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11篇
  免费   1720篇
  国内免费   2484篇
林业   1795篇
农学   1540篇
基础科学   1449篇
  2813篇
综合类   12900篇
农作物   2028篇
水产渔业   1238篇
畜牧兽医   3901篇
园艺   1858篇
植物保护   1093篇
  2024年   184篇
  2023年   572篇
  2022年   1326篇
  2021年   1272篇
  2020年   1211篇
  2019年   1222篇
  2018年   801篇
  2017年   1272篇
  2016年   895篇
  2015年   1284篇
  2014年   1418篇
  2013年   1703篇
  2012年   2160篇
  2011年   2255篇
  2010年   2080篇
  2009年   1857篇
  2008年   1754篇
  2007年   1676篇
  2006年   1487篇
  2005年   1115篇
  2004年   723篇
  2003年   461篇
  2002年   506篇
  2001年   502篇
  2000年   441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的防效,分别检测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的室内毒力,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6种杀菌剂施药1次和2次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度表现为咪鲜胺>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6种杀菌剂在麦穗中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0%咪鲜胺WP、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81 5、3.094 4、2.365 7、3.026 8、3.209 0和3.136 4 d,施药2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44 7、3.332 4、2.529 7、3.397 8、3.300 7和3.179 6 d。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85.96%和94.88%,DON防效分别为81.43%和88.91%。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和50%咪鲜胺WP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1.48%~73.62%和75.33%~86.15%,DON防效分别为53.88%~69.70%和60.09%~79.45%。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3.76%和50.47%,DON防效分别为41.03%和-28.95%;施药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79.51%和61.10%,DON防效分别为52.75%和-18.08%。综上所述,氟唑菌酰羟胺对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最佳,而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不突出,甚至增加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992.
药用植物菘蓝的特定染色体附加到甘蓝型油菜所产生的附加系表现一定的抗病毒活性,但尚无营养成分、菜薹和菜籽产量、综合效益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以抗病毒油菜菘油1号为父本,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川A-3为母本选育出菘油2号,并对其进行油蔬两用产量、农艺性状、菜薹营养、种子品质、综合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菘蓝染色体特异标记的植株占48.56%,其菜薹营养丰富,维生素C和锌含量明显高于西兰花1-1-5、白花菜rB-112、红菜薹Q10005、初冬牛心甘蓝和萝卜CP4,氨基酸、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白花菜rB-112、红菜薹Q10005、初冬牛心甘蓝和萝卜CP4,与西兰花1-1-5相当。从播种到始摘薹的天数平均为117 d,菜薹产量为16 908.8 kg/hm2,较摘薹对照增产75.1%。与单纯收籽栽培相比,摘薹后末花期延迟6~10 d,株高、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含油量都显著降低,其末花期理论生物量平均124.3 t/hm2,收获油菜籽1127.3 kg/hm2,较摘薹对照增产16.4%,较单纯收油菜籽栽培减产42.3%,油蔬两用栽培平均综合效益108 892.4元/hm2,比单纯收油菜籽栽培新增效益92 920.4 元/hm2。菘油2号油蔬两用栽培对增进人类健康和油菜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93.
辣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木源自印度和非洲,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云南、海南和广西等地。由于它富含钙质、植物蛋白、重要矿物质、维生素和重要氨基酸等,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研究辣木的起源、植物学、产量、栽培技术、新种质和各种营养物质等,论述其对人体的作用、营养价值、相关疾病的防治及可能的功效等。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探讨氮、磷、钾3种元素对胡椒花穗抽生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大小及主要影响元素,以主栽品种‘热引1号’胡椒为试验材料,以氮(0、2.15、6.46和19.39 g/盆)、磷(0、2.16、6.66和20 g/盆)、钾(0、3.12、9.37和28.12 g/盆)肥3因素4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其对胡椒花穗抽生、花穗脱落、叶片SPAD值、地上部干重等相关指标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3种元素中对胡椒抽穗、花穗脱落、叶片SPAD值、植株干重影响较大的均为氮素,其次为磷或钾。分析表明,氮素对胡椒花穗抽生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95.
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菠萝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种质鉴别、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连锁图谱构建以及与优良农艺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的获得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树干注射输液法在老龄RRIM600橡胶树上进行相同配比不同浓度的营养液注输施肥试验。连续注输营养液2个月和4个月后分别对各试验处理后橡胶树胶乳的产量和叶片中养分元素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树干注输营养液施肥法对橡胶树的胶乳产量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有助于提高橡胶树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相同配比不同浓度的营养液连续注输2个月后橡胶叶片中大部分养分元素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连续注输4个月后各试验处理的差异开始显现。输液后叶片中养分元素增长量最大的溶液配比浓度为:尿素0.1 g/L,磷酸二氢钾6.81 mg/L,硫酸钾50.6 mg/L,硫酸镁34.5 mg/L,硫酸铜1 mg/L,硫酸亚铁1.39 g/L,硫酸锰2 mg/L,硫酸锌1 mg/L,硼酸2 mg/L。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介绍一种淀粉基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结构、机械性能、降解性能等综合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方法]通过对生物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内环境因子数据的采集,分析对比了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内的气温、地温与光照强度等环境指标,并对所覆盖的蚕豆和大蒜2种作物的发芽率进行了测试。[结果]淀粉基可降解地膜的综合性能好于普通地膜。[结论]生物可降解地膜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建议在经济条件许可下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菌株TLSB2-K的铜耐性以及其铜富集能力的特性.[方法]通过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16S rDNA序列比对,对前期分离的菌株TLSB2-K进行了鉴定,并采用振荡培养法,探讨了温度、pH值和渗透压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以及铜胁迫下菌株对铜的耐性及富集能力.[结果]TLSB2-K属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为27℃、pH值为7、渗透压为1.1% NaC1.铜浓度100~500 mg/L范围内,菌体生长良好,铜浓度在100~400 mg/L范围内,菌体铜含量随着铜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铜浓度400 mg/L胁迫培养30 h,菌体铜含量达到最大值2 250mg/kg;菌株的最高铜耐受浓度为700 mg/L.[结论]菌株TLSB2-K具有较强的铜耐性和较高的铜富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以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选育的Ryau96172I和Ryau9327D两个番茄品系的花粉为试材,低温(4℃)及超低温(-196℃)条件下保存.接种于培养基上,置于28℃的培养箱进行恒温培养.镜检测定花粉活力。结果表明.离体花粉在4℃和-196oC条件下保存1~3d,花粉活力与对照(25℃)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另外随着解冻次数的增多和储藏时间延长.花粉活力呈下降趋势.并于第7d基本失去活力。  相似文献   
1000.
稚幼鲍微囊饲料对鲍苗免疫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市售粉态鲍苗饲料作对照,传统鲍苗生产模式下,研究稚幼鲍微囊配合饲料对鲍苗非特异性免疫生化活性及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试验组(31%的稚幼鲍微胶囊饲料+69%对照料),为期137 d,测定鲍苗壳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鲍苗的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溶菌酶(LZM)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鲍苗壳长日增长分别达到(83.23士3.41)μm·d-1和(70.91士5.77)μm·d-1,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鲍苗壳长变异系数低于对照组,鲍苗规格较整齐.试验结果表明,稚幼鲍微囊饲料对杂交鲍苗有免疫增强、减少鲍苗死亡和促生长的效能.稚幼鲍微胶囊饲料对鲍苗的促生长效应在饲喂后的71 d左右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