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0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355篇
林业   358篇
农学   466篇
基础科学   278篇
  550篇
综合类   803篇
农作物   142篇
水产渔业   101篇
畜牧兽医   419篇
园艺   93篇
植物保护   15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解决黑龙江省早春大棚土壤温度低及设施土壤环境恶化问题,以‘千禧’番茄为材料,研究秸秆+牛粪(NGH)、秸秆+马粪(MGH)、秸秆+羊粪(YGH)、单一秸秆(JG),以未进行反应堆技术为对照(CK),对早春大棚‘千禧’番茄土壤温度、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温度、土壤EC、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经过秸秆生物反应堆处理的20 cm土层温度有明显的提升,其中秸秆+羊粪处理在反应启动后提升土壤温度效果最好;秸秆+羊粪(YGH)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对照的2倍;秸秆+羊粪(YGH)处理土壤中4种酶活性均处于最高水平,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1.9%、220%、18.5%、7.3%。各处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变化规律一致为秸秆+羊粪(YGH)>秸秆+牛粪(NGH)>秸秆+马粪(MGH)>秸秆(JG)>对照(CK);秸秆+羊粪(YGH)及秸秆+牛粪(NGH)处理对糖类、氨基酸类、酯类、醇类、胺类、酸类6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大棚番茄土壤分为4个等级,秸秆+羊粪(YGH)处理为第一级,秸秆+牛粪(NGH)处理为第二级,秸秆+马粪(MGH)及单一秸秆(JG)处理为第三级,对照(CK)为第四级。应用秸秆复合有机酿热物生物反应堆促进了土壤环境的改善,以秸秆+羊粪(YGH)作为复合有机酿热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2.
1990—2015年内蒙古高原土壤风蚀时空差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RWEQ模型定量反演了1990-2015年内蒙古高原不同季节土壤风蚀模数,分析不同季节土壤风蚀差异,揭示植被覆盖对土壤风蚀的响应阈值。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风蚀量差异较大,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土壤风蚀量比例为5.42∶1.00∶1.36∶3.00;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对土壤风蚀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季节有明显差异,植被覆盖退化后土壤风蚀模数增大,反之降低了土壤风蚀模数,尤其春季中、低覆盖度草地相互转化对土壤风蚀的作用明显;植被覆盖达到75%时可有效抑制土壤风蚀,春季与冬季低覆盖度植被对抑制土壤风蚀作用敏感于高覆盖度植被,当植被覆盖度达20%~25%时可迅速降低土壤风蚀模数。  相似文献   
43.
为更好地发掘和利用现有闽楠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7个SSR位点对江西和福建16个闽楠群体的237份材料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逐步聚类(随机取样策略,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和模拟退火算法(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策略,遗传距离最大化策略)4种取样方法构建闽楠核心种质,并将各遗传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SSR位点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平均为7.14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115,Shannon信息指数为0.778,观测杂合度为0.302,期望杂合度为0.442。基于逐步聚类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相较于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构建的核心种质各遗传参数指标都相对较高。对其进行t检验后,选择以基于逐步聚类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在25%的取样比例下选取的种质为核心种质,其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保留率分别为初始种质的98%、104.92%、90.09%、97.94%。筛选出的59份核心种质材料能够较好地代表闽楠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闽楠的种质资源保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Ⅱ优536是南平市农科所育成的中晚稻杂交稻新组合。于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该组合的亲本特性,简要介绍了其高产制种技术,为进一步扩大种子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5.
2016年2月,威远县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无花果品系威紫,经过4年的试验种植表明,该品系在当地表现良好,弥补了缺乏紫黑色果皮鲜食品系的不足。果实长卵形,果面光洁,果皮紫黑色、韧性好,果肉无中空、浅红色,平均单果重45.8g,最大80g,含糖量15.6%,含酸量0.2%,果实始熟期7月中旬,成熟期持续到10月下旬,果实发育期84~91天,定植第3年进入盛产期,每666.7m^2产量1500kg左右,丰产性较强,果实品质佳,商品性好,可作为优良鲜食无花果品系在川渝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6.
为探讨大气环流指数和地面气象要素对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影响,利用1962—2009年逐月大气环流指数和逐日地面气象要素资料,根据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等级,结合因子膨化、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筛选影响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大气环流指数和地面气象要素,构建等级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影响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大气环流指数依次为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北美区极涡面积指数、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和印缅槽,显著影响时段为上年7月至当年4月;地面气象要素有平均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温≥20℃的日数、小雨日数和平均风速,显著影响时段为上年10月至当年1月;基于大气环流指数、地面气象要素、大气环流与地面气象综合因子的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预测模型准确率分别为74.3%~78.8%、74.7%、94.6%~98.3%,表明基于大气环流和地面气象综合因子的模型准确率较高,可作为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的中长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7.
长吻鮠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俗称鮰鱼、江团、肥沱,是分布于长江中的名贵鱼类.分类学上隶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因其吻较长,故称之为长吻鮠.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 ℃,生长适温为15~30 ℃,pH范围6.5~9.0,最适pH 7.0~8.4,不耐低氧,当池塘水质溶解氧低至2.5 mg/L时,则会浮头.长吻鮠营底栖生活,喜集群、畏光,属温和肉食性鱼类,同类之间不存在相残现象,鱼苗阶段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3 cm后摄食水蚯蚓,经转食驯化,也食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48.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合理放流数量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海北部放流虾的渔获量(y 百万尾)与放流数量(x 亿尾)之间有着统计学上可置信的关系,α=0.05,用 y=ax+bx~2描述,a=14.63,=0.45。最大放流量为16亿尾,最佳经济放流量为15亿尾(计数误差20%)。在目前条件下,我们认为控制放流量在11亿尾(计数准确率90%)是合理的。预测了前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49.
福建省牡蛎食用中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世界上由食源性微生物引发的疾病日益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非常有必要把对水产品中食源性微生物引发的疾病的风险评估,介绍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本文通过运用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对福建省生牡蛎食用中感染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风险评估。副溶血性弧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与胃肠炎病有关,它主要在近  相似文献   
50.
Diet is known to influenc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fish, but the specifics of these impact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Different protein/fibre ratio diets may result in differing structures and activities of gut microbiota. We examined the hindgut microbiome of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fed three different diets: fish meal (FM, high protein – low fibre), Sudan grass (SG, high fibre – low protein) and compound feed (CF, intermediate). Microbial profiles of fish fed on FM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profiles of fish fed CF and SG (= 18.85, < .01). Cetobacterium, known to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rotein digestion, was the dominant microbial group in FM samples (approximately 75.7%), while Lachnospiraceae and Erysipelotrichaceae, thought to be involved in fermentation of plant polysaccharides, were dominant in CF and SG samples (46.8% and 42.9% respectively). Network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abundance of Lachnospiraceae and Erysipelotrichaceae was in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 .895, = .001). Short‐chain fatty acid (SCFA) levels may indicate that the digestibility of diet by microbiota in the grass carp gut decreased from FM to SG (FM>CF>SG). Overall low SCFA levels indicate that hindgut fermentation probably provides a low proportion of energy requirements in grass car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