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4篇
  8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01.
2003年8月6-11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渔业界代表相聚挪威特拉汉姆,就世界水产养殖发展及管理的重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议审议了第一届养殖分委会确定的重点工作的执行情况,与会各国及国际组织充分肯定了水产养殖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目前阻碍世界各国水产养殖发展的重大问题。会议为推动世界各国负责任地发展水产养殖,促进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世界水产养殖生产结构特点据2000年最新统计分析,世界水产养殖生产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91.3%来自亚洲(4172万吨),其次是欧洲(203万吨)、南美洲和加勒比海…  相似文献   
102.
2008年1月12 ̄13日,由北京市畜牧业协会养猪业分会主办,北京九牧养猪专业合作社承办,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九州互联农牧网络北京瑞丰农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中国养猪业2007年盘点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市大兴区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期间,国务院研究室农业司黄守宏司长、农业部畜牧业司陈伟生副司长、中国农业大学卢凤君教授等分别就新形势下我国养猪业生产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应对措施等作了详尽的分析和判断。本刊将其中的部分报告内容经初步整理后现予以发表,供广大的养猪界同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3.
为了研究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菌剂对母猪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和哺乳仔猪健康状态的影响,将60头身体健康状态相近、胎次体重相近、距离分娩30d的妊娠母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使用基础日粮进行饲喂,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加0.15%的益生菌菌剂。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菌剂可以促进猪肠道菌群调整,使有益菌——主要是乳酸菌增加,有害菌(霉菌)减少。提高母猪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和微生态稳定性。试验组仔猪初生平均体重(1.62±1.2)kg,断奶仔猪平均体重(7.24±1.2)kg,分别比对照组高18.25%、30.21%(P0.01)。试验组降低了仔猪腹泻率85.74%(P0.01),仔猪死淘率90.64%(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益生菌菌剂调整了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并能促进仔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4.
为探明小麦矮杆突变体DC20致矮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小麦D6-3(WT)及其经高能混合粒子场诱变处理得到的矮秆突变体DC20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突变体DC20和WT的转录组分析,挖掘与DC20致矮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株高差异起始的孕穗期茎秆中,DC20与WT之间存在2 15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除参与糖代谢、能量代谢、转录调控、转录后修饰和翻译及翻译后修饰途径外,其中有47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GAs的生物合成和IAA的动态平衡调节及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伸长等相关途径。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表现为表达下调,少量抑制因子的表达量上调。内源植物激素检测结果显示,DC20孕穗期茎秆中的IAA、GA1和GA3含量均显著低于WT。表明辐射诱变处理产生的变异是通过植物激素GAs与IAA的协同作用,调控细胞周期以及细胞伸长等途径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从而对DC20的株高产生影响,形成矮化表型。本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运用辐射诱变育种手段进行作物育种以及阐明矮秆突变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对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问通过审定54个水稻品种的品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为0,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为88.9%,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为98.1%;提高出糙率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利于增加胶稠度长度,提高食味品质;影响食味品质第1主因子是垩白粒率,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然后是整精米率、胶稠度。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水稻不同基蘖穗肥比例及施氮量的研究,探讨了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120 kg/hm2,基蘖穗肥比例为6∶4时,产量高达8 589.0 kg/hm2,说明在该施肥量和施肥比例下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7.
探讨有机物料还田对冬小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对提高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秸秆还田(J)、秸秆还田+牛粪(JF)和秸秆还田+菌渣(JZ)3种有机物料还田下分别施氮肥243 kg (N)·hm-2(减氮10%,N1)、216 kg (N)·hm-2(减氮20%,N2)对冬小麦农田N2O、CO2和CH4的排放通量进行监测,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对麦田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增温潜势的影响。试验期间同步记录每项农事活动机械燃油量、施肥量和灌溉量,测定产量,地上部生物量,估算农田碳截留。结果表明,冬小麦农田土壤N2O和CO2是排放源,是CH4的吸收汇,氮肥施入、灌溉以及强降水促进了土壤N2O和CO2的生成,却弱化了CH4作为大气吸收汇的特征。牛粪+秸秆(JF)处理N2O和CO2排放总量最高,分别为3.5 kg (N2O-N)·hm-2和19 689.67 kg (CO2-C)·hm-2,但CH4的吸收值最大,为5.33 kg (CH4-C)·hm-2,均显著高于菌渣+秸秆(JZ)和秸秆(J)处理(P<0.05);各处理N2O和CO2的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CH4的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JFN2、JN2和JZN2处理农田综合增温潜势(GWP)均为负值,表明有机物料还田且减氮20%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为大气的碳汇,麦季净截留碳1 038~2 024 kg·hm-2,其他处理GWP值均为正。JZN2处理小麦产量为8 061 kg·hm-2,显著高于JFN2处理(P<0.05)。综上所述,JZN2处理不仅能够保证小麦产量,且对环境效应最有利,为本区域冬小麦较优的施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8.
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以其快速的信息传递优势,对我国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阐述了新媒体概念及新媒体传播推广的优势,分析了新媒体在我国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中的应用现状,针对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部门和农技推广人员两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视域下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新路径,以期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传播推广。  相似文献   
109.
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新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2014年审定的10个水稻新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黑龙江省第二季温带水稻新品种产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品种中,绥粳16的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小,稳产性好;龙粳42的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获得高产;参试品种在4个试验地点的表现有很大区别,不同品种在延寿县的表现较好,在方正县的产量差异较大,但是在适宜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参试的10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其亲本来自2个骨干亲本绥粳3号、绥粳4号,形成2条主干系,由这2大干系参与育成或者衍生出的水稻品种占了供试品种的70%,这7个品种稳产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与减施氮肥处理对农田碳氮水足迹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以单施化肥处理(CK,纯氮270kg·hm-2)为对照,设置了秸秆(J)、秸秆+牛粪(JF)、秸秆+菌渣(JZ)3种有机物料还田方式,耦合减施氮肥10%(N1,243 kg·hm-2)、20%(N2,216 kg·hm-2)、30%(N3,189 kg·hm-2)3个施氮水平,共计10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物料还田与减施氮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农田经济效益,且JZN1、JN2和JFN3处理对农田经济效益的提高效果最显著;JN1、JN2、JFN2、JFN3和JZN3处理均可以有效增加农田的净碳值及碳效率,降低农田的生产氮足迹,增加其输出氮足迹,提高氮投入有效利用水平,同时降低农田水足迹。其中JFN3处理可以在保证农田经济效益的同时,显著提高其碳效率、降低生产氮足迹、提高氮投入有效利用水平、降低农田的水足迹。因此建议豫北地区采用秸秆+牛粪还田、配施纯氮189 kg·hm-2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