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施磷对苜蓿光合产物在根茎叶的分配及抗蓟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施磷后紫花苜蓿根、茎、叶中光合产物分配与苜蓿抗蓟马能力的关系,本试验以紫花苜感虫品种‘甘农3号’和抗虫品种‘甘农9号’为材料,以北方苜蓿蓟马类优势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为研究对象,设0mg(P_2O_5)·kg~(-1)(土)、27mg(P_2O_5)·kg~(-1)(土)、54mg(P_2O_5)·kg~(-1)(土)、81mg(P_2O_5)·kg~(-1)(土)和108mg(P_2O_5)·kg~(-1)(土)5个磷水平,分别记为P0、P1、P2、P3和P4,在苜蓿6叶期,按3头·株~(-1)接入牛角花齿蓟马,分别于苜蓿持续受害7 d、14 d和21 d时,评价苜蓿的受害指数,测量单株叶、茎、根生物量和根、茎、叶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施磷水平的升高,‘甘农3号’和‘甘农9号’苜蓿的受害指数降低,总体以P3水平下最低;受害7 d时,两个苜蓿品种受害指数均下降但不显著;受害14 d和21 d时受害指数下降显著(P0.05)。施磷后苜蓿根、茎和叶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在蓟马为害前期(7d)和中期(14d)苜蓿受害较轻时,生物量向叶中分配较多;在受到持续较重的为害后(21d),苜蓿的生物量更多向根系分配,相应分配到叶部的生物量有所下降,茎秆中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变化不显著。相对于‘甘农3号’,各施磷水平下‘甘农9号’分配到叶中的生物量更多。施磷后苜蓿根、茎和叶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增加,随着受害时间的持续,苜蓿根、茎和叶中的淀粉含量总体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持续增加;在受害14 d和21 d时,‘甘农9号’的叶和根中的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明显高于‘甘农3号’。总之,施磷可有效增强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在虫害压力适中时,施磷促进了苜蓿地上部分的补偿生长,虫害压力较大时,施磷保证根系的生长以维持其生存。随着受害时间的持续,苜蓿存贮型碳水化合物淀粉的含量趋向减少,根、茎和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升高,使较多的资源用于苜蓿光合器官和贮藏器官的构建。P3水平[81 mg(P_2O_5)·kg~(-1)(土)]为本试验中苜蓿最佳施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3,4,5和8龄老芒麦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中脂肪酸酯类化感自毒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同时探究不同年限不同浓度(50,100,200,500 g·L-1)老芒麦根际土壤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不同年限老芒麦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酯类物质,且相对含量随种植年限增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5龄老芒麦根际土壤中相对含量较高,为50%,而8龄较低,为41%。3龄老芒麦根际土壤中棕榈油酸甲酯较4,5和8龄分别高出98%,62%和58%,5龄土壤中硬脂酸甲酯分别较3,4和8龄高出12%,10%和23%。5和8龄老芒麦根际土壤浸提液对其种子发芽率具有明显的“低促高抑”浓度效应。由双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年限对种子发芽率影响极显著,对胚芽长影响较显著。总体来看,随着老芒麦种植年限的增长,土壤中会积累自毒物质,从而导致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该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不仅取决于设备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设备运行中的维护管理,如何充分发挥机自设备的作用,推动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从机自设备维护管以及维护人员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了鸡腿蘑栽培料的最佳配方为50%麦草+50%棉籽壳和10%牛粪或50%稻草+50%棉籽壳和10%牛粪;利用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生物学转化率响应面方程;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艳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318-1319
在阐述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区域收入差异、产业结构、工业发展程度、区域环境变化情况及劳动力经济性流动这几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该区域经济协调状况有待提高的结论。并从行政、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实现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得出网状交织发展模式是适合该区域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各地马铃薯种植习惯和马铃薯种植机械的限制,马铃薯的垄距不尽相同,土壤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异。马铃薯的中耕作业设备调节行距装置仅限于机械调节方式,操作不灵活且影响中耕效率。为此,研制了一种液压调节机组行距的中耕机,以适用于不同垄距的马铃薯中耕培土作业。该中耕机液压调节装置可同时调整松土铲和培土器组成的机组,培土器也可根据土壤性质无级调节培土幅度。经过在胶州马铃薯种植田地的中耕培土试验,结果表明:液压调节行距马铃薯中耕机实用性强,中耕伤苗率较低,培土垄型符合要求,可为以后的马铃薯中耕设备液压调控、智能集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依据国家“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导大纲指导要求,针对吉林省辽河流域现存的主要问题,以河湖为统领,从流域空间角度,坚持问题目标导向,将“三水统筹”贯穿于全过程,按照“一点两线”框架性思路分析和解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推进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打造“美丽辽河”的水生态环保基本思路与空间布局。可以为流域环境管理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施氮对苜蓿抗蓟马的影响, 本试验在大田网室盆栽条件下, 以‘甘农3号’和‘甘农9号’苜蓿品种为材料, 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 设4个施氮处理(N1, N2, N3, N4)和1个不施氮的对照, 评价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的受害程度, 并测定苜蓿根茎叶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1)施氮后2个苜蓿品种的受害指数均升高; 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7 d后, 2个苜蓿品种的受害指数均在N2处理下最高, 分别比对照高39.93%和20.06%; 受害14 d后, ‘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在N3处理下最大, 比对照高28.51%, ‘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在N1处理下最大, 比对照高23.97%; 在同一施氮水平下, ‘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均明显高于‘甘农9号’。2)施氮后2个苜蓿品种根茎叶的生物量增加, 但叶茎比和根冠比降低, 生物量更多向茎秆中分配, 向叶片和根系中分配较少。3)苜蓿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 而茎秆和根系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施氮降低了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 促进了苜蓿根茎叶的生长, 但根冠比下降, 致使苜蓿的再生能力和耐虫性下降; 施氮后苜蓿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下降, 使叶片合成防御物质的碳源不足, 进而导致苜蓿对蓟马的抗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间套作玉米对线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氯仿熏蒸法、BIOLOG GN微平板反应系统及种间根系分隔技术, 以线辣椒单作(SC)为试验对照, 研究了间套作处理[玉米/线辣椒套作+根部塑料膜分隔(ICP)、玉米/线辣椒套作+根部尼龙网分隔(ICM)、玉米/线辣椒套作根部无分隔(ICN)]对线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个线辣椒生育期内, 各套作处理线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总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ICN和ICM处理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和细菌/真菌(B/F)、放线菌/真菌(A/F)比值均大于ICP与SC处理。盛果期, ICN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比同处理其他生育期增加14.2%~54.0%和10.6%~54.7%。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的变化随培养时间呈现明显的"S"型曲线。间套作玉米显著提高了线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P<0.05)、Simpson指数、种间相遇几率和McIntosh指数(P<0.05), 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线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不同多样性指数分别与其生物学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间套作改善了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是一种落叶树种,在我国东北地区大面积种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对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好,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可以提高其存活率。落叶松的体形较高,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但是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容易出现各种病虫害。通过对我国落叶松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控制技术进行探索,以期不断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