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18篇
综合类   38篇
园艺   6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冻害低温下越冬甘蓝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和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自然降温过程中,3个甘蓝品种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随温度下降,可溶性糖含量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随温度下降而上升。田间自然鉴定冬冠1号冻害指数最低,抗冻性最强;冻害低温下,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2.
水氮耦合对日光温室黄瓜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揭示不同水氮耦合的促根机理,该文以日光温室冬春茬和秋冬茬黄瓜根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根系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探索有效根直径范围内根系根长密度在土壤中的分布与不同土层间NO3--N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文得到的综合主成分可以代表97.27%的根系信息,综合评价最高的处理为优化灌溉定额为300 m3/hm2时,冬春茬共灌溉8次,优化施氮量240 kg/hm2、秋冬茬共灌溉5次,施氮量50 kg/hm2,该水肥管理条件能够更好地促进黄瓜根系的生长,提高了日光温室黄瓜的产量,降低了氮肥及水资源的浪费,是日光温室黄瓜的优质高效施肥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43.
在天津武清区以田间小区试验进行了设施蔬菜土壤耗水时空特征和水分亏缺敏感性研究。分别在黄瓜苗期(定植后缓苗期)、初花期、初瓜期、盛瓜期等生育期的其中一个生育期灌溉常规水量的50%、75%,其余生育期恢复到常规灌水量,分层监测土壤含水量和黄瓜产量。结果表明,在土壤质地黏重的滨海地区设施条件下,不论是灌溉常规水量50%的处理,还是灌溉常规水量75%的处理,其田间耗水量均以黄瓜盛瓜期较大,而且以苗期减少灌水处理的田间耗水量最高;田间耗水强度以盛瓜期较高,黄瓜苗期、初花期缺水会增加盛瓜期的耗水强度;黄瓜定植后的苗期水分亏缺敏感指数最大,其次是初花期,而初瓜和盛瓜期为负值。苗期和初花期缺水对黄瓜产量影响较大,初瓜期、盛瓜期适当减少灌水定额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4.
 为探求黄瓜适宜的节水灌溉方式,以温室栽培的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为试验材料,设定每次灌水150、300和450 m3 · hm-2的不同灌水量,研究灌水量对黄瓜根系分布、商品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水量对照(每次450 m3 · hm-2)相比,适度减少灌水量,在多数情况下不会显著影响黄瓜根系生长、垂直分布与水分利用,每次150 m3· hm-2的灌水量对自根与嫁接黄瓜的产量无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每次150 m3 · hm-2灌水量下,嫁接黄瓜的根系旺盛且粗壮,同时诱发了大量毛细根向土壤深层分布,使其产量显著高于自根黄瓜,因此在减量灌溉条件下,嫁接具有良好的促根节水丰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45.
不同水氮组合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取在水分优化管理条件下合理的氮肥施用量,研究了冬、春茬和秋、冬茬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不同施氮量对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农民经验水氮管理为对照,冬、春茬为N 840 kg/hm2+水450m3/(hm2.次),秋、冬茬为N 465 kg/hm2+水450 m3/(hm2.次)(I1N1);在优化水分管理条件下300 m3/(hm2.次),设计了3个施氮水平,冬、春茬分别为N 840 kg/hm2(I2N1)、N 240 kg/hm2(I2N2)和N0(I2N3);秋、冬茬分别为N 465 kg/hm2(I2N1)、N 50 kg/hm2(I2N2)和N0(I2N3)。结果表明:冬、春茬的I2N2组合的产量比I2N1I、2N3的产量分别高12.9%、41.0%,与I1N1相比差异不显著;秋、冬茬I2N2组合的产量比I2N1高8.2%,与I1N1及I2N3处理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同时,I2N2组合提高了果实中VC及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果实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单宁含量。综合冬、春茬和秋、冬茬试验中产量及品质2个因素,当灌水量为300 m3/(hm2.次)时,冬、春茬施氮量N 240 kg/hm2、秋、冬茬施氮量N 50 kg/hm2的I2N2能够获得最好栽培效果,水氮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6.
两个黄瓜(Cucumis sativus L.)叶色突变体的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黄瓜黄绿叶突变体9110Gt和NCG-042植株表型观测、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验证,证明9110Gt是区别于NCG-042的新叶色突变体。这两个黄绿叶突变体在表型上存在一定的区别:9110Gt在苗期表现叶色黄化,而NCG-042的心叶在整个生育期都表现黄化。遗传分析证明,两个突变体的叶色突变性状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分子标记的检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7.
以田间生长的鲁白8号大白菜为试材,研究了光下酶及叶绿素荧光对其叶片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MDA含量一日间随PFD的增加而增加,同时SOD、CAT与POD的活性也随PFD的增加而增强,Fv与Fv/Fm却随PFD的增加呈明显的低谷曲线,表明光下大白菜叶片发生膜脂过氧化。但SOD、CAT与POD可积极作用,清除有毒物质MDA,同时叶绿素荧光可能耗散部分光能,减轻过强光对膜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48.
辣椒幼苗叶片解剖特征及光合特性对弱光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弱光适应性不同的4个辣椒(Capsicum annuum L. )基因型(甜味型和辣味型)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了弱光(75~100 μmol·m-2·s-1)条件下辣椒幼苗叶片显微结构、叶绿体超微结构、气孔特征特性,以及光合特性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弱光下辣椒幼苗叶片变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值增加,'伏地尖'(辣味型)和'上海园椒'(甜味型)具有较高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值;叶绿体数目减少,但叶绿体变大,基粒数、基粒厚度和基粒片层增加,淀粉粒增大、增多,2个辣味型材料比2个甜味型材料具有较高的叶绿体数和基粒数。辣椒(甜味型)展叶过程中下表皮气孔密度下降,而展叶14 d以后的气孔指数和单片叶气孔数变化不大。弱光下叶片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单片叶气孔数减小,但气孔变大,其中'上海园椒'气孔纵轴、横轴较正常光照下增加,'20078'则横轴显著增加;弱光环境中叶片表皮细胞变大并发生扭曲皱褶,气孔与表皮平齐或略显外突,保卫细胞角质层上可观察到明显的环状褶皱。弱光下辣椒幼苗的光饱和CO2同化速率(Asat)、暗呼吸速率(Rd)、夜间呼吸速率(Rn)、光呼吸速率(Rp)、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CO2补偿点(Г)、CO2饱和点(CSP)、羧化效率(CE)以及RuBP最大再生速率下降,表观量子效率(Фi)上升;辣味型较甜味型材料Asat下降幅度较小,并且具有较低的LCP 、LSP 及其Rd 、Rn和Rp。弱光下各基因型辣椒的光合启动时间均有所延长,弱光敏感性材料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9.
遮荫对生姜叶片显微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张振贤  郭延奎  邹琦 《园艺学报》1999,26(2):96-100
生姜叶片的比叶重,厚度,细胞和叶绿体大小及其数据随生育期的进展有变小或减少的趋势,但叶绿体的比基粒片层数,淀粉粒数则呈增加趋势。遮荫可使生姜叶片的SLW,厚度,细胞和叶绿大小及其数量呈变小或减少的趋势,而遮荫后叶绿体的基粒生层,比基粒片层,淀粉粒则呈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些变化可能是生姜对光强度变化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日光温室辣椒不同层次叶片光合速率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去叶情况下,日光温室辣椒开花结果期叶片的光合速率以第三侧枝最高,其次是第二、四侧枝叶片,主枝叶片最低。但去主枝叶片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侧枝叶片。主枝叶片对辣椒前期产量的贡献最大。去叶后,剩余叶片光合作用加强,即有一定的光合补偿作用,但不能完全补偿去叶后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