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9篇
  8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温度与光照对茼蒿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叶茼蒿和小叶苘蒿为试验材料,研究2种茼蒿在发芽过程中对温度的需求.结果表明:在5~30℃范围内,2种茼蒿种子均可发芽,20~25℃条件下,发芽速度快,发芽率高;15,30℃的条件下,种子发芽率显著低于20~25℃时的水平,但是极显著高于5~10℃处理下的苘蒿种子发芽率;光照强度对2种苘蒿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2.
从介绍分离差异mRNA技术的发展过程入手,重点概述了SSH、DDRT-PCR和cDNA-AFLP技术的程序和优缺点, 及其在分离目的基因、研究发育调控和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3.
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遗传多样性研究对小麦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形态水平、细胞水平、生化水平和DNA分子水平不同层次系统地综述了小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各种遗传标记均显示普通小麦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拓宽普通小麦遗传基础、提高遗传变异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44.
综述了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介绍了转基因玉米受体材料的选择、转基因技术及应用领域,对转基因玉米在遗传育种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5.
农业高校教师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业高校专业课教师如何正确认识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怎样合理安排科研与教学,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及学校有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农业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从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品种试验、品种选育和推广等多个角度指出当前品种审定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全面地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种审定制度改革、提高承试人思想业务素质、完善试验点配套设施和规章制度、提高育种人责任意识和育种理论技术水平、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等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与有效对策,对于推进现行的农作物品种审定与推广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7.
白灵菇学名白灵侧耳(Pleutotus nebrodensis),是刺芹侧耳的白色变种,隶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干旱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蕈菌。野生白灵菇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木垒等地大戈壁的阿魏滩上,国外只有印度的克什米尔高山上有其踪迹。子实体脆嫩可口,香味浓郁,是侧耳属中风味较好的一种,被誉为草原牛肝菌;因其具有消积、杀虫、治疗肉积、痞块、久疟、疳劳等药效,故有天山神菇之美名。  相似文献   
48.
 概述了分子标记的种类,分析了杂种优势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的原理、特点。综述了分子标记在作物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构建、杂种优势预测以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中的利用现状。并对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研究中的进一步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以QR-001/QS-001组合衍生的281个F2∶3家系为定位群体,在青岛和枣庄两个环境下进行非接种条件下玉米粗缩病抗性鉴定。应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青岛环境下共检测到8个QTLs,分布在第1、2、3、4、6(2个)和8(2个)染色体上,单个QTL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在0.08%~32.25%之间;在枣庄环境下共检测到13个QTLs,分布在第1(3个)、2、3、4、5、6(2个)、7(2个)和8(2个)染色体上,单个QTL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在0.06%~35.61%之间。两环境下检测到2个通用主效QTLs,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umc2236-umc1278标记区间和第6染色体phi299852-umc1490标记区间,其在青岛环境下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27.11%和32.25%,在枣庄环境下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35.61%和27.77%。这两个区间可作为抗粗缩病候选基因的重要遗传位点开展精细定位。  相似文献   
50.
为了明确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分析重要穗部性状间的相关性。以组合HN4*QN17 自交衍生形成的包括287 个家系的F2:3群体及其相应的亲本作为试验材料,按照随机区组排列进行田间试验。应用Excel2003 和DPS2000 对9 个主要穗部性状数据资料进行变异特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呈双向超亲分离,9个穗部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两试验点(海南三亚和山东青岛)具有较好一致性,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秃尖长>穗粒重>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行数>穗轴粗>穗粗>出籽率;除秃尖长外,穗粒重与其他7个性状均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穗粒重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依次为行粒数>穗长>穗粗>百粒重>穗轴粗>出籽率>穗行数。说明秃尖长、穗粒重、行粒数、尧穗长性状变异系数大,在分离世代中有较广泛的选择空间;秃尖长与穗长、穗轴粗与穗粗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在育种实践中同步改良这些性状有一定难度;穗行数与行粒数、穗行数与穗粗性状间的显著正相关性,在育种中同步提高这些有利性状是可行的。穗部性状间的变异规律和关联性可为该组合二环系选育中性状的取舍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