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243篇
农学   149篇
基础科学   140篇
  141篇
综合类   983篇
农作物   166篇
水产渔业   79篇
畜牧兽医   528篇
园艺   207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60年   6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正确选配亲本是小麦杂交育种工作的关键.无论组合育种或超亲育种,都要按照育种原理,在深入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和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选用恰当亲本,组配合理组合,才能在杂交后代中出现优良变异型并选出好品种.通过对黄淮麦区小麦147份亲本材料12个主要性状进行的系统调查,借助简单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性状阎的相关关系,为育种工作中亲本选配提供依据,减少亲本选配的盲目性.分析结果发现,植株的倒伏严重程度与株高和穗下节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株高与穗下节长、旗叶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抗病性状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2.
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为瘤胃液供体,以微晶纤维素为培养底物进行体外批次培养试验,花生油的添加量分别为0、5、10、15和20mg5个水平,在培养48h时间点测定培养液中pH值、NH3-N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和48h纤维素消失率,通过以上4个指标来研究花生油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花生油添加水平的逐渐增加,培养液中pH呈上升趋势,NH3-N浓度、TvFA浓度和48h纤维素消失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93.
怒江州历史上就有核桃种植,野生核桃资源十分丰富,据2005年调查,怒江州核桃树超过了400万株,且大部分为野生铁核桃,主要分布在贡山、福贡、泸水、兰坪4县.由于铁核桃利用价值低,难以让人们接受,因此没有形成商品,其经济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优化可口革囊星虫多糖酶法—碱梯次提取工艺,并分析两阶段提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为可口革囊星虫酶解产物及不溶性虫体成分的梯次化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鲜可口革囊星虫为材料、多糖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经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处理,联合酶解和滤渣碱提工艺,两阶段梯次化提取多糖,并测定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率,采用纸片法测定其抑菌性能。【结果】可口革囊星虫多糖酶法—碱梯次提取最佳工艺为:复合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1∶2)添加量4.0%、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4 h、料液比1∶5(g/mL)、滤渣碱提时间2.0 h、氢氧化钠浓度1.5%,在此条件下,获得酶解多糖提取率为1.076%,滤渣碱提多糖提取率为0.171%,总多糖提取率为1.247%。酶提多糖和滤渣碱提多糖对·OH清除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6和4.9 mg/mL,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4.4和5.1 mg/mL。酶提多糖和碱提多糖在1.560 mg/mL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采用优化的酶法—碱梯次提取工艺可从可口革囊星虫酶解液和滤渣中有效提取多糖,且两种多糖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9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保济丸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利用HS-SPME-GC-MS法从中成药保济丸中分析出29种挥发性成分,验证了其中15种成分,相对含量占保济丸总挥发性成分的46.47%,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十二碳烷(12.63%),其次为茅苍术醇(6.79%)、百秋李醇(4.80%)、石竹烯(3.66%)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与水氮配施的理论与技术,探讨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裂区为淹水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4种施氮量,分析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模式下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LAI)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互作效应显著;且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调控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71%~6.50%,群体干物质显著增加了9.22%~13.30%;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5.9%~9.8%和1.5%~5.2%,从而使产量提高了9.5%~13.4%。控制性交替灌溉相对于淹灌能保证足够的穗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减缓拔节至齐穗期叶面积衰减,加快结实期群体生长率,利于穗粒数及产量的提高;且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论】从三因素间的互作效应来看,秸秆堆腐还田处理下,控制性交替灌溉与施氮量150 kg/hm^2,可有效提高齐穂期高效叶面积指数(4.80~5.32),具有较高的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6.94~7.36t/hm^2),显著提高了有效穗(181.6万~220.9万/hm^2)及每穗粒数(180~200粒),从而显著提高产量达到10328.1~12464.1 kg/hm^2,为本研究节水减氮增效最佳的处理。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决耕作部件性能试验台测控系统布线复杂、电源线对传输信号干扰大的问题,在原有耕作部件性能试验台基础上设计了基于ZigBee和LabVIEW的测控系统。ZigBee无线网络以CC2530为核心,建立由协调节点和终端节点组成的星型网络结构,采集终端采集耕作部件动力学参数,控制终端控制耕作部件工作状态;基于LabVIEW开发环境设计试验台PC端测控软件,实现对耕作部件工作性能参数可视化显示、在线调整和存储的功能。对并列旋耕式开沟器耕作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并列旋耕式开沟器工作扭矩与前进速度成正比,且随速度的增加工作扭矩速度增加趋势变缓。通过试验验证,该系统运行稳定,简化了试验台布线,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  相似文献   
998.
该文归纳整理了新型自动站(DZZ3型)使用以来ISOS软件"正点观测编报"业务模块中常见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结合最新地面观测业务技术规定,通过实例分析,对温湿度、气压、降水、风向风速、地温、能见度等气象要素异常数据的处理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气象观测员在正点观测时次快速处理各类异常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探讨了提升应用型食品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内容和实践效果。提出了通过对核心课程实验改革为基础、以技能体系改革为辅助,以参与课外科研项目为提升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技能培养模式和思路。通过对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和实验项目设置、核心技能优化、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学生科研活动参与、学生技能活动竞赛等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发现该模式可有效提升食品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00.
甘蔗梢腐病是近年来暴发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几乎遍布全世界所有甘蔗种植国家及地区,对蔗糖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各甘蔗种植区也爆发了大规模梢腐病危害,对蔗茎产量和蔗糖分造成严重损失,对我国甘蔗生产和糖业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目前,防治甘蔗梢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选育抗梢腐病的甘蔗新品种,而我国对于甘蔗梢腐病及其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非常薄弱。综述了甘蔗梢腐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抗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甘蔗梢腐病的抗性鉴定技术、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对我国甘蔗梢腐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