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4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603篇
林业   925篇
农学   907篇
基础科学   351篇
  768篇
综合类   1451篇
农作物   314篇
水产渔业   208篇
畜牧兽医   731篇
园艺   207篇
植物保护   37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功能及其设计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功能、河岸植被缓冲带设计中应注意的影响因素和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河岸植被缓冲带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提出今后河岸植被缓冲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962.
不同地理居群山桐子的果实含油率与脂肪酸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加快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以推进能源替代,被认为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最理想途径之一(唐红英,2008)。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开发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以保障能源安全,实现CO2减排,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Holdren,1991)。根据专家预  相似文献   
963.
美国白蛾及其他5种灯蛾鳞片超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研究美国白蛾和异粉蝶灯蛾、人纹污灯蛾、黄臀黑污灯蛾、净雪灯蛾和黑须污灯蛾等5种常见灯蛾鳞片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美国白蛾及其他5种常见灯蛾的鳞片排列都是一层窄而长的鳞片覆盖一层短而宽的鳞片,且都属于镂空型鳞片,即鳞片类型属于二型双层鳞片.人纹污灯蛾的覆鳞和基鳞均最长(376.9μm±8.92μm;265.34μm±2.87μm)最宽(75.87μm±2.12μm;67.09μm±3.86μm);净雪灯蛾的覆鳞最短(179.4μm±2.91 μm);异粉蝶灯蛾的基鳞最短(99.32μm±1.31 μm);美国白蛾的覆鳞和基鳞均最窄(18.79μm±0.23μm;31.14μm±0.66μm).美国白蛾覆鳞的脊间距最大(2.37μm±0.03μm);黄臀黑污灯蛾覆鳞和基鳞的脊间距均最小(1.1 μm±0.02μm;1.77μm±0.01μm);黑须污灯蛾基鳞的脊间距最大(2.88μm±0.02μm).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6种灯蛾覆鳞和基鳞的形态及脊间距都存在显著差异.蛾类鳞片的形态特征不宜单独用于种的鉴定,但在蝙蝠食性分析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能为利用蝙蝠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4.
尺蛾在荔枝园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尺蛾是近年来危害荔枝枝梢的一类重要害虫。其种类主要有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 Walker)、间三叶尺蛾(Sauris interruptaria Moore)、青尺蛾(Anisozyga sp.)、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 Guenée)和绿额翠尺蛾(Pelagodes proquadraria Inoue)等。该类害虫1年多代,其中油桐尺蛾1年3~4代,其它4种尺蛾1年7~8代,四季均有发生,以幼虫大量取食新梢嫩叶、花穗及幼果,以夏秋梢受害最重,大发生时可将整株树的嫩梢嫩叶吃光,对荔枝生产威胁很大。笔者总结了荔枝主要尺蛾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差异、生活习性以及发生规律和防控策略,并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65.
静电场对三角梅插穗生根及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角梅种苗智能化快繁中,设置0、30、60、90 kV/cm四种静电场处理,探讨对三角梅插穗生根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梅插穗生根期间,在0~60 kV/cm静电场范围内插穗的成活率、根系活力、根鲜重、可溶性糖含量、POD酶活性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其中在不定根诱导期插穗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也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90 kV/cm静电场处理插穗的成活率、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POD酶活性、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反而下降;30~90 kV/cm静电场处理插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且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加。方差分析表明,60 kV/cm静电场处理生物学效应好,其成活率、根系活力、根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是三角梅插穗生根的最佳静电场处理;90 kV/cm电场处理不利于三角梅插穗生根及生理生化代谢,说明了静电场对三角梅插穗生根及生理生化的影响存在着电场极限。  相似文献   
966.
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评估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8年笔者在早稻、晚稻生长期间进行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全程不防治平均减产51.26%,常规防治平均增产113.14%,常规防治平均收益4498.58元/hm2,比全程不防治增86.12%,平均投入产出比1:5.18。拟合出单虫或单病在定局时的发生量(或发生率)与其危害损失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稻飞虱每丛虫量(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8.7654+0.0881X;稻纵卷叶螟卷叶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9341+0.2851X;二化螟发生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4182+1.0407X;稻瘟病白穗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0.3765+0.9004X;纹枯病病株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2.4469+0.2829X,相关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67.
进境荷兰郁金香种苗中南芥菜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防止南芥菜花叶病毒(Arabis mosaic virus,ArMV)传入我国,采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电镜观察及生物学接种等方法对从荷兰进口的郁金香种苗进行了ArMV检测。结果表明:ArMV血清学反应为强阳性;RT-PCR反应扩增出370bp的特异性目标条带;RT-PCR产物与已报道的3个ArMV部分外壳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00%~93.2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100%;免疫电镜观察到叶片病汁液中含有直径约30nm的球状病毒粒体;该病毒在黄花烟、白肋烟、矮牵牛和昆诺藜等鉴别寄主上引起坏死和褪绿等典型症状,经DAS-ELISA检测,这些接种寄主均呈ArMV血清学阳性反应。故将该病毒鉴定为南芥菜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968.
试验采用鸡胚接种和气管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IBV毒株进行培养鉴定,IBV经鸡胚传一代后再上鸡胚气管环培养可引起气管环纤毛运动停止,应用此法可以快速地进行IBV检测。  相似文献   
969.
以蜘蛛杀虫肽与Bt-toxinC肽融合蛋白基因(bgt基因)的表达产物的定量分析为研究目标,采用原核表达及纯化出融合蛋白His-BGT作为抗原进行兔免疫,得到相应的抗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效价在1:10000以上,并对抗血清进行了免疫亲和层析,获得了高纯度的IgG,Westernblot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采用过碘酸钠法将抗体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得到第二抗体即酶标抗体,标记率在85%以上。建立起检测BGT杀虫蛋白的快速、灵敏的方法。应用该检测方法,分析了不同转基因白桦(BetulaplatyphyllaSuk.)株系中BGT蛋白含量占叶片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0.05%~0.3%,并利用Westernblot验证了此方法是可靠的。说明抗体夹心BGT-ELISA方法能够定量分析转基因植株中BGT蛋白的含量,为转bgt基因植物的检测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0.
The stabilization properties of aged refuse in five year old semi aerobic and anaerobic landfills were compared, such as volatile solid (VS),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C), humic matters, and so on. It was found that VS and TOC content in aged refuse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fresh refuse after five years disposal. However, the VS and TOC content of aged refuse in semi aerobic landfill were slightly lower than anaerobic ones, whils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Surface settlements of semi aerobic landfill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anaerobic ones (P<0.05). Moreover, there wa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VS content and surface settlements. Both leachate and water recycling methods did not lead to significant VS content difference, while leachate recycling would cause obviously uneven surface settlement. Biological degradable materials (BDM) value of aged refuse in semi aerobic landfill and anaerobic one was similar. Furthermore, BDM valu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ir pipe distance and depth. The greater the air pipe distance is, the bigger the difference of BDM value between the layers is. In addition, total extraction ratios of humic matters and HA/FA in semi aerobic and anaerobic landfill aged refus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