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2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林业   255篇
农学   178篇
基础科学   179篇
  307篇
综合类   1182篇
农作物   198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780篇
园艺   259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苏彩椒1号是以G07061为母本、G07013为父本配组而成的辣椒一代杂交种.该品种早熟,始花节位7~8节.果实灯笼形,果表微皱,嫩果紫色,转色期过渡色青色,老熟果鲜红色.果实纵经10.5 cm,果肩横径4.5 cm,果肉厚0.27 cm,平均单果质量45 g,味微辣,皮薄质脆,商品性好.田间调查高抗病毒病和炭疽病,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92.
以羽摇蚊和溪流摇蚊4龄幼虫为材料,分别采用CTAB法、KAc法和SDS-蛋白酶K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电泳、紫外光谱分析和COⅠ-PCR扩增等检测手段比较分析DNA质量。结果表明,SDS-蛋白酶K法提取的DNA质量优于CTAB法和KAc法,适用于PCR扩增。对2种摇蚊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基因(COⅠ基因)进行克隆、测序(GenBank登录号为KF833366,KF833367和KF833368)和分析。结果显示,凭证标本号为xjq1和xjq2的羽摇蚊和凭证标本号为mnh1的溪流摇蚊的COⅠ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654bp、669bp和528bp,GC含量分别为37.3%,37.1%和34.5%。与已报道的摇蚊COⅠ基因序列在片段长度,组成和GC含量上具有一致性。采用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清晰地将双翅目长角亚目下摇蚊科、蚊科和瘿蚊科各科昆虫有效分开,这与传统的分类结果高度一致,显示线粒体DNACOⅠ基因可以用于摇蚊昆虫种类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93.
利用相同来源F2:3和BC2S1群体定位玉米生育期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259个F2:3和220个BC2S1家系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4个生育期性状进行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利用F2:3群体共检测到4个抽雄期QTL、6个吐丝期QTL和3个散粉期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7%~18.4%,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28.9%~50.3%,11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生育期较长的亲本丹232,其余2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生育期较短的亲本N04;BC2S1群体检测到8个与4个生育期性状相关的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5%~11.6%,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13.2%~18.5%,增效基因来自两个亲本的QTL为3个和5个。两类群体检测出QTL的数目、位置、效应和贡献率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BC2S1群体抽样选择所引起的群体结构差异,F2:3群体显示出较高的QTL检测能力,但回交育种过程中应慎重依据F2:3群体QTL定位结果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  相似文献   
94.
采用改进YoloV4模型检测复杂环境下马铃薯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为解决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在作业过程中分级清选的问题,并在收获作业过程中实时监测评估收获状态,该研究提出一种在光照亮度变化大、土壤与薯块遮挡、机器振动以及尘土干扰等情况下对马玲薯进行识别检测并快速准确获取马铃薯数量以及损伤情况的机器学习模型。在卷积神经残差网络中引入轻量级注意力机制,改进YoloV4检测网络,并将YoloV4结构中的CSP-Darknet53网络替换为MobilenetV3网络,完成特征提取。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相比于传统Open-CV识别提高了马铃薯识别精度,相比于其他传统机器学习模型,MobilenetV3-YoloV4识别速度更快,马铃薯识别的全类平均准确率达到91.4%,在嵌入式设备上的传输速度为23.01帧/s,模型鲁棒性强,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完成对正常马铃薯和机械损伤马铃薯的目标检测,可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智能清选以及智能收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5.
黄土丘陵区不同农田类型土壤抗蚀性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内选取不同农田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主要理化指标和抗蚀性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不同农田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和抗蚀性差异较大,土壤化学性质以坡耕地最低,大棚菜地最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大棚菜地>川地>梯田>坝地>沟台地>坡耕地;总体而言,与坡耕地相比,沟台地、川地、坝地、大棚和梯田可以明显增加土壤抗蚀能力,其中沟台地和川地要好于坝地、大棚和梯田.从土壤经营管理角度分析,其它几种农田类型较坡耕地相对更为科学,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肥力和提高土壤抗蚀性能.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明 CO2 浓度倍增对干旱胁迫下白羊草光合特性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为未来大气 CO2 浓度升高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亏缺等逆境下白羊草的生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方法】 盆栽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植物白羊草光合特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NSC) 及其组分 (可溶性糖和淀粉) 的含量对不同 CO2 浓度 (400 μmol/mol 和 800 μmol/mol) 和不同水分处理 [35%~40% FC (重度干旱胁迫)、55%~60% FC (轻度干旱胁迫) 和 75%~80% FC (对照)] 的响应。 【结果】 CO2 浓度倍增和干旱胁迫对白羊草光合–光响应曲线参数和 NSC 及其组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但 2 个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CO2 浓度倍增显著提高了白羊草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 )、表观量子效率 (AQY)、光饱和点 (LSP) 和光补偿点 (LCP)(P < 0.01),而干旱胁迫则显著降低了Pmax 、AQY 和LSP (P < 0.01)。CO2 浓度倍增和干旱胁迫均提高了白羊草地上部分可溶性糖含量。在正常 CO2 浓度条件下,与对照相比,轻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均显著降低了白羊草地上部分和根系部分淀粉含量。CO2 浓度倍增使对照、轻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下白羊草地上部分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 17.4%、44.2% 和 18.7%,根系部分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 17.3%、88.4% 和 54.4%。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均显著降低了正常 CO2 浓度条件下白羊草根系部分 NSC 含量。CO2 浓度倍增显著提高了对照处理和轻度干旱胁迫处理下白羊草地上部分以及轻度干旱胁迫处理和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下白羊草根系部分 NSC 含量。在正常 CO2 浓度下,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导致白羊草地上部分和根系部分可溶性糖含量与总 NSC 含量比值的显著提高。在倍增 CO2 浓度下,重度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白羊草地上部分可溶性糖含量与总 NSC 含量的比值,而对照处理和轻度干旱胁迫处理无显著差异。 【结论】 干旱胁迫促进了白羊草体内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导致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和淀粉含量的降低。CO2 浓度倍增促进了白羊草地上部分和根系部分淀粉和 NSC 含量的积累,为干旱胁迫下白羊草生理代谢活动所需可溶性糖提供了来源。CO2 浓度升高能够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白羊草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97.
环模制粒成型技术以其高效率、高成型率、低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饲料机械、生物质能源机械、化工、制药等领域,而环模制粒过程扭矩模型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制粒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该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建立粉体旋转挤压制粒成型过程精确扭矩模型,为粉体旋转挤压制粒成型装备的节能降耗及优化设计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各向同性粉体物料,基于微单元受力分析及广义胡克定律,建立了旋转挤压制粒成型过程中模孔不同深度位置挤压压强的计算公式;基于DPC模型及实际辊轧工艺,建立了旋转挤压成型过程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压紧区应力分析;基于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设定变形压紧区的压强分布为二次曲线,建立了变形压紧区、挤压区的压强分布模型;最后建立了粉体旋转挤压制粒成型扭矩模型。以无线扭矩测试系统及环模制粒机为试验平台进行了鸡饲料的环模挤压制粒试验,求解得到了所有模型常量。设计了9组扭矩测试试验进行模型验证,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对比表明,试验值与计算值差距较小,最大计算误差仅为2.6%,这反映出建立的模型正确有效,对指导环模制粒机结构优化与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
华西雨屏区5种坡地利用方式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5种坡地利用方式,分别是裸地、农耕地(玉米)、荒草地、巨桉林地Ⅰ与巨桉林地Ⅱ,建立人工径流小区,对2006年6~11月各小区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5种坡地利用方式产流产沙差异显著(P<0.05),径流深依次是裸地(250.9 mm)>农耕地(232.9 mm)>荒草地(175.4 mm)>巨桉林地Ⅰ(170.5 mm)>巨桉林地Ⅱ(141.3 mm);产沙量大小依次为:农耕地(313.63 t/km2)>裸地(176.80 t/km2)>荒草地(94.45 t/km2)>巨桉林地Ⅰ(90.58 t/km2)>巨桉林地Ⅱ(36.37 t/km2).(2)5种坡地利用方式养分流失差异显著(P<0.05),其流失量大小顺序均为钾素>磷素>氮素.其中,氮素与磷素流失以水溶态为主,平均为96.16%与69.45%;钾素以颗粒态(与泥沙结合态)为主,平均为74.93%.(3)不同坡地产流产沙主要影响因素不同,裸地与农耕地受降雨影响较大,而荒草地与巨桉林地受人为干扰因素较大.(4)调整农事活动、改善经营措施与减少人为干扰对防止坡地产流产沙以及养分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针对新疆落地红枣人工集条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研制一种与落地红枣捡拾机配套的红枣集条装置。重点设计避障系统和仿形机构等关键部件,确定盘刷、液压缸行程和仿形机构的工作参数,结合避障工况需求,设计扫盘避障液压系统并对液压元件进行计算选型。以盘刷转速、盘刷前倾角和前进速度为影响因素,集条率和破损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集条率影响显著性顺序为盘刷前倾角、前进速度、盘刷转速,各因素对破损率影响显著性顺序为盘刷转速、前进速度、盘刷前倾角;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最优水平组合为前进速度08 m/s、盘刷转速200 r/min、盘刷前倾角15°,此时集条率为97.54%、破损率为1.11%;在最佳参数组合下进行田间验证试验,集条率为96.64%,破损率为1.13%,试验值与理论预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0.93%、1.77%,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0.
针对电动无人机应用于农业遥感监测时受其续航时间限制的问题,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续航时间长、适用于农业遥感监测的翼身融合布局的轻型电动固定翼无人机。提出了翼身融合布局轻型固定翼无人机的总体设计方法,确定了轻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结构参数,建立了物理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计算了翼身融合布局轻型固定翼无人机的气动性能,基于流固耦合模型动态分析了其飞行状态下的受力分布。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较初始设计模型的升阻比提高了2.6%,在迎角为6°、巡航速度为15.5 m/s时,所设计的翼身融合布局轻型固定翼无人机机身压力分布合理,且拥有良好的气动特性。起飞质量为1.5 kg时,无人机下表面压力最大,为143 Pa,升力主要集中在机翼前缘部分,计算所得理论续航时间为65 min,在巡航阶段最大变形量0.288 38 mm,符合飞行器工作条件,无人机结构和选用材料均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本文设计的电动轻型固定翼农用遥感无人机在结构、材料和性能方面均适用于农业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