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落粒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抵御恶劣环境和繁衍后代形成的一种适应机制,但会给种子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落粒性一直是广大草业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由于经过人类选择驯化的时间较短,禾本科牧草通常存在落粒现象。本文主要就落粒对种子生产的影响、落粒率的测定方法、禾草种子落粒机制的研究、减少种子落粒的田间管理以及抗落粒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做以综述,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草业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是构筑现代草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提高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以建立一套适合草业科学专业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是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细胞生物学实际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体系不完善,教材内容与专业特色结合不紧密,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不足。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细胞生物学讲授团队围绕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结果表明:通过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突出教学重点、融入科学故事和科研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多元化考核方式等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转录因子是真核生物转录因子中分布最广泛、最保守的一类蛋白。目前在许多植物中已发现大量的bZIP转录因子,这些bZIP转录因子成员广泛参与种子贮藏基因的表达、植物的生长发育、光信号传导、病害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以及ABA的敏感性等各种信号的反应。本研究首次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全转录组水平鉴定出bZIP转录因子家族共包含138个基因,根据bZIP蛋白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可以将其分为10类;对MsbZI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家族在分类上有很高的保守性。该转录因子家族的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MsbZIP基因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此外,MsbZIP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138个MsbZIP基因最终分为23个GO分类,总体包括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两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有372对基因表达相关性极显著(P0.01)。本研究可为紫花苜蓿bZIP转录因子功能特性、进化历程和生物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蝽类害虫在果园为害较为普遍。本文针对该类害虫的寄主为害、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等三方面,介绍了发生在果园中的麻皮蝽、茶翅蝽、斑须蝽及绿盲蝽防治技术,为果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枯草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尝试将枯草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基因(SacB)导入小麦品种(系)02-371、02-207、郑麦9023和东农7742以提高其耐旱性。【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将SacB基因导入4个小麦品种,并对转化植株进行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SacB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小麦的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整合目的基因的拷贝数多为1~2个。4个受体小麦品种(系)02-371、02-207、郑麦9023和东农7742的转化频率分别为0.88%、1.48%、1.04%和1.23%。RT-PCR检测结果表明,SacB基因在部分转基因植株中得到表达,并使转基因小麦植株的耐干旱胁迫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向小麦中导入枯草杆菌SacB基因可增强其耐旱性。  相似文献   
16.
刘文献 《草业科学》2021,38(3):598-604
在生物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加强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利用编程语言进行大数据处理及可视化分析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对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及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快速构建编程知识体系是目前高校信息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紧紧围绕学生编程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等关键问题,提出以R语言科研绘图为引导,从教学导向、学习内容、教学模式、深入学习机制等多个方面共同构建针对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学研一体的编程教学新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学生对编程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对编程学习的潜能和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可为学生后期自主深入学习编程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高等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中获取了大量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可为研究高等植物系统演化及基因组水平比较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进一步解析大豆和百脉根古老原核基因在其基因组中所起的作用及进化关系,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大豆和百脉根基因组古老原核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其特征及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40.6%)古老原核基因的占比高于百脉根(33.9%),且多分布于内共生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中。此外,古老原核蛋白质的结构域在大豆和百脉根基因组中的分布相似,表明其在大豆和百脉根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共线性和保守性。通过GO注释发现大豆与百脉根中古老原核蛋白主要分布在膜系统、细胞、细胞组分中。在分子功能上,大豆古老原核蛋白更多地参与代谢和发育过程,这可能与其接受了更多的人为选育有关。在生物过程中,古老原核蛋白更多参与催化反应和结合反应,主要以酶的形式在发挥作用。通过比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古老原核蛋白在大豆和百脉根中进化的独特模式,可为其他豆科植物基因组分析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EA)是一类在种子胚胎发育后期特异表达并受发育阶段及脱水信号调节的脱水保护蛋白,在响应植物干旱、低温、高盐等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LEA基因家族进行分析,并对其进化、基因结构、进化压力、染色体定位及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本研究共筛选出23个蒺藜苜蓿LEA家族基因,可分为8个亚家族。基因定位结果表明,23个蒺藜苜蓿LEA基因分布于除6号染色体外的其他7条染色体上,但分布不均匀;家族成员外显子数目都不超过两个,结构简单。不同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LEA家族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并受干旱逆境胁迫调控。本研究结果可为蒺藜苜蓿LEA基因家族的功能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产、优质、多抗牧草新品种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基石,也是我国退化草地补播改良的物质基础,影响国家的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我国牧草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国际依存度高,已成为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近十年,在组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的推动下,牧草育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与主要农作物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研究综述了未来我国牧草育种发展的3个关键瓶颈:1)种质资源大规模收集、高精细评价与充分利用,包括构建高饱和度突变体库、各类遗传群体等;2)牧草高效再生、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与优化;3)牧草基因组高精度组装与利用,包括基因芯片、全基因组选择等。依据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笔者展望了今后5~10年我国牧草育种应重点关注的10个科学问题:乡土草资源挖掘与利用、落粒与休眠、雄性不育、倍性育种、生物互作、节水耐旱、从头驯化、营养优质、表型自动化检测、快速育种等,以期为今后的牧草育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国尽早培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竞争力强的牧草新品种,攻克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保障国家的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在小麦-华山新麦草各衍生世代中的遗传规律并建立一套小麦-华山新麦草异源附加系,对小麦-华山新麦草BC1F2到BC1F5共315个植株进行细胞学检测和GISH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分布范围为40~54,2n≥43的植株有223株,占总观察株数的70.79%;早代植株携带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概率较高,植株染色体数目多大于44,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外源染色体丢失的概率也在增大.因而在选育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时,在BC1F4和BC1F5世代选择效果较好;通过对染色体数目2n=44的42个植株进行GISH分析,筛选出39个二体附加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