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抗青枯病花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栽培种花生2个亚种4个植物学类型的31份对青枯病具有不同抗性的种质为材料,通过SSR和AFLP技术分析了其DNA多样性,并与通过形态和种子品质性状揭示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抗青枯病花生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DNA多样性,SSR揭示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大于AFLP揭示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基于二者的聚类分析结果趋势一致,结合花生的植物学类型、地理来源和系谱分析,以SSR的聚类结果与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更为吻合。感病优质高产品种“中花5号”与密枝亚种的普通型和龙生型的抗病材料的差异很大,与育种中被广泛利用的抗源“协抗青”和“台山三粒肉”的差异相对较小,与“远杂9102”的差异更小。  相似文献   
72.
中国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Rastonia solanacearum E. F. Smith 引起的青枯病是中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花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花生青枯病的病原鉴定、抗病机理、抗性遗传规律、抗病种质鉴定发掘、抗病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成就,并就存在的抗性品种产量较低、品质性状差、抗性鉴定费时费力、所利用抗源单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在于采用多重杂交方式或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引进疏枝亚种为抗源,同时要大力发掘利用野生花生抗性材料,完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  相似文献   
73.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成熟花生的出仁率不仅与花生的产油量相关,还与果壳厚度及脱壳难易程度相关,是花生遗传改良的重要性状。本研究以远杂9102×徐州68-4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的188个家系为材料,2013—2014年连续2年考察出仁率和荚果表型,发现有29份材料的出仁率稳定高于高值亲本远杂9102。出仁率与荚果长、荚果宽、荚果厚和百果重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利用已构建的包含365个标记22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采用Win 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出仁率进行QTL定位和效应估计,2年共检测到22个出仁率QTL,表型贡献率为2.75%~13.49%,其中2年重复检测到的区间有5个(AHGS0344–AGGS2438、AGGS0957–AHGA7048、AGGS0058–AHGA72558、AHTE0446–AHGA363492和AGGS0311–AGGS2287),分布在连锁群LG02、LG03和LG10上,表型贡献率为3.61%~13.49%。结合前期对该群体荚果大小QTL定位分析结果,有4个与出仁率相关的区间同时存在荚果大小QTL,其遗传效应均相反。在2年能检测到的出仁率QTL中,LG02上的区间AHGS0344–AGGS2438有与荚果长相关的QTL。在1年能检测到的出仁率QTL中,LG13上的区间AHTE0470–AGGS1233有与荚果长、百果重相关的QTL,LG06上的区间AGGS1363–AHGA24894有与荚果长相关的QTL,LG18上的区间AHTE0381–AGGS0100有与荚果宽、荚果厚相关的QTL。  相似文献   
74.
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验证传统植物学分类的可靠程度,为充分发掘、利用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提供必要信息。【方法】采用27对花生SSR引物,对ICRISAT微核心花生种质168份材料(来自世界五大洲42个国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pcV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绘制三维空间聚类图;利用Popgene V1.32估算种质群间的Nei78遗传距离等参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采用MEGA3.1绘制种质群间聚类图。【结果】27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15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4.2930个等位变异,其中有效等位变异数2.7931,有效等位变异所占比重为65.49%;PM137、16C6、14H6、8D9和7G02等引物最为有效,其Shannon’s信息指数均在1.5以上,等位变异数5个以上,有效变异数3.7个以上。在多粒型群体中,来源于南美洲和印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来源于南美洲和非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在珍珠豆型群体中,来源于北美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来源于南美洲和非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在普通型群体中,来源于北美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来源于南美洲、美国和非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来自南美洲的花生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的结论一致。PCA分析,发现栽培种花生种质资源由4个差异明显的基因源构成,"hypogaea"包括普通型种质资源,"vulgaris"包括珍珠豆型种质资源,"fastigiata1"包括多粒型种质资源,"fastigiata2"包括多粒型种质资源。植物学分类单位间的Nei78遗传距离介于16.336—23.607cM,UPGMA聚类方法将花生属植物学分类单位聚成5个组群,"组群1"对应"hypogaea"基因源,"组群2"对应"vulgaris"基因源,"组群3"对应"fastigiata1"、"fastigiata2"基因源之和,"组群4"和"组群5"分别代表秘鲁型和赤道型基因源,聚类结果支持4个基因源的划分。【结论】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来源的变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并分化成4个基因源,研究结果部分支持栽培种花生传统的植物学分类体系。为拓宽花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应充分发掘ICRISAT微核心种质各基因源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75.
76.
利用RAPD技术鉴定花生种质资源的差异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利用RAPD技术对 7个不同植物学类型的花生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 ,在所用的 83个随机引物中 ,1 3个引物的扩增产物显示出不同品种间的多态性 ,能显示花生品种间DNA多态性的引物占1 5 .7%。这 1 3个引物共扩增出 1 2 1条DNA带 ,其中具多态性的片段 2 6条 ,占 2 1 .48%。根据本实验结果 ,利用RAPD技术鉴定花生种质资源的多态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7.
78.
农业科技园区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环  任小平  陈蓉 《南方农业》2011,(3):79-80,83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引种、示范、推广等多种功能,是农业产业化各种组织模式和经营模式的有效集合,成为催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与有效途径之一。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提高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对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步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对加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9.
本研究目的是构建既可鉴定花生种质资源耐低温属性,又可进行耐低温性数量性状分析的表型鉴定方法。本方法构建公式相对发芽率=x_i/y_i×100%,花生耐低温性属性分级标准鉴定花生耐低温属性,及利用相对发芽率数据进行耐低温数量性状分析。利用此方法对94份花生种质资源进行鉴定,鉴定出相对发芽率≥85%耐低温型(R)6个,约占检测资源的6.38%,分别为山花8(A1)、豫花1(A38)、开农30(A10)、白沙1016(A37)、油4(A32)和泉花646(A42),从94份花生资源中选取20份材料进行田间耐低温验证,其结果与本研究构建的方法结果一致,证明花生种质资源耐低温表型方法可以鉴定花生种质资源耐低温属性;利用此方法鉴定出徐花13×中花6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各家系及亲本,分析耐低温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符合模型G-1,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1.21%,多基因的遗传率为8.34%,证明此方法可应用在耐低温性数量性状分析上。  相似文献   
80.
水稻病虫害的适期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任小平 《农技服务》2009,26(3):94-95
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协调生态因子的抗病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的生物农药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应用技术,与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相结合,选用高效生物农药,提高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效果。主要研究了水稻病虫害适期防治,农业措施控害技术,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以生物农药为主体的水稻病虫害防治规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