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6篇
  3篇
综合类   2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采后外源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黑斑病的控制效果、诱导抗病机制及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早酥梨’为材料,研究外源亚精胺浸泡处理对常温贮藏条件下梨果黑斑病的控制效果;分析测定外源亚精胺处理后果实组织活性氧及其产生或清除相关酶活性和贮藏期间生理和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亚精胺能有效地抑制‘早酥梨’黑斑病的扩展,其控制效果存在浓度依赖性,其中1 mmol·L-1亚精胺在5 d时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55.1%。进一步研究表明,亚精胺处理促进贮藏后期果实组织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及NADPH氧化酶(NOX)活性的下降,同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此外,亚精胺处理明显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的释放量,并延迟呼吸和乙烯高峰,可有效保持果实的硬度。【结论】适宜浓度的外源亚精胺采后处理可通过调节‘早酥梨’果实活性氧代谢来增强果实的抗病性,进而有效保持梨果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2.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的枯叶分解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29年生的水曲柳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中,用网袋法研究了枯叶的分解动态。通过1a的分解。水曲柳纯林枯叶质量损失率为66.0%;混交林为41.5%;落叶松纯林为25.7%。阶段质量损失率三种林分均是5月5月-7月5日最大。7月6日-9月5日次之。11月6日-第2年5月8日最低。经模拟研究表明,水曲柳纯林枯叶95%分解需2.8a;混交林需5.3a;落叶松纯林需10.0a。通过对枯叶养分含量的测定表明;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试验地不同林分土壤性质及营养元素的测定,发现水曲柳叶松混交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与水曲柳纯林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效性Ca,Mg,Zn,Fe均高于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临界值,不会对树木生产产生限制作用,而土壤有效Mn含量较低,在不曲柳纯林林地尤为不足,在水朵柳落叶松混交林中这种状况有较大改善,表现出与林木生长相一致的规律,说明土壤有效Mn的改善是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较水曲柳纯林生产力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中温带的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采集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表层(0-10cm)土壤,进行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先在不同温度(5,15,25,35℃)下干土培养3d,然后进行不同水平的增湿处理(土壤含水率为25%,50%,75%,100%)继续培养11d。结果表明:加水增湿后两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被激发并在短时间(1~4d)内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值变化范围为15.94~212.65μg CO2-C/(g.d),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16.75~110.85μg CO2-C/(g.d)。两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量随处理湿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落叶松人工林100%湿度处理在培养温度超过5℃时,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量却低于75%湿度处理。高温(≥25℃)和高湿(50%~100%)条件下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明显大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而且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湿度敏感性系数(k)和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均大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这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干湿交替可导致次生林土壤较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损失更多的碳。  相似文献   
15.
在黑龙江东部的张广才岭选择典型次生杂木林进行不同采伐处理,一个生长季后测定了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在28℃条件下经过90d的培养,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和碳矿化总量在所测定的土层中(0-10 cm,10-20 cm,20-30 cm)均表现为:50%强度采伐>皆伐后农作>25%强度采伐≌对照>皆伐后造林的变化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在3个土层50%强度采伐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50%强度采伐显著高于对照.在0-10 cm土层,皆伐后造林显著低于对照.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50%强度采伐显著高于对照,在20-30cm土层,皆伐后造林显著低于对照,这说明在东北温带次生林中,较大强度的择伐短期内可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而皆伐后造林可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帽儿山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相邻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CH4和N2O通量,结果表明:次生林转变为落叶松人工林后土壤年CH4吸收和年N2O排放通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次生林的1.2倍和3.6倍。两林分CH4和N2O通量表现相似的季节动态,生长季土壤CH4吸收通量和N2O排放通量均高于非生长季。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CH4吸收通量与土壤温度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相关性。次生林转变为落叶松人工林后,落叶松林地较厚的凋落物层改变了林地土壤水分的格局,影响了土壤的CH4和N2O通量。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根际pH值与供磷水平及土壤磷有效性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根分泌物的作用 ,根际pH值将发生不同于土体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植物利用难溶性营养元素 (如磷素 )上是极其重要的。迄今为止关于草本植物和作物根际pH值变化与土壤中难溶性磷利用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Grinsted和Hedley( 1 986)研究发现生长 35天的油菜幼苗根际pH值可降低 2 4个单位 (由 6 5到 4 1 ) ,相应其根际有效磷的浓度增加 1 0倍 (王庆仁等 ,1 998)。Marchner( 1 986)发现白羽扇豆在缺磷土壤中形成排根 ,排根分泌的有机酸能降低根际土壤的pH值以促进其对磷的吸收。目前人们普遍认…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烤烟调茬困难的现状,烟薯间作已发展成为临沂烟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套种模式。烟薯不同间作类型对烤烟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种烟薯间作模式大田生育期比烤烟单作缩短7 d左右;烟株株高、茎粗、有效叶数有优于烤烟单作的趋势;烟株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烤烟单作明显降低;单位面积总收入比烤烟单作增加,体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临沂烟区烟薯间作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长白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了估计出其林下凋落物的现存量,该文采用地统计学的变异函数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18~40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的克里格内插法结合定积分,对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的现存量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①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层质量的变异函数模型均为球状模型,且随着凋落物分解程度的加深,其水平方向上的异质性程度呈增强趋势。②非参数统计的成对样本符号检验结果表明,变异函数分析结果基础上的克里格内插法适用于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层质量估计。利用此估计值,拟合其与位置坐标值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式均为二元十次余弦级数多项式。在此多项式的基础上,通过定积分的方法(积分区间为整块样地的大小),估计出18~4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的未分解层、轻度分解层、中度分解层和重度分解层的质量分别为5.35~8.46、5.60~10.62、0.60~7.99、3.41~17.76 t/hm2。③采用地统计学的克里格空间插值,结合多元回归和定积分的方法,可以实现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20.
红松人工林能量环境与光能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28年生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到达林冠作用层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以及林分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红松人工林的能量环境特点。在一个生长季内到达红松人工林林冠上层的太阳总辐射为2580.64MJ/m~2,其中直接辐射为1508.52MJ/m~2,散射辐射为1072.12MJ/m~2;透过林冠到达林地的太阳辐射为277.25MJ/m~2,透射率为10.74%。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有机物以生物能量表示的年净生产量为16.89MJ/m~2,生长季内系统接受的太阳净辐射为1091.88MJ/m~2,从而推算出以生长季内太阳净辐射为基础的红松人工林的光能利用率为1.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