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81.
 针对在中国辽宁省设施栽培辣椒上首次发现的新病害辣椒叶斑病,鉴定其致病菌为尖孢枝 孢(Cladosporium oxysporum)。对该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测定:病菌 菌丝生长以V8 汁培养基为最适;能有效利用多种糖和氮源,分别以山梨醇和麦芽浸膏最佳;菌丝适宜生 长温度为20 ~ 25 ℃;最适pH 6 ~ 8;光照可促进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77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适 宜温度为20 ~ 30 ℃;最适pH 7;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8 ℃。  相似文献   
82.
大樱桃黑斑病病原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大樱桃黑斑病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可以直接侵染或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染大樱桃果实,伤口接种的果实发病较重;病原菌对有伤叶片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不侵染无伤叶片;该菌对梨、杏、李等果实致病性较强,对山楂果实的致病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3.
花生云纹斑病是我国花生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经鉴定,其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球亮孢目、壳二孢属(Ascochyta sp.)。接种试验表明,该菌主要为害花生叶片,其次为害叶柄和托叶,而茎和荚果不发病;该菌不为害大豆、赤小豆、豌豆、蚕豆和菜豆。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形态在病叶内越冬;翌年六月下旬~七月上旬从植株底部叶片开始发病,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形成子实体,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害流行与八月份降雨量有关。花生品种间存在着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4.
于莉  熊国华  刘志恒  曹际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010-3011,3138
利用特殊性引物,应用SYBR(R) Green I实时PCR技术鉴定检测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油菜RT73品系.结果表明,应用实时PCR技术,利用SYBR(R) Green I染料能选择性结合双链DNA的特点,可检测到RT73品系特异性靶序列扩增所产生的荧光信号,且通过溶解曲线确定其熔点值为(80.2±0.5)℃,而对其他油菜品系则检测不到荧光信号.SYBR(R) Green I实时PCR能通过溶解曲线有效地区分了特异性产物、非特异性产物以及引物二聚体,是基因鉴定检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5.
西瓜炭疽病菌产毒条件优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瓜炭疽病菌进行了产毒条件优化、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理化性质测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
对病原菌粗毒素活性的影响不同,pH 值为6 的Richard 培养液产生的粗毒素的生物活性最强,培养温度25 ℃、黑暗条件下
持续振荡培养20 d 为最佳产毒条件。粗毒素接种西瓜茎蔓可产生与病菌作用相同的发病症状,对种子胚根生长及种子萌发
有抑制作用,对幼苗有致萎作用,说明该粗毒素是西瓜炭疽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子。以病菌粗毒素接种10 种供试
植物,其中甜瓜、西葫芦及草莓发病症状明显,而番茄、茄子及辣椒均未见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86.
西瓜菌核病是北方春季冷棚西瓜上的重要病害,对西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pH、碳氮源等条件对西瓜菌核病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在PDA培养基、25℃、pH值5.0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可达8.2cm;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为甘露醇,氮源为蛋白胨,菌落直径在7.5 cm以上;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丝致死温度为48℃、10 min。胡萝卜煎汁培养基、PDA、PSA培养基利于菌核萌发,萌发率90%以上;菌核萌发最佳温度为20~25℃,pH值5~7;利于菌核萌发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萌发率均超过80%;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3℃,10min。  相似文献   
87.
水稻茄丝核菌SRAP引物筛选与体系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应用新型的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水稻茄丝核菌基因多态性和探究基因多态性与采集来源及水稻品种之间的关系,以吉林省不同地理位置的3株水稻丝核菌为材料,从100对SRAP引物中筛出较理想的引物16对,并对影响SRAP反应的Mg2+、dNTPs、引物、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浓度及两次退火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宜于该菌的SRAP反应体系,25 μL的反应体系包含2.5 mmol/L Mg2+、0.15 mmol/L dNTPs、0.8 μmol/L引物、1.5 U Taq DNA聚合酶和80 ng模板DNA。利用24株水稻丝核菌对优化后的SRAP反应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能够有效地用于水稻茄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88.
稻瘟病演替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志恒 《新农业》2011,(7):18-20
稻瘟病流行广、危害大,在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每年造成10%~30%产量损失,约合1.57亿美元,足以让世界上6000万人口生活1年。辽宁的稻瘟病每年均给水稻生产造成程度不同的经济损失,2010年尤为严重。探讨稻瘟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和原因,提出病害防控的科学对策,对指导病害防治、减缓经济损失成为水稻生产值得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89.
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抗药性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线和亚硝基胍(MNNG)方法对辽宁省7个市最敏感稻瘟病菌进行抗性诱变.紫外线诱导获得1个低抗菌株UV-DL-8,1个中抗菌株UV-FS-10;100μg·mL-1MNNG诱变获得3个低抗菌株MNNG-DL-8、MNNG-DD-9和MNNG-TL-7,2个中抗菌株MNNG-BX-4和MNNG-PJ-9.采用菌落直径法分别测定咪鲜胺和嘧菌酯与三环唑的交互抗药性情况,结果表明:三环唑与二者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药性.从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3方面研究了抗性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率与菌株的敏感性EC50无关,可能与菌株的个体差异有关.各菌株产孢量与其对三环唑敏感性存在直线负相关,菌株敏感性越强,产孢量越大.菌株致病力与其对三环唑敏感性存在直线负相关,抗性越强的菌株,致病力越差.可以推断在田间出现抗药菌株时.抗药菌株也难以形成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90.
对分离自东北蔬菜保护地土壤的1株番茄叶霉病拮抗放线菌菌株A-10进行了形态学、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放线菌A-10除在ISP4培养基上不生长之外,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气生菌丝体形成孢子链,孢子丝呈波曲、直形或形成单环.上述特征与纤维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cellulosae)高度相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达到了99%.因此,可将链霉菌A-10定名为纤维素链霉菌A-10(Streptomyces cellulosae A-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