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微量元素钴,铬,镉和铅与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淋巴肉瘤牛与对照牛(各15头),以及牛白血病病毒感染率相近但淋巴肉瘤发生率不同的三个牧场奶牛被毛中微量元素钴、铬、镉和铅的含量。结果表明:(1)淋巴肉瘤牛被毛中钴、铬和镉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牛(P<0.05,P<0.01和P<0.05)。(2)三个牧场奶牛被毛中钴和铬的含量与这三个场牛白血病病毒感染牛的淋巴内瘤发生率呈显著相关(钴r=0.9210,铬r=0.8721)。本试验提示微量元素钴和铬增加了奶牛对牛白血病病毒诱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2.
将200只雏鸡根据不同的处理分成四组:对照组、淫羊藿-蜂胶合剂组、MD疫苗组和疫苗-合剂组,并在11日龄时全部用MD强毒攻击。于4、11、26、41和56日龄时采血样,测定各自的RBC-CR1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同时统计各组的MD发病率。结果:MD发病率,对照组〉合剂组〉疫苗组〉疫苗-合剂组,分别为:76%、60%、54%和34%。疫苗-合剂组MD发病率极显著地低于其他组(P〈0.005)  相似文献   
53.
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制约该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在西部大开发中 ,生态环境治理是首要任务。文章对近年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 ,就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4.
“增效双效灵”(HDE)系高效、低毒、低残留复合氮基酸类新型杀菌剂。近年来,用HDE对防治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病害进行的试验,皆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发现其对多种作物有增产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HDE对农作物促进生长,提高产量的机理,特在甘薯上进行试验,以观察和探索其新效应。  相似文献   
55.
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法对反复流产乳牛和正常对照乳牛进行染色体常规和 G、C 显带分析。结果发现,反复流产乳牛有罗伯逊易位和性染色体嵌合体两种明显的染色体畸变。此外,来自环境污染严重和较轻地方的牛群以及流产和正常对照牛群,其非系统性染色体异常的出现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6.
近自然恢复状态下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表土粒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东  高永  党晓宏  蒙仲举  张格  张超  万芳 《草地学报》2019,27(5):1309-1316
通过对希拉穆仁围封区域荒漠草原近自然恢复状态下不同类型群落地表颗粒粒度特征的研究,探讨草地不同类型群落地表土壤风蚀粗粒化差异及特征,从而为该地区草原地表粗化程度评估和植被群落稳定、草地退化防治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围封16年的以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银灰旋花(Convoloulus ammannii)、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羊草(Leymus chimensis)、洽草(Koeleria glau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i))6种植物为优势种的不同类型群落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量地表0~2 cm土壤粒度组成,分析不同类型群落表层土壤的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等粒度参数变化情况,探讨风蚀颗粒频率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粒度组成均以砂粒、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偏度可作为有效粒度参数指标。除克氏针茅群落土壤粒径分布呈单峰分布外,其余群落基本呈双峰或多峰分布。研究区近自然状态下易风蚀颗粒范围为110~250 μm。因此,当地应继续坚持长期围封,防止草原土壤向粗粒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7.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8.
兔病毒性出血症发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兔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通过电镜观察和免疫胶体金-银法的监测,病毒最先侵害的靶器官是肝、脾和肺,然后到达全身血流,最后分布到其它器官。发现动物在感染后18~24小时,在肝、脾、肺、肾和肠上皮细胞、血管壁内皮细胞、循环的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核内有病毒颗粒,其直径为32~34nm,无囊膜。感染后24小时直到死亡前,大部分病毒颗粒被释放到细胞浆和间质中去。初步认为本病是由于病毒血症对各器官的直接损伤,尤其对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全身性出血。由于血液的丧失,继而使全身各器官发生缺氧,最终引起生命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59.
VEGF通路是一条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应激反应以及生存的信号通路。本研究从草菇基因组中获得1个在VEGF通路中编码SPK蛋白的基因,将其命名为vv-SPK,并对该基因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基因vv-SPK全长1 996bp,包含11个内含子;ORF长为1 401bp,编码466个氨基酸。通过BLASTP比对显示,vv-SPK基因与纹缘盔孢伞、双色蜡蘑以及紫蜡蘑的相似度最高;经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后发现,SPK蛋白的基因表达量与菌柄的伸长有关。根据SPK在VEGF通路中参与的细胞增殖途径以及SPK蛋白本身的激酶特性,推测其对草菇菌柄生长过程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草菇中可能存在SPK激酶介导的促进细胞增殖、伸长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60.
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通过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各形态参数间关系及白刺灌丛生长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龄的增加(白刺纯林除外),白刺灌丛沙堆各形态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并向长椭球形方向发展,部分向不对称"蝌蚪状"方向演化。(2)4种不同生境条件下,白刺灌丛沙堆各形态参数相关系数均在0.782以上(P<0.01),表现为显著性相关,这是各生境白刺灌丛沙堆协同发展的结果。(3)对各生境白刺灌丛沙堆长轴与短轴、水平尺度与沙堆高度之间进行回归方程分析,分别呈显著性线性关系(R^2>0.721 7)和幂函数、二次函数关系(R^2>0.835 1)且斜率均为正,表明4种生境灌丛沙堆均处于发育阶段。(4)白刺灌丛株高和盖度对灌丛沙堆形态特征有明显影响,即白刺灌丛株高越高、盖度越大,白刺灌丛沙堆高度、底面积和体积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