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51篇
  183篇
综合类   215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氮肥对无芒雀麦生理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3年龄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草地施氮量对其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氮肥影响无芒雀麦叶片的有关生理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持续增加;各施肥处理的游离氨基酸极显著地高于对照(P<0.01),可溶性糖则显著地低于对照(P<0.05);在中肥和高肥处理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而硝态氮含量则只有在高肥处理中极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82.
要想养兔成功,必须搞好兔病的防治.现介绍6种肉兔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一)兔瘟 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劣性传染病.来势猛、传播快,常在2-3天内波及全群.50日龄以下的仔、幼兔一般不发病,但50日龄以上的青壮年兔发病死亡率均可达70%~100%.  相似文献   
83.
[目的]采用简单的合成方法来合成酰胺。[方法]以L-蛋氨酸和二胺(乙二胺,1,6-己二胺,六水哌嗪)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经过成盐反应,热处理脱水生成成酰胺。[结果]通过^13 C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证明产品中存在酰胺键。[结果]蛋氨酸与二胺的摩尔量比为4:1,热处理温度为130℃,热处理时间为6h是最佳的反应条件,产物的收率分别可达到96.0%、92.0%、90.6%。  相似文献   
84.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地玉米对天然降水利用率,特别是提高5—10mm微小降雨的利用率,使其就地入渗,改善农田土壤水分供给状况,提高作物生长的水分满足率,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对旱地玉米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栽培模式,通过对玉米整个生育期土壤水分监测、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证明,旱地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可充分接纳和利用天然降水,增产效果明显,较对照增产39.76%。  相似文献   
85.
为加快粳稻杂交育种的进程,为粳稻杂交育种提供强优势的亲本,对5个新粳型不育系和5个新粳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万式配组F1对F1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配合力分析.结合表明:各亲本一般配合力因性状而异,不育系中以A5(BJ-5A)为最理想亲本,其一般配合力均为正效应,单株谷重与结实率两性状的一般配合务表现均优于其他4个不不育...  相似文献   
86.
盘锦双台河口湿地功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盘锦双台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近年来该湿地开始出现退化现象,为了挽救湿地生命,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从湿地存在与形成、发育及演化等方面分析,在充分吸收以往盘锦双台河口湿地的研究成果、总结各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功能评价体系,制定了湿地功能等级划分标准,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湿地各项功能进行评分,计算湿地综合评价指数,由此评价湿地功能的优劣。结果表明:盘锦双台河口湿地功能等级属于一般一类,在各项功能中,湿地的环境功能最为重要。湿地对于生物栖息、污染净化、物质产生以及调节洪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供水、调节气候、科研教育、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养殖功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美学价值和娱乐功能的作用就显得不是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87.
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扶垄犁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北方旱作地区春玉米播种时墒情不够、肥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秋季收获后进行深开沟、沟内铺放秸秆、覆土起垄整垄、垄上覆膜的秸秆深埋,蓄积秋冬降水的土肥水跨季节联合调控技术。研制了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扶垄犁。采用对称式可翻转犁架,实现开沟、覆土、起垄、整垄联合作业。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开沟深度可以达到40cm,沟形规整,覆土效果较好,整垄效率高,垄形符合农艺要求。采用该机进行秋季秸秆深埋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8.
研究土壤水分对自行研制的包膜尿素(BG、BF)氮素溶出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恒温土壤培养方式,探讨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10%、40%、80%和100%条件下包膜尿素氮素溶出特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40%以下时,BG和BF在各培养时期内的氮素溶出率都比较低,在培养第42天氮素溶出率仅为66.3%和68.4%,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时,溶出率均达到了80%以上;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40%、80%和100%条件下,氮素溶出50%所需要的天数,BG型包膜尿素比BF型延长了4.6d 、0.2d和0.9d;氮素溶出特性可以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N1=N0[1-exp(-kt)]描述,k为氮素溶出速率常数,包膜尿素BG的k值小于BF.土壤水分对包膜尿素氮素溶出率影响较大,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氮素溶出率增大;硅藻土作为包膜材料对养分的缓释效果要好于沸石粉.  相似文献   
89.
不同材料包膜氮肥氮素挥发特征及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施用包膜缓/控释肥料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包膜氮肥具有缓释性能好、环境友好等优点。研究不同有机-无机复合包膜氮肥的气态氮损失特征,可为新型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改性聚乙烯醇分别与无机材料硅藻土、沸石粉、生物质炭、磷矿粉、硫磺进行混合作为包膜材料制备包膜尿素(分别记作Ag、Af、Ac、Ap、As肥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以普通尿素为对照(CK),通过测定60 d内土壤的氨挥发速率和氮氧化物排放速率,揭示不同膜材料包膜氮肥施入土壤后的氨挥发和氮氧化物排放特征。并设计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包膜氮肥对油菜生长和产量影响。【结果】施肥后土壤氨挥发从培养的第1天开始出现,且不同包膜氮肥的氨挥发速率均在培养的第3-10天达到最大值,CK、Ag、Af、Ac、Ap和As肥料的最大氨挥发速率分别为1.132、0.373、0.508、0.696、0.347和 0.304 mg·L-1·d-1,各包膜肥料氨挥发峰值的出现时间迟于普通尿素,说明包膜肥料的包裹层可以有效地阻碍外界水分同其内部的尿素核心相接触,使尿素溶解时间延长,减缓尿素溶出速率。氨挥发速率呈现先快后趋于平稳的趋势。CK、Ag、Af、Ac、Ap和As肥料的氨挥发总量分别为104.0、88.2、93.4、95.6、81.9和79.4 mg,Ag、Af、Ac、Ap和As肥料氨挥发总量较普通尿素CK分别降低了15%、10%、8%、21%和23%。包膜肥料的氮氧化物排放特征与氨挥发相似,氮氧化物排放速率峰值与氨挥发相比明显后移。排放高峰期出现在第6-23天,CK、Ag、Af、Ac、Ap和As肥料的氮氧化物排放速率峰值分别为 0.092、0.033、0.039、0.051、0.027和0.022 mg·L-1·d-1,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15.8、11.1、12.4、13.2、10.3和8.5 mg,包膜肥处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低于普通尿素处理。各处理氨挥发占氮素气态损失总量的80%-90%。施用包膜肥料的油菜产量与普通尿素(CK)相比均有提高,提高量分别为 47%(Ag)、37%(Af)、31%(Ac)、52 %(Ap)、63%(As)。【结论】氨挥发是肥料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形式,发生在施肥后的前两周。硅藻土、沸石粉、生物质炭、磷矿粉和硫磺与改性聚乙烯醇制备的包膜肥料对氨气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90.
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和~(13)C、~(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定能力及其稳定性,揭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规律,为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选择典型黑土区旱田土壤(种植大豆年限大于60年)和改种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3、5、10、17、20和25年,旱田改稻田前种植历史基本相同,均为大豆),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旱田改稻田25年间,在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在改种的前3年迅速下降,降幅分别为13.60%—43.27%和10.40%—40.60%,在3—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在20—60 cm土层出现累积,但在3—5年期间增加幅度较大,在5—25年期间增加较为缓慢,在改种17—25年期间,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旱田土壤;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的变化趋势与其含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改种的3年间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降低了26.53%和21.89%,在改种5—25年间0—60 cm土层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均大于旱田土壤,增幅分别为9.87%—21.48%和10.2%—19.3%;旱田改稻田后,土壤全氮与有机碳的变化密切相关,土壤全氮与有机碳的含量、密度之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在0—60 cm土层,土壤δ~(13)C值在改种的3年间明显上升,在3—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大于5年的稻田土壤δ~(13)C值均低于旱田土壤,而土壤δ~(15)N值在改种的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限稻田土壤δ~(15)N值均低于旱田土壤,相同年限土壤的δ~(13)C值和δ~(15)N值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大;0—40 cm土层土壤δ~(13)C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但各土层土壤δ~(15)N值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大于5年后,稻田土壤具有明显的固碳(氮)能力,稳定性碳(氮)在20—60 cm土层累积;改种稻田年限小于5年,应注重有机碳(氮)的补充,以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