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3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818篇
林业   828篇
农学   969篇
基础科学   606篇
  1336篇
综合类   2049篇
农作物   370篇
水产渔业   323篇
畜牧兽医   1032篇
园艺   278篇
植物保护   58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431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研究旨在筛选出优良抗旱育种材料,为今后甘蔗抗旱育种和抗旱栽培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采用盆栽干旱处理,测定蔗茅野生种无性系、甘蔗栽培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共12份材料苗期与抗旱相关的8项生理生化指标,利用极点排序法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12份供试材料的Pro、MDA、SS及PMP均呈上升趋势,SP、Chl和SOD活性呈下降趋势,CAT活性有升有降。极点排序法分析表明,12个供试材料的抗旱强弱为:‘蔗茅99-2’>‘蔗茅99-1’>‘蔗茅99-4’>‘蔗茅I91-8’>‘蔗茅99-3’>‘蔗茅90-29’>‘滇蔗01-58’>‘滇蔗04-14’>‘滇蔗02-39’>‘蔗茅II91-2’>‘新台糖10’>‘崖城89-9’,说明蔗茅优质抗旱性状可以通过基因渗透方式传递给后代。在苗期干旱胁迫下,‘蔗茅99-2’在渗透调节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132.
4个国外接骨木属种质资源引种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4个接骨木品种在河南省郑州地区的引种表现及适应性,2015—2019年定期观测引种的‘金叶’、‘金羽’、‘花叶’、‘紫云’4个国外接骨木品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性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露地栽培中,引种的4个接骨木品种均可在郑州地区正常生长、开花、结果。4个接骨木品种均生长健壮,枝繁叶茂,花期较长,较耐低温。以观赏性、适应性、生长特性权重分配分别为0.4、0.3、0.3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综合分值表现为‘金叶’接骨木>‘花叶’接骨木>‘金羽’接骨木>‘紫云’接骨木。由此可见,4种接骨木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适应性,可广泛用于郑州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和美化。  相似文献   
133.
为研究浙江红花油茶高接换冠成活率影响因素,解决嫁接成活率低的问题,2013年6月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引进浙江红花油茶优树穗条,在青田县大垟山林场开展浙江红花油茶高接换冠试验,分析砧木林郁闭度、坡位、砧木生长势及接穗保存时间等因素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在0.3~0.7之间,随着郁闭度增加嫁接平均成活率提高;郁闭度在0.7~0.9之间,随着郁闭度增加,嫁接成活率降低;当郁闭度为0.7时,嫁接成活率最高为88.8%。山腰的嫁接成活率高达86%,显著高于山顶和山脚。浙江红花油茶砧木生长势越强嫁接成活率越高。接穗于采集当天嫁接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9.1%,接穗保存1、2、3、4、5、6天嫁接,成活率分别为85.2%、75.2%、51.6%、28.1%、12.2%、9.3%。偏相关分析表明,各因素对嫁接成活率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接穗保存时间(-0.97)、郁闭度(0.85)、生长势(0.81)、坡位(-0.65)。  相似文献   
134.
为探讨水稻突变体材料W33高位分蘖特性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价值。以野生型水稻恢复系R818及其高节位分蘖突变体W33为试验材料,用盆栽试验研究R818和W33的植株、分蘖和穗部性状差异,用大田栽培控制性试验比较R818和W33分蘖、产量构成性状及子粒产量差异,测得参试材料各性状数据。结果表明,生长前期W33和R818株高、主茎叶均长无明显差异,中后期二者株高、主茎叶均长渐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W33单株平均分蘖数是R818的7.5~8.8倍,平均有效穗数是R818的8.6倍,分蘖平均成穗率与R818相当,但单穗穗长、枝梗数和着粒数明显低于R818,而千粒重与R818无明显差异;W33和R818单株籽粒产量均随密度增大而降低,并以最低密度条件下最高,最高密度条件下最低;尽管W33单穗产量明显低于R818,但在相同栽插密度条件下,W33和R818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F=3.7868<F0.05,1,4);在一定密度范围内,W33能充分发挥其旺盛的分蘖力和较高的成穗率优势,以弥补单穗产量较低的缺陷,其群体产量最终达到与R818相当的水平。说明W33旺盛的分蘖力和较高的分蘖成穗率特性在水稻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5.
以3个越橘品种‘奥尼尔’‘密斯梯’和‘北陆’为试验材料,比较光合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越橘叶片为异面叶,角质层、上表皮和叶片厚度以‘密斯梯’最大,下表皮厚度以‘密斯梯’最小;‘密斯梯’光饱和点(LS,P)比‘奥尼尔’和‘北陆’高,补偿点(LC,P)比‘奥尼尔’和‘北陆’低,对光环境的适应性强;‘奥尼尔’和‘密斯梯’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高于‘北陆’,光合潜力足;3个越橘品种单果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密斯梯’、‘奥尼尔’、‘北陆’;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质量分数最高的是‘密斯梯’,维生素C质量分数最高的是‘奥尼尔’;单株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密斯梯’、‘奥尼尔’、‘北陆’。相关性分析表明:Pnmax与叶片厚度呈显著(P<0.05)正相关;LS,P与角质层厚度和上表皮厚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光合生理各项指标与果实品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6.
137.
对辽宁省不同熟期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为水稻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以辽宁省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4个熟期65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辽宁省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系)品质性状差异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熟期间表现基本一致。4个熟期中中早熟品种(系)的品质性状整体较好,只有垩白度的优质米达标率较低,说明垩白性状是今后水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相关分析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均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糙米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辽宁省水稻优质育种可通过合理调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整精米率,实现品质的整体改善。  相似文献   
138.
2005年采用高胡萝卜素、低干双亲的特殊组合‘浙薯81’ב浙薯255’创制出甘薯优异高干红肉品种‘浙薯13’。为了探索甘薯胡萝卜素含量、干率聚合育种新方法,2016年对这一双亲的正反交组合F1胡萝素含量、干率进行了测定和遗传分离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组合的胡萝卜素含量遗传主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组合传递力分别为45.32%和49.73%。干率不仅存在加性效应,而且呈明显的超亲遗传,正反交组合的超亲优势分别达到15.12%和12.75%,超高亲率约70%,呈现相当于高干×低干的遗传分离,中、高干类型比例高达60%左右,其中高干类型比例约28%。杂交后代含有干率≥25%、胡萝卜素含量≥3 mg/100 g FW的株系占26.10%,含有干率≥25%、胡萝卜素含量≥10 mg/100 g FW的株系占9.78%。干率是甘薯食味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浙薯81’与‘浙薯255’杂交可以高效地聚合胡萝卜素含量和干率,大幅度提高优质食用高胡萝卜素育种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39.
对一起35 kV变压器油色谱异常的检查与处理进行了介绍。一台35 kV变压器返厂大修投运后2年内,在周期性油色谱试验中发现该变压器本体油样中含有超量乙炔。对该变压器进行吊罩检查,发现变压器高压C相的调压线圈抽头引线与线圈抽头连接部位螺栓未完全紧固。对引线接头进行了处理,处理后油色谱试验合格,对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保障了电网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0.
受限于国家电网现有的物资管理方式以及内外部数据网络连通等问题,电力物资尚未实现全寿命周期的可追溯管理。区块链技术的不断革新,为解决电力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希望通过构建电力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创新电力物资管理方式,同时通过融合联盟链技术,解决当前物资管理的数据连通模式存在的短板,为电力物资管理探索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