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9篇
林业   3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CAF8’是运用单株选择和集团选择育种手段,从云南元江县地方栽培品种中选育出的木豆新品种。生育期257~265天,平均株高(231.5±32.7)cm,地径(3.74±0.76)cm,单株荚数(794.8±272.6)个,每荚粒数(4.5±0.4)粒,种子百粒质量(7.85±0.51)g,单株粒质量(81.17±23.40)g。  相似文献   
32.
正金雨点是从滇丁香野生种群的天然变异植株中选育的滇丁香新品种,2018年获得了云南省林业厅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登记证书。1.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株型直立。一年生枝中部淡绿色,小枝上部有稀疏茸毛。叶薄、革质、卵圆形、全缘,叶长14.63厘米、宽8.09厘米,叶形指数1.81,叶柄绿色、长2.55厘米,叶背面中脉茸毛较多。聚伞花序,总花梗、花梗及子房无茸毛,花序直径14.07厘米、高10.51厘米,每个花序  相似文献   
33.
李正红  梁宁  马宏  刘秀贤  宗绪晓 《作物学报》2011,37(12):2187-2193
木豆是世界上唯一的木本食用豆类作物,具有较强的抗旱性。木豆杂交制种需昆虫传粉,制种地传粉昆虫的种类及数量是制种产量的决定性因素。而对木豆杂交制种中传粉昆虫与种子产量关系的研究极为少见。国内尚无传粉昆虫种类、数量及木豆杂交种制种产量的任何研究报道。本文调查了云南省元谋县CGMS木豆[Cajanus cajan (L.) Millspaugh]杂交种ICPH2671制种田访花昆虫种类、数量、访花频次及杂交种制种产量等。结果表明在云南元谋,木豆访花昆虫共有5目15科25种,其中主要5种传粉媒介为绒切叶蜂(Megachile velutina)、切叶蜂属一种(Megachile sp5)、圆柄木蜂(Xylocopa tenuiscapa)、蜜蜂亚科一种(Apinaesp)和切叶蜂属一种(Megachile sp2)。木豆盛花期,制种亲本不育系每个分枝昆虫访花频次为每10 min 2.8次,而恢复系植株上的访花频次为每10 min 5.2次,表明昆虫对恢复系花朵有明显偏好;在前述昆虫访花频次下,不育系单株干籽粒产量达383.7 g,恢复系单株产量为357.0 g,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这样的昆虫访问频次已能满足杂交制种中将花粉由恢复系传至不育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4.
以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成熟种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PVP、VC、结冷胶、AgNO3、水解乳蛋白(LH)5种抗褐化剂在牡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的褐化控制作用和对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主要发生在第一次继代转接后的10 d内;在愈伤组织两次继代培养过程中,3.5g/L的结冷胶处理抗褐化效果最好,LH和AgNO3在整个继代过程中也表现了一定的抗褐化性,PVP和VC抗褐化性能相对较差。AgNO3对愈伤组织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5.
木豆淀粉/丙烯腈超强吸水剂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豆淀粉在引发剂的作用下,接枝丙烯腈制备超强吸水剂,正交设计结果表明:接枝温度为30℃,引发剂用量为0.05g,丙烯腈用量为1.8g,NaOH用量为3.0g时得到吸水能力为272倍的超强吸水剂。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滇东南特有濒危植物长梗杜鹃花粉形态及其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为长梗杜鹃进一步的遗传育种、花粉种质保存和传粉生物学等相关保护利用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并为系统分类研究作旁证。[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长梗杜鹃花朵不同发育时期(花蕾膨大期、花瓣初开期和花瓣盛开期)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通过TTC染色法对开花当天不同时段及开花后不同天数的花粉活力进行了快速检测;做L25(53)正交试验探讨10 g·L-1琼脂和不同浓度的蔗糖、H3BO3、Ca Cl2组成的培养基配方对长梗杜鹃花粉萌发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其花粉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花蕾膨大期到花瓣盛开期,花粉逐渐成熟,为四合体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四合体直径为43.0 65.4μm,平均51.3μm;单粒花粉近球形且表面有粘丝,具三孔沟。在扫描电镜下,花粉粒外壁为均匀的颗粒状,孔沟周围颗粒细密呈波状突起;在光镜下,花粉粒外壁为内外2层,厚度约相等为0.8 1.2μm。长梗杜鹃整个单花花期花粉活力较强,于开花当天9:00达最高,为92.18%,至花末期(花后第9天)仍保持着48.5%的活力,适宜做父本开展相关杂交育种工作。长梗杜鹃开花当天9:00的花粉在10 g·L-1琼脂+100 g·L-1蔗糖+200 mg·L-1H3BO3+0 mg·L-1Ca Cl2的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达90.26%;极差分析表明,影响长梗杜鹃花粉萌发率高低的主次顺序为蔗糖→Ca Cl2→H3BO3,一定浓度的蔗糖和H3BO3均起到了很好的促萌效果,而Ca Cl2的添加则显著抑制了其花粉萌发。此外,适宜的低温有利于长梗杜鹃花粉的贮藏,-18℃条件下贮藏48 d仍有一定的萌发力。[结论]长梗杜鹃特殊的花粉外壁纹饰支持了前人对其系统位置划分的合理性。其较高的花粉活力、适宜的固体萌发培养基及贮藏温度的研究为今后以长梗杜鹃为父本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对其他同属植物花粉形态及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方法]以地涌金莲吸芽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和生根。[结果]适宜不定芽增殖的培养基为改良MS+6-BA3.0mg/L+NAA0.3mg/L+AC2.0g/L+Vc0.1g/L+蔗糖30.0g/L+琼脂8.0g/L,增殖系数为4.89;适宜生根的培养基为1/4改良MS+IBA0.5mg/L+蔗糖20.0g/L+琼脂8.0g/L,生根率达100.00%,平均生根数4.60条,平均根长3.40cm;幼苗移栽成活率达91%。[结论]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地涌金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干热河谷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印楝树高生长量指标与坡位、土壤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速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位、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合是影响印楝生长的主导因子。缺磷少氮和水分含量低是印楝人工林土壤的共同特点,在选择造林地或制定营林措施时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9.
地锦与五叶地锦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纤维素酶、果胶酶、甘露醇的混合酶液提取地锦和五叶地锦无菌苗幼叶、五叶地锦胚乳愈伤组织及地锦幼胚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对影响原生质体提取得率及活力因素进行分析,对不同材料原生质体得率进行比较,对提取的原生质体进行液体浅层、固液结合及固体等方式培养,对原生质体形成的愈伤组织以MS和改良B5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NAA、6-BA、2,4-D、PEG、KT、ZT等进行分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对原生质体提取得率有极显著影响,适宜地锦幼叶原生质体提取的酶液组合为纤维素酶O.5%、果胶酶0.3%、甘露醇0.6 mol·L-1、酶解8 h;不同材料原生质体提取得率有显著差异;仅五叶地锦胚乳愈伤组织来源的原生质体在固体培养基中形成新的愈伤组织,其它方式培养的不同材料原生质体均无分裂或仅形成数十个细胞的细胞团后便解体;用30余组配方进行了五叶地锦胚乳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形成的新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继代6~10次后仍无分化迹象.  相似文献   
40.
‘CAF11’是运用单株选择和集团选择育种手段,从云南墨江县地方栽培品种中选育出的木豆新品种。生育期260~266天,平均株高(238.1±28.0)cm,地径(3.90±0.75)cm,单株荚数(1145.0±251.8)个,每荚粒数(4.9±0.3)粒,种子百粒质量(8.76±0.49)g,单株粒质量(230.59±73.38)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