔容最小,只有0.021cm2/g,各种填料的孔大小都属于介孔;4种分散剂对硅藻土、玉米淀粉以及滑石粉的分散悬浮能力较好,蒙脱石对4种分散剂的吸附量均最大,玉米淀粉对4种分散剂的吸附量均最小;各填料对戊唑醇原药的吸附动力学数据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拟合最好。  相似文献   
88.
核桃腐烂病主要发病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低温、低温处理时间和接种菌饼直径3个发病因子对核桃腐烂病的发病率、感病指数及潜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核桃腐烂病的发生均有显著性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接种菌饼直径>低温>低温处理时间,并且在-30℃下处理24 h后,接种菌饼直径为1.5 cm的条件下,核桃腐烂病发生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9.
新疆艾比湖干涸湖底沉积物粒径分布及其对风蚀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比湖已经干涸的湖底常年经历强烈风蚀,形成危害较大的沙(盐)尘暴。为了解风蚀过程干涸湖底沉积物粒径分布的变化特征,在干涸湖底选择无植被覆盖(S1)、芦苇荒漠带(S2)、梭梭荒漠带(S3)3个区域作为研究区,运用粒径分布参数表征粒径分布特征对风蚀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由于不同区域沉积物形成时间差异,S1、S2、S3之间粒级组成、平均粒径均差异显著。S1的沉积物为黏粒-粉粒-极细砂类型,其中,粉粒含量最高,为80.60%,相比其他两个区含量较大,但是平均粒径最小,在6.10Φ~6.30Φ之间;S2为粉粒-细砂-中砂类型,砂粒含量最高为87.71%,质地较粗变化幅度较大,平均粒径在2.25Φ~3.54Φ;而S3为粉粒-极细砂-细砂-中砂类型,各粒级含量相对比较平均,不同深度含量差别较大,平均粒径在3.38Φ~5.65Φ。② 干涸湖底不同区域沉积物粒级含量、粒径分布参数对风蚀的响应特征不同。由于风蚀程度不同,S1和S2 0~10 cm的沉积物,无覆盖区域和覆盖区域平均粒径、粒级含量差异显著,且随深度的增加,差异显著性呈现降低趋势。S3无覆盖和覆盖区域的平均粒径、粒级含量差异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90.
根据伊塞克湖1950—2010年期间的年平均水位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对伊塞克湖年平均水位变化时间序列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伊塞克湖水位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1950—2010年期间,伊塞克湖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共下降1.27 m,1950—1997年水位持续下降,1998年开始转为上升。(2) 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类活动是引起湖泊水位下降的主要驱动因子;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下,该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影响到径流量的增加,从而引起湖泊水位的缓慢上升。(3) 1950—2010年间的周期性分析结果显示,伊塞克湖年平均水位存在21 a的主周期,并且201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伊塞克湖水位处于偏高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