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病原菌对Strobilurin类杀菌剂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结合strobilurin类杀菌剂作用机制的特点,通过室内和田间研究的结果总结了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导机制。Strobilurin类杀菌剂主要结合于病原菌细胞色素bc1复合物中细胞色素b部分的Qo位点,而细胞色素b由突变率很高的线粒体基因组编码,所以病原菌很容易因该基因的突变而导致抗药性发生。至今已至少有14种寄主植物上的25种病原菌在田间表现出了对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抗药性产生的主要机理是病原菌细胞色素b的氨基酸残基发生了单点取代。田间抗性菌株的主要取代位点是G143A、F129L和G143R。一些非靶标生物细胞色素b的143位为丙氨酸,这可能是strobilurin类杀菌剂对其表现安全性的原因之一。由于锈病病菌Puccinia spp.中内含子剪切位点恰好出现在编码G143的GGT之后,G143A的突变会导致突变菌株的死亡,因而它们在田间不会表现出抗药性。此外,Qo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后会导致胞内活性氧(ROS)的增加,而ROS可以诱导细胞交替氧化酶(AOX)的表达,进而启动线粒体的旁路氧化途径,使病原菌表现出抗药性。因此,病原菌氨基酸残基的单点取代和交替氧化途径是导致病原菌对strobilurin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22.
导读:随着无锡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型蔬菜成为生态无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市(县)级通过探索和总结,发现微生物肥料在缓解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改良土壤、提高肥力、提质增效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微生物肥料发展、功效、种类、评价误区、正确选购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为今后推广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3.
无锡市蔬菜质量安全管理通过各方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菜农的法制意识不强、检测手段相对落后,蔬菜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建议加大宣传力度,稳定菜农队伍;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检测水平;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整治;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夯实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4.
在江苏无锡市开展了棚室蔬菜臭氧防治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臭氧对茄科蔬菜叶霉病、灰霉病及粉虱、蚜虫、红蜘蛛等刺吸式害虫防治效果明显。臭氧防治技术为设施蔬菜无农药生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5.
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城郊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蔬菜产业用工矛盾越来越凸显.以人工精耕细作的零散种植已无法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蔬菜生产对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目前,无锡城市圈蔬菜生产基地深翻、起垄、开沟、移栽、播种、采收等关键环节仍以人工精耕细作为主,机械数量少,机具种类单一,主要是针对作业某个环节配套单一农机具,前后环节难以配套,且不连贯.近一年多来,无锡市通过农业生产用地发展方向调整,去除部分生产落后产能,以设施蔬菜基地提标改造为契机,引导专业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探索开展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的规模效益.在此期间,无锡市惠山区农业农村局和无锡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于2020年9月起在无锡市惠山区精细蔬菜产业园万寿河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探索了金花菜、鸡毛菜等设施速生绿叶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从关键作业环节的农机具选型、配置方案、大棚构造等方面入手,以期推进全市设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制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的先行模式.  相似文献   
26.
为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光、温、水、气等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经过试验示范,摸索出秋莴苣-春莴苣-樱桃番茄-毛白菜1年4熟的高效栽培模式,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7.
建构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该课程应定位为发展和预防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包括发展性、预防性和矫治性三个层次目标;内容应围绕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学习方式应是借助活动,通过体验和分享展开;授课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支持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