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1 毫秒
21.
作为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化肥在影响农业产量的诸多因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即便如此,化肥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减少化肥施加量的基础上实现水稻产量的提升,是现阶段有关人员重点研究的问题。文章以水稻作为主要研究作物,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着化肥减量与增效技术的施用展开了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3方面,希望能够在某些方面为从事水稻种植工作的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2.
23.
为研究油松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探讨油松幼苗的抗旱耐病机制,以3年生油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设置T_1(土壤含水量20%以上)、T_2(土壤含水量10.1%~20%)、T_3(土壤含水量5.1%~10%)和T_4(土壤含水量5%以下)4个水分梯度,测定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SOD和PPO的含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油松针叶SOD活性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水分胁迫6天后,其SOD活性显著下降。相同时间下,T_1和T_2的SOD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_3和T_4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各处理油松针叶PPO活性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_1的PPO活性在9天后下降,T_2、T_3和T_4均在12天后下降,说明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上时,油松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所需修复时间较短。相同胁迫时间下,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上时,PPO活性随水分胁迫的加剧而升高,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PPO活性降低,说明过度胁迫时,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24.
LsICE1基因是从生菜中分离的一个低温胁迫转录因子,过表达LsICE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提高了抗寒能力。LsICE1基因在生菜的根、茎、叶中为组成型表达,其中叶的表达量较强。LsICE1基因的表达水平能被冷、ABA和NaCl处理所上调,但不被脱水处理上调。卡方测验表明,转基因T1水稻潮霉素抗性发生了3∶1抗性分离模式,大多数转基因植株中LsICE1基因是以单拷贝、单位点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3个抗冷的转基因株系中LsICE1基因均是以单拷贝、单位点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正常表达。冷胁迫下,LsICE1基因的超表达对水稻的OsDREB1A基因影响较大,表明LsICE1基因对转基因水稻抗寒性影响依赖OsDREB1冷反应通路。  相似文献   
25.
为了解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寄主发病症状及对该病的防控措施等。截止目前,松枯梢病的病原菌拉丁名尚未统一,分歧主要为S.sapinea(Fr.:Fr.)Dyko&Sutton和D. pinea,前者认可度更高。该病菌主要引起松属植物新梢、顶芽、松针枯死,枝干溃疡、干枯以及根腐等症状。室内菌丝最适在PDA培养基,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生长;光照条件可诱导其产孢;孢子最适在温度25~30℃,pH值6~7左右,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条件下萌发。目前对松枯梢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营林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但该病分布广泛,不同寄主、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及病原菌自身情况等的不确定因素,致使松枯梢病的病原菌存在不同小种问题,因此松树枯梢病菌的群体分化和变异情况、流行规律、致病机理、作用方式及影响因素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有效的控制松枯梢病的发生和流行。针对该病的防控,在生物菌剂的开发、菌肥及保水剂的研制、渗透剂的使用、抗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该产品最大特点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是预防和抵御多种疾病的有效途径.该技术解决了灵芝孢子深加工技术四大难题.  相似文献   
27.
为了研究海兰褐蛋鸡的先天性免疫机制,根据已报道的鸡的9种Toll样受体(TLR)和其他动物(人、小鼠和猪) TLR9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海兰褐蛋鸡体内扩增出11个鸡Toll样受体部分基因片段,与GenBank登录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同源率达99%以上。同时也证实鸡体内不存在TLR9,但是存在TLR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