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6篇
园艺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42.
Grassy Tiller1(GT1)属于植物HD-Zip Ⅰ亚家族转录因子,通过抑制侧芽萌动和侧枝伸长调控植物分蘖性状。本研究使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出甘蔗GT1同源基因ScGT1 (MK318528)。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cDNA序列包含一个长度为723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一个含240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具有一个Homeodomain保守结构域,分子量为26.44kD,理化等电点pI为6.04,属于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不存在信号肽,可能定位于细胞核,参与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可能性较高。蛋白结构及同源性分析表明该蛋白空间结构与高粱和玉米较为相似,Homeodomain结构域高度保守,变异较少。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HD-Zip I亚家族中的gt1 Clade类群,与高粱和玉米GT1亲缘关系较近,初步推测ScGT1可能通过腋芽分生组织发育的调控来影响分蘖表现。该研究可为后续该基因更深入的功能鉴定和分子辅助育种奠定重要的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43.
印楝原产于印-巴次大陆及南亚和东南亚的干旱地区,分布海拔范围一般为1000m以下,最高达1830m。印楝喜光照,幼苗不耐荫蔽;正常生长的年均温不低于20℃,常年极端低温大于0℃,对霜冻敏感;在年均降水量450~1200mm的地方生长最好,能耐受不足130mm的降水和较长的干季;对土壤类型要求不高,但在渗透性和排水性好的土壤中长势好;土壤肥力对印楝的生长比水分的供应更重要;不同地理种源的印楝生长差异很大;杂草对幼树影响很大,除草能促进其生长;印楝的活性成分提取物虽能防治多种病虫害,但仍有60多种害虫及某些病害为害它。  相似文献   
44.
印楝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种植在元谋不同年龄的印楝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的植物种类以泛热带分布和全世界分布为主。用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调查样地多样性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生物多样性指数随印楝林盖度的提高而逐渐下降,说明盖度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2)印楝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主要通过林荫,印楝盖度<40%时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而当盖度>40%时,影响明显;(3)印楝林下植物生长好于对照,印楝枯枝落叶对林下植物生长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5.
两种不同甘蔗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良CTAB法和SDS法提取甘蔗嫩叶与正一叶基因组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与紫外光吸收检测,证明SDS法能获得高质量的DNA,适合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要求,为后续甘蔗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6.
甘蔗(Saccharum)与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远缘杂交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报道了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利用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斑茅及其F1、BC1与甘蔗热带种、栽培种杂交和回交获得了一些斑茅的F1、BC1、BC2真实杂交种。结果表明:斑茅的F1、BC1的结实率低,育性低甚至不育,但通过回交可以提高斑茅杂种的结实率,且回交得到的BC1、BC2表现出了生势强,产量高、锤度高的优势,为选育具有斑茅血缘的高产高糖种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7.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及其含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印楝素的稳定性及其含量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印楝素对光敏感,暴露在光下会逐渐失去活性;室温及低于20℃的贮藏温度有利于印楝素的稳定,而高于室内温度会加速印楝素的降解;印楝素在中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室温条件下,在pH值为4~6的酸性水溶液中也稳定,但在碱性和强酸溶液中不稳定;中性有机溶剂对其稳定性有利。微生物的活动会加快印楝素的降解,不同的地理种源和种植土壤对印楝种实中印楝素的含量高低影响很大,在干季所结果实的种子中印楝素含量高于在雨季种植所结果实的种子。而不同组培条件对组培体的印楝素含量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8.
40份繁殖更新的甘蔗种质通过1新2宿的田间试验,数据收集,产量、糖分的分析研究,从中筛选评价出糖分超过15%的种质8个,占总数的20%;产量高于120t/hm2的种质4个,占总数的10%;含糖量高于17t/hm2的种质5个,占总数的12.5%,这些优异种质可作为杂交或回交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利用对甘蔗黑穗病生理小种1和生理小种2免疫的甘蔗品种NCO376作为寄主材料,在云南开远蔗区搜集黑穗病孢子,依照浸渍、割苗涂抹、抖黑粉孢子、菌液浇灌等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甘蔗黑穗病菌的侵染实验,针对NCO376的抗性和黑穗病生理小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5×106个孢子/mL的浸渍组试验中对照的侵染率为16%,割苗涂抹侵染率为25.8%,侵染率最高,菌液浇灌侵染率最低为2.5%;清水浸渍组试验中菌液浇灌侵染率为0,割苗涂抹侵染率为13%,抖黑穗孢子侵染率为0.材料NCO376在浸渍组中,割茎涂抹处理侵染率>抖黑穗病孢子处理>对照>菌液浇灌处理;清水浸渍组中,割茎侵染率较高,菌液浇灌和抖黑穗病孢子相对不容易侵染宿主材料.依据标准的浸渍组对照试验,云南开远蔗区可能有新的生理小种存在.  相似文献   
50.
34个国外引进甘蔗种质三年宿根性产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4份国外引进甘蔗种质3年宿根的表现,根据糖分和产量结果从中评价出28个表现优异的甘蔗种质。其中,宿根性强、高产、高糖种质7个,占总数的20.59%;宿根性强、高产种质12个,占总数的35.29%;高糖种质9个,占总数的26.47%,为进一步提供生产和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