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1篇
  免费   514篇
  国内免费   627篇
林业   708篇
农学   423篇
基础科学   300篇
  703篇
综合类   4010篇
农作物   448篇
水产渔业   348篇
畜牧兽医   1510篇
园艺   558篇
植物保护   344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383篇
  2021年   392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412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407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477篇
  2012年   744篇
  2011年   722篇
  2010年   674篇
  2009年   627篇
  2008年   612篇
  2007年   529篇
  2006年   444篇
  2005年   380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型毒株的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1/P2,扩增的片段为550bp,根据欧洲型毒株设计了一对特异性检测引物P3/P4,扩增的片段为433bp,建立PRRSV的RT-PCR的检测与血清型鉴别方法。特异性试验表明,这2对引物均不能扩增其他常见的繁殖障碍相关病毒的RNA或DNA。敏感性试验表明,这2对引物可以分别到检测10-5TCID50和10-4TCID50的病毒含量。利用该方法对重庆、四川某些猪场中临床上疑似为PRRS的20份送检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只有引物P1/P2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RT-PCR产物;其中有15份样品呈PRRSV阳性结果,阳性率为75%,说明送检的样品感染的PRRSV为美洲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检测病料组织中PRRSV是可行的,是临床上对PRRS进行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992.
以对柑橘绿霉菌(Penicilliumdigitatum)的抑制率为依据,从发酵周期、热稳定性、酸碱敏感性及放置稳定性等方面对绿色粘帚霉(Gliocladiumvirens)突变型菌株UV-44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8d后,该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达到最强,8d为其发酵周期。发酵液的热稳定性好,在80℃内随处理温度升高抑菌活性略有下降,121℃处理后抑制率仅下降16.70%。对酸碱较敏感,处理后发酵液抑菌活性差别显著,pH5的发酵液抑菌活性最强。长时间放置后发酵液不稳定,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抑菌活性显著下降,60d后其对柑橘绿霉菌的抑制率下降63.40%。  相似文献   
993.
对江西高安等16个县、市林区的马尾松毛虫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用点滴法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江西林区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的耐药力有明显提高,其中高安、贵溪林区马尾松毛虫的抗数达到了低抗水平,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尚未产生抗性,室内用以上3种拟除虫菊酯与增效磷(SV1)按1:0.5、1:1、1:3、1:5T 1:10的比例混配,用点滴法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增效磷与拟除虫菊酯混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且随着SV1比例的提高,增效作用增强,用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2.5%溴氰菊酯、20% 酯、2.5%三氟氰菊酯和10%氯氰菊酯)加增效磷按不同混配比进行林间防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增效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混配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林间防治松毛虫以溴氰菊酯+SV1(1:5)、氰戊菊酯+SV1(1:3-1:5)、三氟氰氯菊酯+SV1(1:3-1:5)以及氯氰菊酯+SV1(1:5)稀释8000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4.
以航天诱变副干酪乳杆菌A-4-2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低pH值、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对诱变菌株进行了形态学、耐受性、产胞外多糖含量及β-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量等研究。比较了突变菌株和出发菌株的耐酸、耐胆盐、产胞外多糖、表面疏水性等性能变化和差异以及β-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突变菌株形态学观察结果与野生菌株无明显差异;在pH值3. 5培养1 h与2 h,突变菌株较野生菌株的存活率显著升高(P 0. 05);发酵7 d后菌株耐酸能力评价结果显示,不同pH值条件下,突变菌株的活菌数均显著高于野生菌株(P 0. 05),且耐胆盐及产胞外多糖的能力均未受到影响,但菌株表面疏水性显著降低;突变菌株β-半乳糖苷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出发菌株(P 0. 05)。同时,证明了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与菌株产酸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探究冻结方式和储藏条件对冻藏水蜜桃果浆品质的影响,本文分别检测了在气流速冻和液浸速冻、-10℃和-18℃储藏、有无静电场辅助冻藏的加工储藏条件下水蜜桃果浆色泽、含酸量、含糖量、果胶含量、酚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冻藏的前15天解冻,水蜜桃果浆的酸、酚含量均大量降低;液浸速冻可以更好地保持果浆色泽、含酸量、果胶含量和酚类物质含量;与-18℃冻藏的水蜜桃相比,-10℃储藏的水蜜桃果浆除含糖量外,其他营养损失较大;储藏时施加静电场可以减少总酸、总糖、总酚、果胶含量的损失,并能有效抑制果胶酶活力。总体来看,经90 d冻藏之后,水蜜桃果浆仍然能保持较好的品质;液浸速冻加工后,在静电场辅助下于-18℃冻藏的水蜜桃果浆具有更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996.
束丝藻(Aphanizomenon)是一种丝状固氮蓝藻,具有入侵性且易暴发有害水华。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下束丝藻的扩张已然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其广泛分布在温带、热带水体中,因其能合成藻毒素和异味物质而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功能,威胁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束丝藻耐低温、喜低光,在偏碱性、低氮高磷水体中增殖较快,并凭其固氮、储磷以及释放藻毒素、形成群体胶鞘等独特生态策略使其在种间竞争以及群落结构演替中获得较大竞争优势,成为优势种群。鉴于束丝藻的危害性和扩张性,本文从束丝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分布特征、竞争优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等研究前沿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束丝藻种群竞争优势形成机制,有效防控束丝藻水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土壤酶对不同海拔、坡向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内分海拔和坡向采集土样,测定分析了尿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4种主要土壤酶活性和主要养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阳坡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现由中间向两端减小的趋势,阴坡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波动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海拔呈现由中间向两端减小趋势;蛋白酶活性高海拔 > 低海拔,海拔对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脲酶、蔗糖酶活性随海拔呈现波动。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含量阳坡 > 阴坡;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阴坡 > 阳坡,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阳坡 > 阴坡。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表层 > 中下层。土壤酶活性与各肥力因子间相关关系显著,各土壤酶活性间相关性显著。有机质、全氮、全磷是影响蛋白酶活性的主导因子,速效磷和水解氮为次要因子;全磷、速效磷、水解氮为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有机质、全磷、速效钾为次要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作为保护区土壤肥力指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明确池塘优势蓝藻对潜伏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致死效应,为完善养殖对虾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阳性对照组(PC)、阴性对照组(NC)、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活藻组(MAL)和铜绿微囊藻死藻组(MAD),加藻组的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均为106 cells/mL,每组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144 h.除NC组对虾不携带WSSV外,其他组的对虾均经WSSV人工注射感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检测对虾样品中的WSSV携带状况,并通过显微计数法统计铜绿微囊藻细胞数量.[结果]NC组对虾在试验结束时(144 h)的累计死亡率为11.1%;PC、MAL和MAD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随时间推移呈明显升高趋势,至试验结束时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4.4%、82.2%和88.9%,表现为加铜绿微囊藻(MAL和MAD)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远高于2个对照组(PC和NC).MAL、MAD和PC组对虾肌肉样品均携带104 copies/g以上的WSSV,其中又以MAD组的WSSV携带量最高.在铜绿微囊藻试验组中,对虾死亡率与铜绿微囊藻呈显著相关(P<0.05),与WSSV的相关性则未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铜绿微囊藻能有效加速WSSV感染对虾的死亡速率,增加对虾累计死亡率,即使是死亡的微囊藻细胞也能促进对虾体内WSSV的增殖.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建立针对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监控mcr-1基因携带细菌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针对mcr-1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MGB探针,构建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优化引物、探针浓度及Rox参比染料用量、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建立针对mcr-1基因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通过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及临床应用验证其实用性.[结果]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最佳反应体系20.00μL:Premix Ex TaqTM 10.00μL,Rox参比染料(50×)0.25μL,引物MCR-1F/MCR-1R(10μmol/L)各0.50μL,MCR-1-P探针(10μmol/L)0.50μL,重组质粒pMCR-1(模板)2.00μL,灭菌双蒸水6.25μL.扩增程序:95℃预变性20 s;95℃10 s,60℃20 s,进行40个循环.该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扩增出mcr-1基因,其检测敏感性为2.85拷贝/μL,是常规PCR的100倍,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为0.37%~1.18%,均小于1.20%.采用建立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对82株广西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检测,结果未发现有携带mcr-1基因的菌株.[结论]针对mcr-1基因建立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用于临床筛查mcr-1基因,为监控mcr-1基因携带细菌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索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测定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不同寄生阶段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浆、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糖原、游离脂肪酸、总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点,寄生组与对照组鱼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鱼肝脏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在寄生后期(12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寄生前期(2 d)、中期(5 d)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鱼血浆、肌肉游离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对照组鱼在寄生中期和后期肝脏总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肌肉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寄生组鱼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寄生中期和后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组鱼肝脏游离氨基酸在寄生后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前期、中期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钩介幼虫寄生会导致肝脏游离脂肪酸降低,血浆及肝脏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推测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可能是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的关键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