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6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382篇
林业   362篇
农学   227篇
基础科学   140篇
  337篇
综合类   2160篇
农作物   343篇
水产渔业   116篇
畜牧兽医   693篇
园艺   366篇
植物保护   18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25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川渝地区地方和育成大豆品种SSR标记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本均匀分布于大豆20条染色体的135对SSR标记,对232份包括6个地方品种地域亚群和1个育成品种亚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表明:所有的标记都有多态性,所有检测到的位点都是纯合基因型,说明所选用品种高度纯合,每个标记存在2~4个等位变异,平均2.66个。亚群多态信息含量变异范围0.2751-0.3165,整个群体为0.3208;亚群内Nei遗传距离变异范围0.325 8~0.359 4,整个群体为0.3711,说明川渝地区大豆遗传变异较小。亚群间的遗传一致度(GI ≥ 0.8862)较高,亚群间遗传距离(GD ≤ 0.1208)较小,地方品种亚群间遗传差异更小,育成品种亚群与自然地域亚群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亚群间基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 0.0722,基因流(Nm)平均为 3.214,说明不同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主坐标分析表明第一、二和三主成分分别解释总变异的4.97%、3.54%和3.33%。来自同一区域的品种资源基本聚集在同一亚群,聚类分析同样表明同一自然地域亚群品种资源虽不能完全聚集到同一个遗传类群中,但具有一定的聚集效应,说明川渝大豆品种资源遗传变异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亚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7%,亚群间变异仅占总变异的3%。Mantel收敛分析表明地方品种自然地域亚群的遗传距离与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纬度和海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723)。川渝地区大豆种质资源群体遗传丰富度不高,当前的育成品种未蕴含本地区所有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2.
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并用2014年湖南省5县区20个城乡社区的调查数据,从家务劳动时间的视角分析湖南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工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家务劳动时间是影响湖南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其他影响因素还有月工资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等,但职务职称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家庭的服务需求,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应通过政策倾斜确保女性培训比例,增强就业竞争实力;规范劳动合同,维护私有及民营企业女性从业者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3.
中国不同品种谷子抗性淀粉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性淀粉是谷子中的重要功能成分。对来自中国4个生态区10个省份216个谷子品种抗性淀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谷子地方品种抗性淀粉平均值为2.43%,含量变幅为0.00%~6.74%,变异系数为50.26%,呈偏正态分布;不同生态区谷子抗性淀粉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且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省份抗性淀粉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黑龙江谷子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内蒙古和甘肃(P0.05),其他省份间差异不大;不同省份谷子(黑龙江除外)和不同生态区品种谷子抗性淀粉含量以2.00%~4.00%为主。  相似文献   
34.
基于中国农村198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检验并测算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效应及其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贫困缓减,并且在促进农村贫困缓减的过程中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并存。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四川省崇州市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的动因、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的深入分析和总结,认为其在解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抑制传统产业化经营中资本强势和农民弱势的短板,有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等四大问题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对于推进区域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6.
采用微波辐射法和中性2,2,6,6-四甲基哌啶-1-氧化物(TEMPO)自由基氧化工艺来预处理竹浆纤维素,之后用超声波机械处理制备微纤化纤维素。实验结果表明,在60℃下,TEMPO用量为0.15 mmol/g(以绝干浆计,下同),Na Cl O2用量为10 mmol/g,Na Cl O用量为1 mmol/g,微波氧化2 h,其羧基含量最高到达0.729 mmol/g,氧化效果最佳,超声波处理后微纤化纤维素得率高达85.7%。FT-IR分析表明纤维素氧化后引入羧基官能团;XRD结果揭示纤维素氧化反应只发生在纤维素的无定型区或结晶区表面;纤维素氧化前后的聚合度(Dp)结果表明相对于碱性氧化,微波辐射和中性TEMPO氧化对纤维的降解程度低,从而有效地保持了纤维素原本的长度。  相似文献   
37.
为了探索不同立地条件对川黔紫薇生长的影响,选取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城步南洞林场2个试验点研究了川黔紫薇1年生播种苗生长情况;选取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城步南洞林场和城步茅坪3个试验点研究了造林6年的川黔紫薇幼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2个试验点的川黔紫薇1年生苗株高、地径均有极显著差异,以板页岩发育的黄壤的城步南洞林场试验点的1年生苗平均株高和地径分别为1.65 m、1.16 cm,以四纪网纹层发育的低丘红壤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试验点的1年生苗平均株高和地径分别为1.08 m、0.82 cm。(2)3个造林试验点的6年生川黔紫薇的树高、胸径均有极显著差异,以板页岩发育的黄壤的城步南洞林场试验点的植株生长最快,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5.8 m和7.94 cm,以石灰岩发育的黄壤的城步茅坪试验点的植株次之,以四纪网纹层发育的低丘红壤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试验点的植株生长最慢。结论认为川黔紫薇能在湖南省低丘至山地较大范围内栽培,但最适范围是海拔500 m左右及以上可造林山地,并且该树种是石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38.
大港油田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为支撑,以集成化、橇装化为突破口,针对传统接转站存在的问题,研制了仰角式三相分离增压一体化装置。采用仰角式分离器,分离效率高,设备结构紧凑、体积小,通过合理布局将分离器与外输泵集成在同一橇块上,实现了油气水三相分离、就地切水、原油(液)增压输送等功能,且橇块体积小,集成度高。该装置在白一接转站得到应用,实现了白一接转站采出水就地处理回注、油气分输等功能,简化了白一接转站站内流程,对优化板桥油田以及系统节能降耗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9.
研究了新型阳离子聚合物Chitosan-g-PEI-g-PEG-OH的性能,重点考察其粒度,基因转染效率与细胞毒性,探讨了其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能性.通过动态光散射仪(DSL)、透射电镜(TEM)观察了Chitosan-g-PEI-g-PEG-OH与DNA自组装形成的颗粒形态及粒径,Chitosan-g-PEI-g-PEG-OH可复合DNA形成粒径160~210 nm的纳米复合物,适合进入细胞.使用MTT比色法分析Chitosan-g-PEI-g-PEG-OH的毒性并与PEI,PEI-g-PEG-OH比较.选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 转染Hela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新型阳离子多聚物Chitosan-g-PEI-g-PEG-OH在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其细胞毒性,有望成为基因转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40.
为促进凉茶渣在畜牧业中的资源化利用,本研究以黑曲霉为菌种固态发酵凉茶渣,首先在单因素试验条件下考察了时间、温度、含水量、浸泡液pH、氮源和碳源对凉茶渣降解率和产物pH的影响;再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和规模化生产实际需要,以4%硫酸铵为氮源,2%葡萄糖为碳源,以降解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检测超氧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评价凉茶渣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发酵前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含水量为60%,浸泡液pH为9.0,31℃发酵168 h是凉茶渣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最佳工艺条件下凉茶渣的降解率为25.23%,发酵产物pH为4.53。当凉茶渣发酵前水提液浓度为24 mg/mL时,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为43.56%,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47.06%,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0.71%;当最优条件下发酵产物水提液浓度24 mg/mL时,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为30.77%,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95.63%,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7.36%。本试验结果表明,黑曲霉是适宜的凉茶渣发酵菌种,且凉茶渣经过黑曲霉发酵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