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8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保护野生资源,满足人工栽培的需要,以东风菜叶柄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培养,不定芽生根培养,试管苗生根继代增殖培养、移栽、定植的研究,建立起变异植株的无性系。结果表明:MS+2,4-D2.5mg/L是叶柄愈伤组织培养的理想培养基;MS+GA30.5mg/L+AgNO31.5mg/L+NAA 0.1mg/L是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用NAA20mg/L的无菌溶液对不定芽切口进行处理后,接种到White+IAA0.1mg/L培养基上培养,是不定芽生根培养和试管苗生根继代培养的理想方法;定植的试管苗保持了野生东风菜的所有植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12.
麦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如何施肥是农业生产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明确豆麦轮作麦秆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该文依托黑河市长期定位实验站,采用裂区试验方法,主处理为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副处理为低、中、高不同施肥水平,试验于1980年开始,轮作模式先后为麦-豆-麦和麦-豆轮作模式,通过连续38 a(1980—2018年)调查,探明麦豆轮作条件下麦秸还田及不同施肥水平对作物产量影响。结果得出:麦秸还田后种植大豆、小麦,多年产量与不还田比差异不显著(P0.05);连续施肥效果,大豆中肥区比低肥区增产7.42%~10.81%,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小麦高肥区比低肥区增产14.52%~19.33%,差异极显著(P 0.01);麦秸还田大豆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6季)大豆平均产量比不还田增产5.91%,后期(7~16季)平均增产7.52%,麦秸还田小麦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5季)和后期(6~16季)平均增产0.31%、0.22%,后期增产频率高;麦秆隔年还田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施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碳、氮、磷含量,但长期高肥易导致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3.
临界转速是木工机床设计与制造的一个主要参数。为确定木工机床主轴刚度、主轴转速的依据。试验中采用MX5112型木工铣床。探讨了木工机床临界转速的3种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来,市场对鸡蛋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因为,鸡蛋含有的营养物质比较丰富,可以充分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新鲜鸡蛋市场的价格一直不稳定,有很多蛋鸡养殖仍然以中小型规模为主,没有标准化的饲养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蛋鸡养殖的发展。与此同时,鸡蛋供需直接决定了鸡蛋的市场价格,倘若鸡蛋无法及时达到市场供需要求,那么其价格就会迅速增加。导致鸡蛋供给不足的原因是,一般在蛋鸡传染病高发季节,蛋鸡的产蛋量会逐渐下降。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对蛋鸡常见传染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从活性污泥中经过初筛复筛得到了一株絮凝率为94.3%的絮凝剂产生菌。对该菌株所产的生物絮凝剂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絮凝条件为:静置时间为3~5 min,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2 mL,温度为20℃,pH为7~8、CaCl_2加入量为0.5 mL。对该菌株所产生物絮凝剂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絮凝条件为:发酵液投入量为3 m L、CaCl_2投加量为1 mL,pH为7。同时该絮凝菌在对污水的实际处理中有较好的效果,对COD及NH_3-N去除率分别达到62.35%和61.67%,并且可提高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及脱水率,脱水率可达42%。  相似文献   
16.
为给油用芍药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7年生杭芍为材料,对主枝果荚和种子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芍主枝蓇葖果果荚有3种类型,即3个小果果荚(3果荚)、4个小果果荚(4果荚)、5个小果果荚(5果荚);随生育进程3种类型果荚的总荚质量、单荚质量、总荚平均长度、单荚长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S6时期(花后60 d);种子的颜色由浅逐渐变深;3种类型果荚的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及种子厚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除4果荚的种子厚度最大值[(7.26±0.81)mm]出现在S7时期(花后70 d)外,其余果荚类型的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及种子厚度最大值均出现在S6时期,分别为(11.51±0.86)mm(3果荚种子长度)、(11.44±0.63)mm(4果荚种子长度)、(11.22±0.86)mm(5果荚种子长度)、(8.53±0.82)mm(3果荚种子宽度)、(8.45±0.69)mm(4果荚种子宽度)、(8.80±1.24)mm(5果荚种子宽度)、(6.94±0.93)mm(3果荚种子厚度)和(7.68±1.08)mm(5果荚种子厚度);3种类型果荚的单粒种子质量、单荚种子质量、总荚种子质量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S7时期;种子数量呈逐渐降低趋势;总荚鲜果出籽率、单荚鲜果出籽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最大值在S9时期(花后90 d);各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果荚生长过程中单荚种子数量、总荚种子数量均与单荚质量、单荚宽度、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单粒种子质量和总荚鲜果出籽率等7个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除单荚种子数量外,总荚种子质量与其他13个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三江地区不同类型稻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地区主要种稻土壤草甸土、草甸黑土、白浆土为调查对象,采集0~40年不同种稻年限的土壤样本,开展不同种稻年限水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的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土壤种稻后,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存在异同;3类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草甸土心土层和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白浆土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随种稻年限延长无变化,心土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下降;草甸黑土心土层和犁底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无增加趋势;草甸土和草甸黑土土壤中还原性物质总量种稻后在各层均增加,随种稻年限增加有上升趋势,白浆土土壤中还原物质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随种稻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草甸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Mn~(2+)含量均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可达到心土层;草甸黑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含量增加,Mn~(2+)仅在耕层有增加趋势;白浆土Fe~(2+)、Mn~(2+)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至犁底层。[结论]3类土壤在种稻过程中已具有向水稻土形成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选择1990~2006的数据为样本区间,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理论基础,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变量对湖北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与湖北农业GDP增长进行初步探讨,粗略估计了湖北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得出湖北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仍有继续扩大的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袋栽金针菇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管理稍有不慎,会出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发生理性病害。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病害发病率极高,危害严重。但此类病害可控可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李彬  姜宇 《森林防火》1998,(1):32-32
浅谈扑救森林火灾中的给养供应伊春市森林防火办公室李彬姜宇董林古人作战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扑救森林火灾如同打仗,无论大火场还是小火场,都有个“粮草”的问题。所以,本文想就扑救森林火灾的给养供应,联系多年的实际,谈点粗浅的想法,以供同行们参考。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