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7篇
园艺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疏果处理对草莓果实芳香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经不同疏果处理后的成熟草莓果实芳香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留2个果、留5个果、不疏果3种处理分别检测出41种、37种、41种芳香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94.83%、96.33%、97.19%。不同处理成熟草莓果实中特征芳香成分丁酸甲酯、丁酸乙酯、己酸甲酯、己酸乙酯、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等的相对含量差异显著;疏果对成熟草莓果实芳香成分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2.
北京地区矮砧苹果园优质丰产树体结构和光照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分析北京地区矮砧苹果园优质丰产树体结构和光照状况,【方法】应用树冠立体分区法,调查了高纺锤形矮化中间砧富士(宫藤富士/SH6/八棱海棠,Malus domestica Borkh cv.Red Fuji)优质丰产园树冠内枝(梢)数量和比例、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分布特点。【结果】高纺锤形矮化中间砧富士树体高度3.32 m,冠径2.45 m,覆盖率54.44%,树高/行距为0.74,总枝(梢)量7.83×105条.hm-2,短枝(梢)比例为66%,优质短枝(梢)比例为38.4%;树冠内小于30%相对光照强度的树冠体积占整个树冠体积的4.17%;果实产量79.55 t.hm-2,平均单果质量为299.79 g,大于200 g的果实占总产量的97.9%,果实平均着色面积为97.5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60%。【结论】北京地区矮砧苹果园提高幼树期覆盖率、增加树冠上层的枝(梢)数量是充分发挥矮砧富士苹果早果、优质高产潜力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3.
试验于2010~2011年在北京市延庆县里炮村葡萄园进行。设4个有机肥施入量处理,分别为0、30、45和60 t/hm2,研究有机肥施用对葡萄园土壤性质及里扎马特葡萄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增加,保水能力加强,水势升高,葡萄产量提高,果实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24.
砂土1/4根域施用有机肥对苹果幼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2 a生有机玻璃箱栽植的分根苹果幼树为材料,研究1/4根域施用不同水平有机肥对苹果幼树新梢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中旬以后,10%和30%有机肥处理的新梢二次生长旺盛;20%有机肥处理春梢段节数、占总新梢节数比例、叶面积、比叶重和春梢生长量均显著大于10%和30%处理,10%有机肥处理秋梢长度、节数、叶面积和比叶重均显著大于20%处理,秋梢补偿生长旺盛;不同比例有机肥处理调控梢类组成,10%和30%处理的长梢比例分别占总新梢22.2%和25.0%,而20%处理的仅占11.8%;除6月份外,20%有机肥处理根系总长度在果树整个生长季节内均显著大于10%和30%处理。砂性土壤局部施用适量有机肥可以调控新梢生长和根系的发育,为果园土壤局部改良、集中营养供应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苹果根域交替、定位灌水对新梢生长和叶片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松忠  魏钦平  王小伟  张强  刘军  丁三姐  张卿 《园艺学报》2010,37(11):1721-1728
以3年生盆栽嘎拉苹果(砧木为八棱海棠)为试材,研究了苹果根域交替和定位灌溉不同水量对新梢生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水条件下,随每次灌水量增加,秋梢恢复生长时间提早,且生长量增大;灌水根域相同时,除1/4、2/4、3/4根域每次灌水500 mL和2/4根域每次灌水750 mL处理外,其余各处理新梢均有二次生长。定位灌水条件下各处理间新梢变化不明显,且新梢生长量较小。交替灌水和定位灌水对苹果叶片水势、气孔导度等生理特性指标无影响,但交替灌水叶片水势和气孔导度等指标相对于定位灌水而言变化较平稳。由此可见,灌水量是调节新梢二次生长的决定因素,而灌水根域主要影响相关生理指标;部分根域灌水,新梢可发生二次生长,灌水根域过多(3/4或4/4)和每次灌水量大于750 mL对新梢生长不利。从减少树体冗余生长和节水、保持树体生理稳定方面考虑,2/4根域每次交替灌水750 mL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26.
氮、硫供应对章丘大葱生长和含硫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章丘大葱为材料,并以珍珠岩为栽培基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硫供应水平对大葱生长前期的干物质累积及含硫有机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硫供应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大葱生长和含硫有机物含量。在硫不足(SO42- 0.01 mmol/L)和硫充足(SO42- 4.00 mmol/L)供应条件下,随氮供应水平提高,大葱植株干物重明显增加,当供氮水平为N 6.0 mmol/L时,植株干物重及氮素吸收数量达到最大;增加硫素供应可显著提高植株的硫含量和总硫量。然而,硫供应不足时,随着供氮水平提高,植株含硫有机物含量逐渐下降;反之,充足供硫条件下,随着氮供应水平的提高,大葱含硫有机物含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当供氮水平为N 12.0 mmol/L时,含硫有机物含量最高,达到7.23 μmol/g,FW。过量氮供应(N 24.0 mmol/L)则抑制植株生长,降低含硫有机物含量。因此,充足供硫条件下,氮素调控水平对保证大葱高产和高含硫有机物含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7.
为探讨不同梨实生苗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特性,以一年生杜梨、豆梨、川梨、木梨为试验材料,采用15NH4NO3和$NH_{4}^{15}$NO3分别标记的方法,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4种梨实生苗生长发育、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木梨的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均最大,分别为20.56和29.21 g,其次是川梨和豆梨,杜梨最小。川梨根系干重最大,为8.80 g,其次是木梨,二者均显著高于豆梨和杜梨。根系总表面积、总根长、根尖数均以川梨最大,杜梨最小;根系活力以木梨最大,为2.04 mg·g-1·h-1,杜梨最小。4种实生苗标记硝态氮处理各器官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Ndff)均高于标记铵态氮处理;不管是标记硝态氮还是铵态氮,15N分配率均以叶最高,其次是根和茎。4种实生苗对硝态氮的利用率均高于铵态氮,其中木梨对硝态氮的利用率最高,为16.37%,且显著高于其他3种实生苗;川梨对铵态氮的利用率最高,为7.92%,但与木梨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杜梨和豆梨。本研究为不同梨实生苗的氮素吸收特性和氮素营养管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红地球葡萄果实中的钙素积累动态及补钙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红地球葡萄果实发育期间果实的含钙水平,定期取样测定了果实的含钙量,同时用硝酸钙和氨基酸钙配合NAA进行了补钙试验。结果表明:红地球葡萄花后1—2周是需钙高峰期,用浸蘸果穗法补钙可提高果实的含钙量,但同时会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用0.5%的氨基酸钙加7.5mg/LNAA补钙,增加钙素水平的效果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幅度小。  相似文献   
29.
SPME-GC-MS法分析掖辐1号大葱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掖辐1号大葱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中主要成分为硫化物,占总挥发性物质的90.45%。其中,一硫化合物占23.33%,主要以3,4-二甲基噻吩为主,二硫化合物占42.23%,主要以甲基-丙基二硫醚为主,三硫化合物占24.89%,主要以二丙基三硫醚为主。  相似文献   
30.
为解决京白梨园由于树冠郁闭造成的内膛光照不足,树体结果部位外移,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农民传统修剪方法为对照,研究郁闭京白梨园经提干、疏除主枝、回缩等树体结构改造对冠层光照分布、枝类组成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京白梨郁闭园进行树体结构改造后,树冠内部由上而下、由内及外光照条件显著改善,树冠无效光区体积较改造前降低23.0%,而适宜光区提高16.0%。改造后的京白梨树枝梢比例与结构组成变化明显,其中短枝比例较改造前提高32.7%,长枝比例则降低29.2%;同时,由于树冠内部光照条件改善,促进了树冠下层与内膛形成更多短枝。改造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分别比改造前提高0.5%、3.8%,糖酸比提高了3.7。果实硬度比郁闭树果实降低1.4 kg/cm2,可滴定酸含量也降低0.07%,显著提高了果实品质。因此,京白梨郁闭园进行提干、疏枝、回缩等树体结构改造措施,可显著改善树体光照条件、促进中短枝形成、提升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