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园艺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分析昆明市官渡区城乡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官渡区城乡水环境园林绿化与生态保护建设的总体思路,并从滨河带状公园绿地、河流防护林、乡镇沟渠绿化、滇池流域园林绿化与生态保护以及水土流失区园林绿化与生态保护建设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2.
为明确威氏绿绒蒿花色变化的机制,本研究以威氏绿绒蒿(Meconopsis wilsonii)为实验对象,选择花蕾期、开裂期及全展期3个阶段的花瓣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各发育期基因差异表达的特点,筛选出与花色变化相关基因。采用荧光定量RT-q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花瓣转录组测序共生成153 596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1 372 bp。通过KEGG、GO数据库的注释,有134条基因注释到与花色相关的合成通路—类黄酮代谢通路中。针对unigene完成相关序列预测工作,产生的CDS总量为80 240个。花蕾期、开裂期及全展期间两两比较显示,开裂期相对于花蕾期有15 064个基因上调,49 153个基因下调、全展期相对花蕾期有19 732个基因上调,42 890个基因下调、全展期相对开裂期有19 215个基因上调,9 510个基因下调。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在威氏绿绒蒿蓝紫色花色形成过程中不存在飞燕草素合成途径。除此之外还筛选了花青苷合成途径中与花色相关的7个基因,经RT-qPCR实验也表明这些基因在整个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与RNA-Seq数据呈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23.
低温胁迫对3种绿绒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3种绿绒蒿生理生化指标对低温的响应规律。【方法】以贝利叶绿绒蒿(Meconopsis baileyi)、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高茎绿绒蒿(Meconopsis superba)的半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人工模拟低温胁迫环境(4℃)对3种幼苗叶片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3种绿绒蒿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通过比较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3种绿绒蒿生理生化指标对低温的响应规律,推断出高茎绿绒蒿较之其它两种绿绒蒿的抗寒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4.
赵琬玥  刘伟  韩杜鹃  区智  屈燕 《种子》2018,(3):23-27
以生长于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长果绿绒蒿(Meconopsis delavayi(Fr.)Fr.ex Prain)种子为材料,对其表型特征进行了测量,同时分别采用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300mg/L)的赤霉素(GA_3)处理种子,在光照恒温恒湿箱内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长果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果绿绒蒿种子的平均长宽比为(3.25±0.08),平均千粒重为(1.33±0.06)g,种子平均含水量为(6.55±0.85)%。200~300mg/L GA_3处理可提高长果绿绒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缩短平均发芽时间,加快种子发芽速度,增强种子的发芽能力,且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一定浓度的GA_3处理对长果绿绒蒿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以威氏绿绒蒿(Meconopsis wilsonii)花蕾期、开裂期、全展期的花瓣为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法对不同时期花瓣中类黄酮含量和金属离子含量进行测定,以期发现类黄酮、金属离子与威氏绿绒蒿花瓣呈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威氏绿绒蒿花瓣类黄酮含量随花瓣发育的总体变化规律为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类黄酮含量在各个时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金属元素含量以K、Ca、Mg居多,Cu元素含量始终维持在最低水平;其中Fe、Ca、K 3种元素与花色显色呈正相关,含量变化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类黄酮含量变化与此3种元素含量变化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在花蕾期白色阶段(B1时期) 3种元素含量较其他时期都高,随类黄酮含量积累至花蕾期粉紫色阶段(B2时期) 3种元素含量减少,推测Fe、Ca、K 3种元素与类黄酮结合形成复合物;Zn元素在各时期变化并不明显,推测Zn元素一定程度上参与花色形成,并不是主要参与者。本研究通过对威氏绿绒蒿不同时期花瓣中类黄酮含量和金属离子含量进行测定,进一步深化对其花色形成的认知,以期为绿绒蒿花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以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的种子、无菌苗的根及生长点为材料,以2,4-D、NAA、6-BA设置不同的激素配比,以建立其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结果显示,用0.1%升汞溶液为消毒剂,5.5 min为最佳的消毒时间,此时的种子发芽率为56.7%;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以种子为外植体诱导愈伤,MS+0.6 mg/L 2,4-D为最佳的培养基。以无菌苗的根为外植体诱导愈伤,进行暗培养,MS+1.0 mg/L 2,4-D+0.2 mg/L 6-BA为最佳的诱导培养基。以无菌苗的生长点为外植体诱导愈伤,并进行光培养,MS+2.0 mg/L NAA+1.0 mg/L 6-BA为最佳的诱导培养基;愈伤增殖培养:由种子诱导愈伤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6 mg/L 2,4-D。MS+1.0 mg/L 2,4-D+0.2 mg/L 6-BA是无菌苗的根诱导愈伤的最佳增殖培养基。MS和MS+2.0 mg/L NAA+1.0 mg/L 6-BA为生长点诱导愈伤的最佳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由种子、生长点诱导并增殖愈伤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本研究为总状绿绒蒿的快速繁殖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基...  相似文献   
27.
为挖掘全缘叶绿绒蒿黄色花形成的关键基因,探讨其花色形成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机制,选取全缘叶绿绒蒿3个花发育时期的花瓣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盛花期花瓣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绝对定量。结果表明:(1)LC-MS/MS共检测到3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以槲皮素及其衍生物为主,其含量超过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的80%;(2)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71 902条单基因,筛选后得到14 906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基因在48条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P<0.05),其中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与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在3个花发育时期都显著富集(P<0.05);(3)同时还发现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在3个花发育时期中差异表达,同一时期MiFLSs(Cluster-28469.86、Cluster-28469.89、Cluster-28469.91)的表达量是MiDFR(Cluster-49617.1)的1.2~4.7倍;与槲皮素衍生物合成相关的MiFG3(Cluster-15071.0)呈现逐渐上调的表达趋势;转录因子MiMYB4表达量也逐渐上升,且与MiMYB38、MiMYB39、MiDFR(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