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芦荟组织培养中试管苗玻璃化的发生与防止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以美国“翠叶”芦荟(A.barbadensis Mill)为试材,研究芦荟组培苗玻璃化的发生与防止措施,结果表明,密封瓶口,高温,高浓度6-BA,高Ca2^ ,K^ 离子浓度会提高玻璃化率,而高浓度的琼脂(11g/L),50mg/L根皮苷,强的光照(3000Lx)有利于降低玻璃化率。  相似文献   
92.
猪笼草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腋芽为试材。通过组织培养进行快繁研究。结果表明,无菌繁殖体系的建立以1/2MS 6-BA1.0(mg/L) NAA0.05 LH(水解乳蛋白)100为最佳;继代芽的增殖以MS 6-BA1.5 Ad2.0 NAA0.1 30-40g/L蔗糖最好;生根培养用1/2MS NAA1-2 IBA0.5-1 H3BO350-100mg/L最好。  相似文献   
93.
以铁皮石斛不定芽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在25℃,2 000 lx,12 h·d-1条件下,研究基本培养基、NAA、6-BA、BR、蔗糖对铁皮石斛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2 MS为铁皮石斛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基本培养基;NAA是影响铁皮石斛增殖有效芽倍增率和生根有效芽倍增率的主要因素;组合1/2 MS+花宝1号3 g·L-1+NAA 1.0 mg·L-1+6-BA 1.5 mg·L-1+BR 0.001 mg·L-1+蔗糖30 g·L-1+水解络蛋白0.25 g·L-1有利于不定芽增殖,增殖有效芽倍增率(17.31±0.09)、生根有效芽倍增率(5.68±0.03)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94.
以红椒不定芽为材料,1/2 MS培养基,在(25±1)℃,30μmol·m-2·s-1,10 h·d-1光照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IBA、NAA、6-BA组合对椒草生根的影响,优化生根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6-BA是影响红椒生根的主要因子,组合1/2 MS+IBA 0.5 mg·L-1+NAA 1.0 mg·L-1+6-BA 0.5 mg·L-1较好,既有利于生根,又有较高的增殖率,生根率100%,每丛根数11.90条,根长1.02 cm,增殖率2.8934,每丛小苗11.58株,苗高1.48 cm。  相似文献   
95.
以微型月季1年生健壮枝条为材料,在(25±2)℃,24~30μmol·m2·s-1,每天光照10 h条件下,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6-BA、NAA对微型月季腋芽诱导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6-BA、NAA、KT、蔗糖配比对微型月季不定芽增殖的影响,提出高度(长度)指数概念,并用以评价不定芽增殖效果,优化不定芽增殖配方。结果表明:①MS+6-BA 1.0 mg·L-1+NAA 0.2 mg·L-1有利于腋芽的诱导,腋芽诱导率90%,平均芽数1.61个,芽长0.45 cm;②蔗糖和KT是影响微型月季不定芽增殖的主要因子,增殖率随蔗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KT浓度的增加而降低;③MS+6-BA 1.5 mg·L-1+NAA 0.2 mg·L-1+蔗糖40 g·L-1不定芽增殖率最高(3.45)。④MS+6-BA 0.5 mg·L-1+NAA 0.2 mg·L-1+KT 0.25 mg·L-1+蔗糖30 g·L-1有利于不定芽长高,高度指数54.45,侧枝长度指数73.28。  相似文献   
96.
【目的】采用6-BA处理蝴蝶兰,研究6-BA对蝴蝶兰催花的影响,为蝴蝶兰花期调控提供依据,同时为不易催花品种的成花诱导提供参考。【方法】以火凤凰蝴蝶兰成苗为试验材料,在人工空调催花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BA 0(CK)、5、10、15、20、25、30 mg/L等6个浓度,每隔10 d进行喷施处理,喷施部位为蝴蝶兰自上向下第2、3、4叶片节部位,期间测定蝴蝶兰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CAT、POD活性,调查抽梗率、双梗率、花梗长度、处理到抽梗天数、花朵直径和花蕾数等指标。【结果】25 mg/L 6-BA处理蝴蝶兰后30 d抽梗率为80.00%,清水对照植株抽梗率仅11.76%,10~30 mg/L 6-BA处理后40 d抽梗率超过90.00%、处理后50 d全部抽梗;25~30 mg/L 6-BA处理到抽梗天数为29 d,显著低于清水处理的44 d。花芽未抽出时,蝴蝶兰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花芽抽出时,蝴蝶兰叶片CAT、POD活性逐渐下降。【结论】6-BA喷施处理蝴蝶兰的最适宜浓度是25 mg/L,在较短时间内抽梗率达到最高,为低温替代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
雷州半岛菠萝蜜种质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植物学性状调查、实验室常规分析鉴定和RAPD分析,对中国雷州半岛的菠萝蜜种质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雷州半岛菠萝蜜有湿脆型、少胶型、高糖型、平滑型等优良单株.按肉质脆软和水分多少可分为干包类型和湿包类型两种;按花期及结果习性可分为单造菠萝蜜和双造菠萝蜜.2)雷州半岛菠萝蜜种质资源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与马来西亚种质有较高的相似性,据此推断,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起源.3)湿包类型与干包类型种质除果肉质地存在差异外,在DNA水平上没有较大差异,只能作为品种的分类标准.此外,还提出了通过干包类型与湿包类型种质间的杂交育种来丰富现有干包类型种质的遗传基础,通过进一步引进种质和利用更多类型的分子标记来验证中国菠萝蜜的起源,利用定位于基因组不同位置的分子标记对菠萝蜜种质进行多样性评价等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
温度和光照对香蕉组培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巴西"香蕉为材料,采用5×5希腊-拉丁方设计,研究了不同温度(16、19、22、25、28℃)和光照(1000、1500、3000、5000、8000 lx)对香蕉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香蕉组培苗增殖和生根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光照对香蕉组培苗增殖和生根均无显著影响。温度在16~28℃之间,倍增率和生根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尤以25~28℃最适宜。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究硅对迷你椒草试管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提高高温季节移栽成活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以迷你椒草不定芽为材料,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探究不同硅源(硅酸钾、硅酸钠、硅酸钙、二氧化硅)及硅浓度(0、0.2、0.4、0.6、0.8、1.0 g/L)对迷你椒草不定芽增殖系数、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硅源及硅浓度,并用于不定芽生根培养,移栽后进行高温、高湿胁迫,研究其对迷你椒草抗逆特性的影响。【结果】除添加硅酸钾 0.6 g/L 的迷你椒草不定芽增殖系数与 CK 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显著低于 CK;添加硅酸钾、硅酸钠培养 25 d 各处理的不定芽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 CK,0.4 g/L 硅酸钠处理后可溶性糖含量较 CK 增长 97.92%。添加二氧化硅后,各浓度处理的不定芽可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 CK,涨幅 13.49%~26.63%。添加硅提高了迷你椒草不定芽的 POD、SOD 活性,硅酸钙和二氧化硅处理后不定芽 SOD 活性较 CK 分别增长 13.49%~62.87%、0.86%~75.85%;添加 0.2 g/L 硅酸钠后不定芽 SOD 活性较 CK 提高 45.43%。所有施硅处理不定芽的 MDA 含量均显著低于 CK,其中添加硅酸钾 0.6 g/L 时各指标表现最佳,迷你椒草不定芽增殖系数为 2.67,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 CK 增长 95.39%、27.34%,POD、SOD 活性分别提高 137.67%、39.01%,MDA 含量降低 56.20%。高温高湿胁迫 5 d 后,0.6 g/L 硅酸钾处理不定芽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以及 POD、SOD 活性均显著高于 CK。【结论】在 MS+6-BA 4.0 mg/L+NAA 0.2 mg/L+AD 10.0 mg/L+ 硅酸钾 0.6 g/L 时,迷你椒草不定芽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 POD、SOD 活性均显著高于CK,可增强迷你椒草苗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00.
菠萝蜜因果实香甜深受大众喜爱,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常规种子繁殖难以保持其优良性状且嫁接法繁殖成活率极低。组培快繁技术在许多珍稀名优植物繁殖上已有广泛应用,但目前还没有应用于菠萝蜜生产实践的报道。组培过程中发现,菠萝蜜茎尖褐化严重,导致无性繁殖体系难以建立,为有效探究褐化的克服措施,促进菠萝蜜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构建菠萝蜜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及其产业化生产示范提供理论依据。以菠萝蜜品种‘海大2号’茎尖为外植体,利用不同时长低温预处理后将外植体接种至不同浓度的PVP培养基中对其进行初代培养,15 d后分别统计其褐化率和萌芽率,并通过测定其PPO活性变化、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探究外植体经过低温预处理后不同浓度PVP对菠萝蜜茎尖组织培养中褐化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茎尖经过12~24 h低温处理后再接入添加2.0 g/L PVP的1/2 MS培养基中,这一处理下菠萝蜜外植体的褐化率最低且萌芽率最高。且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有利于菠萝蜜外植体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