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9篇
  8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小麦籽粒构型与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6044×01-35杂交后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籽粒构型与粒重性状予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构型性状均呈正态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广义遗传力较高的是粒长/粒厚、粒宽/粒厚、粒长/粒宽、粒长和粒宽;由主成分分析来看,对粒重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粒长、粒长/粒厚、粒宽/粒厚;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和粒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呈显著负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提高千粒重需协调好粒长、粒宽和粒厚的关系,尤其是粒厚。  相似文献   
62.
小麦子粒构型性状与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6044和01-35及由这两个材料构建的18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子粒构型性状(粒长、粒宽、粒厚、粒形等)和产量相关性状千粒重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粒厚都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与粒厚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0.854**),表明粒厚对粒重的影响最大,粒宽与粒长次之。子粒构型性状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粒宽与粒厚的相关性最大(r=0.775**),其次为粒长/粒宽与粒长/粒厚(r=0.754**),而粒厚与粒长/粒厚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r=-0.612**),说明粒形主要受粒长和粒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施磷对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影响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于2007~2008年在青岛农业大学莱阳实验站防雨旱池中进行,目的是研究土壤水分胁迫和水分适宜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小麦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磷两因素对小麦的光合性能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随土壤含水量占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比例和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的水分还可以延长灌浆高值持续期,提高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进而提高产量.在不同施磷处理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都有所增加,在施磷75~150 kg/hm2范围内,穗数、千粒重以及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高于150 kg/hm2时,反而下降.本试验条件下,虽然土壤田间持水量75%与施磷量150 kg/hm2的处理组合达到了最高产量,但与土壤田间持水量55%、施磷量150 kg/hm2的处理组合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故后者是最佳水肥处理组合,达到了节水省肥的栽培目的.  相似文献   
64.
作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作物品质,具有巨大的商用价值。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一直是近百年来遗传和育种学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两个经典假说-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的基本观点、不足之处。同时概括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一些新的学术见解,如:上位性效应与杂种优势、基因网络系统与杂种优势、遗传平衡与杂种优势、活性基因效应与杂种优势、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QTL效应与杂种优势、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并列举了部分学说的分子证据。以期使人们能够了解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65.
不同生态环境下玉米产量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0,他引:25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 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结果。QTL检测结果表明,2个环境共检测出47个QTL,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以外的9条染色体,其中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TL共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3%~25.6%;与穗行数相关的QTL共13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5%~23.2%;与行粒数相关的QTL有9个,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4%~13.7%;与百粒重相关的QTL达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9%~13.3%;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的QTL有5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1%~35.8 %。大部分产量QTL只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说明产量相关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表型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它们的QTL容易在相同或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研究还发现了若干个QTL富集区域,可能是发掘通用QTL的候选位点。  相似文献   
66.
为寻找一种简便、高效筛选小麦抗旱种质资源的方法,选用山东省2006年小麦旱地区域试验的7个参试品系为材料,以20%聚乙二醇溶液(PEG-6000)做渗透介质,人工模拟干旱条件对其进行了抗旱性研究,同时借助田间鉴定获得各品系的抗旱指数.两者对比发现:利用胚芽鞘长度法对萌芽期冬小麦抗旱性强弱的鉴定结果与田间试验下苗期及产量表现综合分析所得出的抗旱性强弱顺序基本一致,说明胚芽鞘长度法对于早期鉴定抗旱小麦种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宣化县秉承"既要荒山荒坡绿起来,又让山区群众富起来"的科学发展理念,依托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乡村绿化等工程,充分发挥环张家口市主城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浅山丘陵广阔的地理资源条件,把发展林果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兴建果品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引进优质丰产新品种,打造完整产业链条,特色林果、林下种养、生态旅游、观光采摘等"低投入、零排放、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68.
人参(Panax ginseng)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的林下暗棕壤及白浆土上。已有三百余年的栽培历史,人工栽培,多模拟野生条件,不施肥。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种植面积扩大,注意改进栽培技术的同时,仿效农田施肥,基、种、追、喷肥并施,复合肥、专用肥皆用,缺乏针对性(人参、土壤)。为发展人参生产,合理施用肥料,从了解人参营养需要和土壤供肥水平人手,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9.
天麻,别名赤箭、鬼督邮、离母、独摇芝、定风草。我国野生天麻主要产区在云南、四川、吉林、贵州、陕西、湖北、西藏、辽宁、江西、安徽、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台湾等省(区)的部分高山地带。目前,人工栽培天麻的主要产区分布在陕西、湖北、河南、四川、山东等地。  相似文献   
70.
概述了分子标记的种类,分析了杂种优势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的原理、特点。综述了分子标记在作物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构建、杂种优势预测以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中的利用现状。并对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研究中的进一步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