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54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微咸水喷灌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咸水喷灌条件下, 作物同时受到土壤盐分和喷灌水盐分的双重影响。大部分作物通过叶片吸收盐分的速率与盐分浓度和喷水历时基本上呈线性函数关系; 同时, 喷灌过程中不仅要监测灌溉水的电导率, 而且与其他水源混合时也要监测离子组成, 尽量降低Mg2+、Cl-和Na+的含量。喷灌频率的增加比喷水历时的增加更能增加作物盐分的吸收, 并加重对作物的损伤。微咸水喷灌后短时间的淡水冲洗可以减少作物叶片对盐分的吸收。微咸水喷灌显著降低成熟植被的生物量和作物累积耗水量, 造成作物一定程度的减产, 而且具有累积效应; 但作物产量和叶片汁液离子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今后, 应重点研究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1)微咸水喷灌下作物的耐盐性评价指标,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2)选育耐微咸水喷灌的品种, 尤其是用于草场恢复重建、城市绿化、盐渍土改良等耐盐牧草、草坪草的选育; (3)制定与微咸水喷灌相适应的灌溉制度, 研究微咸水喷灌条件下作物叶片上和土壤中盐分的淋洗对微咸水喷灌具有重要的作用; (4)微咸水喷灌对作物影响的区域性和时效性, 应建立微咸水喷灌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区域性评价和研究长期微咸水喷灌对作物的影响; (5)微咸水喷灌对土壤盐分积累及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不同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效益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氮肥的增产效益,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在山东省桓台县小麦-玉米轮作区,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FP)相比,优化氮肥(OPT)、两种控释氮肥(CRF1和CRF2)措施通过改善产量构成要素均可使夏玉米的经济产量得到提高,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显著减少0~120 cm土体中硝态氮的残留,从而降低对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经济效益分析表明,OPT及CRF2两种措施,分别比农民习惯施肥增收1475.42元hm-2和1102.28元hm-2。综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施氮量减少30%的优化施肥和施氮量减少53%的控释氮肥措施均比农民习惯施肥更合理,是值得推荐的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53.
在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采用Biolog检测法研究了不施肥(CK)、习惯施肥(CF)、秸秆还田(RS)和膜下滴灌(DI)等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黄瓜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以RS处理最高,CK最低。微生物培养72 h代谢旺盛,各处理AWCD值在0.494~0.881之间,其中RS处理AWCD值较CF显著增加,是CF的1.3倍;DI处理AWCD比CF略低,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不同,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均以CF最低,通过秸秆还田调控土壤C/N和滴灌措施对习惯施肥模式进行改进,两指数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发生分异,秸秆还田处理分布于第1主成分正方向,得分系数在4.91~5.50之间;其他处理分布在第1主成分负方向,得分系数在-3.26~-0.18之间。与CF相比,RS和DI处理黄瓜产量和品质均无显著变化。多样性指数中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与黄瓜产量、果实可溶性糖、Vc含量成正相关,其中S与黄瓜果实Vc含量的相关系数达0.692。综合考虑,秸秆还田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推动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较滴灌措施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施用硫酸钾镁对苹果产量、品质和叶片矿质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苹果产量随硫酸钾镁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增施硫酸钾镁可以提高苹果Vc、总糖、可滴定性酸、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糖酸比,提高苹果营养品质,改善风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硫酸钾镁施用量的增加,叶片中钾、镁含量增加,钙的含量却有所降低,硫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硫酸钾镁的施用量为3.636 kg/株时苹果产量最高,666.7m2为3 044.6 kg,较对照增产35.1%(P<0.05),为硫酸钾镁在苹果上的合理施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5.
为了筛选出适合章丘大葱—小麦的缓控释尿素(CRU)与普通尿素(U)掺混比例,实现缓控释肥的一次性施用增产增效。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探讨CRU与U不同掺混比例对章丘大葱—小麦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土壤氮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50%CRU+50%U、70%CRU+30%U处理两季大葱总产量提高2.2%~6.0%,两季小麦总产量提高4.3%~5.2%;大葱季50%CRU+50%U、70%CRU+30%U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3.44~8.48,2.74~3.77个百分点,小麦季50%CRU+50%U、100%CRU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6.41~6.96,3.00~6.98个百分点;大葱季50%CRU+50%U、70%CRU+30%U效益分别增加10783.93,5823.04元/hm^2;小麦季50%CRU+50%U、70%CRU+30%U效益分别增加2035.33,1448.24元/hm^2;0—20cm100%CRU、70%CRU+30%U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习惯施肥,20—100cm土层含有缓控释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高于习惯施肥,而且呈现缓控释肥掺混比例越高,保留的养分量越高。综合各项指标,50%CRU+50%U是应用在章丘大葱—小麦上的最佳配比,其次为70%CRU+30%U,这2个配比能够实现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同时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延长土壤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56.
不同腐熟程度麦秸堆肥在温室番茄栽培中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昊  刘兆辉  张志斌  江丽华 《土壤》2009,41(2):253-257
堆肥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时具有良好的改土增产效果.本文以常规土壤栽培作为对照,将堆制30 天与90 天两种不同腐熟程度麦秸堆肥植入土壤,考察其在日光温室番茄栽培系统中的改土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土壤添加麦秸堆肥显著改善了其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体积质量(容重),提高了土壤大小孔隙比,30天与90天两种堆肥处理下土壤体积质量分别降低至0.8263、0.9003 g/cm3,大小孔隙比分别提高至1:3.51、1:4.78;两种堆肥处理均提高了番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座果期30天堆肥、90天堆肥及对照3种处理下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CO2 21.18、18.77、18.65 μmol/(m(s),采收期分别为CO2 21.21、20.93、18.92 μmol/(m(s),并且两个时期下30 天堆肥处理均与对照处理达到显著差异;同时,两种堆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番茄产量,3种处理下每栽培小区番茄产量分别达到82.48、80.25、68.66 kg.30天堆肥处理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番茄产量上的作用效果高于90 天堆肥处理,表明秸秆堆肥在作为设施土壤改良剂施用时,完全腐熟并不是最佳腐熟程度,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堆肥物料及堆制时期的差异合理确定堆制时间与腐熟程度.  相似文献   
57.
黄淮海玉米秸秆还田麦区土壤环境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机械化进程,黄淮海小麦玉米轮作地区2季作物秸秆还田的比例逐年加大,其中玉米秸秆还田面积的逐年提高给产区土壤环境和生产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系统介绍了黄淮海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的现实背景以及不合理处理方式对产地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别从玉米秸秆还田机具选择与应用、田间操作规格、配套栽培耕作方式、秸秆还田麦田养分管理与施肥等方面,综述了新生产条件下的管理技术。为丰富秸秆还田技术体系,从土壤与气候条件、联合机械运用、肥料养分与添加剂施用、土壤微生物等方面进行了下一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豆科牧草用于滨海盐渍土生物改良的可性行。[方法]利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种植豆科牧草林生山黧豆和紫花苜蓿的人工草地对滨海盐渍土壤盐分特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与自然盐碱空白地相比,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和林生山黧豆的人工草地的土壤盐分含量明显降低,0~40 cm土层脱盐最为强烈,脱盐率达47.8%~48.8%,土壤盐分分布由柱状型转变为底积型;0~20 cm土壤pH值明显降低;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8.4%、42.5%和95.6%、69.8%。紫花苜蓿草地与自然盐碱空白地的盐分离子运移存在着差异。[结论]中度盐渍化土壤种植紫花苜蓿,轻度盐渍化土壤种植林生山黧豆,是生物改良滨海盐渍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9.
多功能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多功能保水剂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每666.7m2施用3.00~5.00 kg保水剂,小麦增产幅度可达15.14%~20.67%。  相似文献   
60.
一次性施肥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的应用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过量施肥、氮肥利用率低和农业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探讨主要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环境效应的影响,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简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系统分析了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三大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效果,针对一次性施肥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其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一次性施肥是一种生产轻便、节本增效和保护环境的技术模式。当前农业生产中,通过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氮肥减量施用技术以及化学调控技术均可以实现三大粮食作物的一次性施肥。与农民传统施肥方式相比,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1%—31.7%、6.2%—86.6%;显著减少农田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氮素淋溶和径流损失,分别减少18.1%—81.3%、22.4%—73.4%、0—53.0%和0—43.2%。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可在减少20%—37%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维持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不降低,提高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2.3%—20.4%,以及降低氮素的损失。添加硝化抑制剂可使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6.5%—20.1%、5.0%—78.3%,使氧化亚氮排放显著降低22.1%—51.0%;添加脲酶抑制剂显著提高三大粮食作物产量5.8%—22.8%,显著提高玉米、小麦氮肥利用率25.4%—40.7%,同时显著降低三大作物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46.1%—51.2%、11.9%—45.2%。在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区的应用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技术既实现了作物稳产高产、氮肥高效和氮损失减少,又节省了农业劳动力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因而,一次性施肥技术协同实现了作物高产、养分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解决了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难题,是适宜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全面推广和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