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8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4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马尾松林冠降雨截留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莲峡河小流域内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样地进行降水截留实测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林内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线性相关;穿透系数与降雨量呈对数相关;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指数相关;截留率与降雨量呈对数相关;而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呈多元线性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穿透系数、树干茎流率和降雨强度而预测林冠截留量模拟模型,实测表明该模型能比较准确地估算马尾松林分的林冠截留量。  相似文献   
72.
杉木不同地理种源种子几种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胚和胚乳物质与能量代谢是种子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对杉木地理种源及杉木种子作了许多研究,但有关杉木地理种源种子胚、胚乳在萌发过程中的同工酶研究尚未见报导。本文试图对杉木不同种源种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α—淀粉酶同工酶进行研究,为杉木种子及种源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3.
以广州流溪河区域水文基础信息资料为基础,基于ArcEngine设计和开发了流溪河区域数字水文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建立数字水文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了水文信息输入输出及数字水文空间数据库管理,基于DEA数字流域特征提取、森林涵养水源模拟及地形的三维可视化模拟与显示。  相似文献   
74.
流溪河小流域针阔混交林林冠降雨截留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流溪河流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样地进行降雨截留实测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林内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线性相关;穿透系数与降雨量呈对数相关;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相关;截留率与降雨量呈对数相关.以降雨强度、穿透系数和树干茎流率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林冠截留量模型模拟,实测表明该模型能较准确地估算针阔混交林分的林冠截留量.  相似文献   
75.
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流溪河流域马尾松林、以针叶树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以阔叶树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演替阶段林下凋落物储量及水文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植被向地带性顶极群落演替,各个不同阶段凋落物总储量越来越大,分解的强度越来越大,且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性能和吸水速率与群落的成熟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6.
巴东县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草和凋落物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巴东县的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草和凋落物的数量和持水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灌草生物量最多的是灌木林,其后依次是马尾松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柏木林;灌草层的持水量与其生物量具有密切关系,生物量多的持水量相应也多。林下凋落物层存储量最多的是柏木林,其后依次是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和马尾松林;凋落物持水量最多的是阔叶林,其后依次是柏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和马尾松林,主要原因是除了受凋落物数量的影响外,还受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马尾松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4年,在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马尾松林地进行了大气障水、林内透雨、树干茎漉的测定,进行了林下枯落物和土壤对降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马尾松林内透雨占大气障水总量的76.70%,林冠层截留量占降雨总量的23.03%,树干茎漉占降雨总量的0.27%l林下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3.40mm,林地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为183.60mm;林内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流与大气障水量以及降雨强度具有显的二元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树种凋落物组合添加对各龄级杉木林土壤养分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为南方杉木纯林营造混交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分宜不同龄级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树种凋落物组合添加处理,研究其在杉木不同发育阶段对土壤有机碳(SOC)、氮(N)、磷(P)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相似文献   
79.
为解决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下降、地力衰退问题,以赣中南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设置不同施肥处理与树种凋落物组合添加处理,研究其对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比,施用氮磷混合肥后杉木林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0.7%和36.7%,且显著高于施加单一肥料处理。与不添加凋落物对照处理相比,添加杉木+闽楠混合凋落物和单独添加闽楠凋落物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在杉木林生产中,提倡营造杉×阔混交林以及对现有杉木中幼龄纯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以改变其凋落物的组成、质量和数量,能充分利用多树种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加合效应,并配合施用氮磷复合肥料来改善杉木林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80.
<正>自1817年Pelletier和Caventou命名叶绿素以来,人们对叶绿体的结构及其光合作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865年Sachs报告了叶绿素乃是定位在特殊的小体中,叶绿素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阳光决定了该特殊小体在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活性。1883年Schimper证实Sachs的特殊小体,并命名为叶绿体。1915年R.M.Willstatter对叶绿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61年M.Caivin对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揭示了C还原的生化途径,即C_3途径。Miihlethaler和Freg—Wyssling于1959年利用黄化苗进行了叶绿体光合膜形态建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