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6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329篇
林业   180篇
农学   207篇
基础科学   203篇
  288篇
综合类   1392篇
农作物   228篇
水产渔业   169篇
畜牧兽医   358篇
园艺   196篇
植物保护   11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提高微咸水灌溉效率并降低土壤盐渍化风险。【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计避雨条件下不同微咸水-生物炭处理(CK,淡水;B0,5 g/L微咸水;B15,5 g/L微咸水及15 t/hm2生物炭;B30,5 g/L微咸水及30 t/hm2生物炭;B45,5 g/L微咸水及45 t/hm2生物炭)的田间试验,探讨了微咸水灌溉下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特性和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机制。【结果】生物炭添加后土壤表层(0~20 cm)体积质量降低了2.27%~8.33%,总孔隙度增加了4.52%~13.47%,有机质量增加了30.02%~111.12%,土壤表层(0~20 cm)及主根区(0~40 cm)钠吸附比降低了23.88%~33.27%和22.34%~30.80%;15 t/hm2能够促进盐分淋洗,降低了微咸水灌溉下土壤含盐量,然而高剂量时将加剧盐分累积。单独微咸水灌溉下冬小麦生长受抑,最终产量下降了12.04%。生物炭能够缓解盐胁迫下叶片早衰,促进光合作用能力,并增加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进而获取了更高的籽粒质量和收获指数。B15、B30、B45处理的最终产量较B0处理分别增加9.18%、7.73%、2.74%。【结论】15 t/hm2添加量的生物炭效果最佳,可促进微咸水资源的农业利用。  相似文献   
92.
水稻的分蘖数、株高、每株叶面积受氮肥影响较大,均随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分蘖、株高受灌溉条件的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增施氮肥可以改善水稻的群体生长质量,但过高的氮肥并不表现为更利于水稻的生长。  相似文献   
93.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4.
水稻孕穗期耐热性QTLs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异常高温或低温导致籼粳亚种间杂种育性下降是影响其优势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USSR5(粳稻)/广解9号(籼稻)//USSR5回交群体为供试材料,构建了相应的分子连锁图谱,分别以高温处理下直接小穗育性及小穗育性热敏感指数为指标,对水稻孕穗期高温耐热性及其相对耐热性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s)分析。结果表明,在第2、4和5染色体上检测到孕穗期耐热性相关的QTL各一个,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6.4%~15.8%;在第4、8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孕穗期相对耐热性相关的QTL,qhts-4和qhts-8,LOD值分别为3.81和2.86,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6.8%和9.9%。对其进一步的上位性分析表明,有8条染色体的4对位点存在基因间互作,小穗育性耐热性除受主效QTL控制外,还受基因间互作及修饰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夏玉米施氮量对后茬冬小麦土壤氮素供应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小麦施氮144 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夏玉米4个施氮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无机氮供应以及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不施氮(简称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简称施氮)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冬小麦生长期间显著增加,自冬小麦拔节起,0~40,0~130和0~200 cm 3层深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玉米施氮量(简称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递增;与冬小麦播种时相比,不施氮0~130 cm土壤无机氮减少156 kg/hm2,施氮90 kg/hm2该层土壤无机氮富积41 kg/hm2,且富积量随着施氮量继续增加而递增;随着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收获时的植株吸氮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当施氮量低于180 kg/hm2时,植物氮素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当施氮量低于270 kg/hm2时,不同施氮量的子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子粒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增,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6.
利用来自抗旱性较好的供体亲本(BG300和BG304)、具有两种遗传背景(IR64和特青)的水稻高代回交(BC2)抗旱选择导入系,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纹枯病抗性,考察纹枯病抗性与抗旱性之间可能存在的遗传重叠。通过与受体亲本的纹枯病抗性表现比较发现,具有特青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降低,而IR64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则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增强。基于基因型与表型的方差分析共鉴定到6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其中QSbr6在不同供体和背景的两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而QSbr10则在同一供体的两个遗传背景下均检测到;有3个位点(QSbr6、QSbr8和QSbr10)与同一群体中检测到的抗旱性位点位置相近,很可能是两种抗性重叠的遗传基础。尽管方差分析的方法在选择导入系的非选择目标性状相关位点的鉴定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偏低估计,本研究所检测到的纹枯病抗性位点,特别是那些与抗旱性重叠位点的分子标记以及相关的抗性株系仍将为进一步的水稻纹枯病抗性和抗旱性的多抗性育种和深入的遗传重叠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97.
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能够促进丹参根系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其含量,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N,P2O5,K2O的施用量分别为225,180,225 kg/hm2时,根的氮、磷、钾含量达到最高值;当施入N,P2O5和K2O分别为225,120,150 kg/hm2时,丹参根干质量、根长及根条数达到最高值,根的直径最适宜,此后随着磷钾肥施入量增加,根干质量及根长、根条数反而下降,根直径增加。所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能够提高丹参根的养分含量、根干质量、根长、根数及根直径。  相似文献   
98.
蔓性千斤拔种子处理及常温贮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及常温贮藏时间对蔓性千斤拔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浓硫酸和机械磨擦处理均能显著改善种子的发芽状况,其中浓硫酸处理以处理10—15min最佳,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别较对照高2倍、14.6倍和14.29倍;机械处理以处理180s最佳,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较对照高2.67倍、15.17倍和7.51倍。(2)贮藏时间以当年种子的发芽特性最佳,常温下贮藏1年,种子发芽率下降至83%,与当年种子发芽率无明显差异;贮藏2年,发芽率降至65.5%,与当年种子发芽率达到显著差异;贮藏3年,与当年采收种发芽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9.
光照、温度和盐胁迫对红花大金元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光照、温度、NaCl胁迫等方面对红花大金元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光照对红花大金元种子萌发有显著促进作用;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以25℃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高且萌发后的幼苗生长良好;NaCl胁迫对红花大金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NaCl浓度升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生长量均下降,发芽的高峰期推迟且峰值变小,相对盐害率升高;浓度大于0.20 mol/L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浓度达到0.50mol/L时种子不再发芽,但低浓度(0.01 mol/L和0.05mol/L)下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0.
泥炭和牛粪对土壤中微量元素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牛粪、泥炭对外源微量元素形态分配的影响总趋势是一致的;四种微量元素化学有效态的主要给源不完全相同,但主要是以交换态和松结合有机态为主;土壤中生物有效性Cu、Zn、Fe、Mn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可能与有机质对不同元素具有强弱不同的络合能力以及Fe、Mn元素自身的变价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