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9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2篇
  15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明确食荚菜豆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并对其进行营养评价,阐明氨基酸组成对营养及风味品质的影响,筛选优质食荚菜豆品种。【方法】以9个食荚菜豆品种为试材,对商品成熟期果荚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各品种的营养品质及风味品质。【结果】食荚菜豆含有全部种类的氨基酸,总量为5.90~20.99mg/g,其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15.12%~19.95%和13.52%~17.20%,为食荚菜豆的主要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7.76%~42.26%;异亮氨酸的氨基酸比值系数(RC)为0.43~0.53,甲硫氨酸与半胱氨酸的RC为0.42~0.85,是食荚菜豆的限制性氨基酸,其余必需氨基酸的RC均为1左右;天冬氨酸、谷氨酸的含量阈值比(RCT)较高,分别为29.98~135.08和17.77~67.72,半胱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及丙氨酸的RCT也均大于1。氨基酸含量存在品种间差异,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及半胱氨酸对食荚菜豆风味品质形成具有一定贡献,扁条及宽刀型品种江东宽、九月青、口挤豆、白云峰的氨基酸总量及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而圆棍型品种供给者、泰国架豆的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结论】食荚菜豆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合理,接近WHO/FAO推荐模式。  相似文献   
8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者从科研院所自身角度分析了该院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现状,探讨了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推进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究干燥温度对土壤水分的蒸发速率及其崩壁土壤干缩裂隙的发育过程的影响,为准确认识崩壁土壤裂隙的形态及其对揭示崩岗的发展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研究选取典型崩岗区崩壁的红土层土壤,模拟干缩裂隙发育过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分析裂隙表面参数,探讨温度对崩壁红土层土壤裂隙发育的影响。  结果  温度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速率下降,裂隙面积和裂隙总长度增大,裂隙率提高,同时块区面积降低,块区个数以及裂隙条数、节点数显著增加,整个土体呈现出越发破碎的状态。由于裂隙条数的显著增加,低温状态下(40 ℃)裂隙的平均长度小于高温条件(80 ℃)的试样,即低温条件较高温条件土壤裂隙发育数量更多,平均长度更小;土壤裂隙的平均宽度随温度升高呈现增大的趋势;分形维数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增大的趋势。黏粒含量显著影响土壤干缩裂隙发育的温度效应。  结论  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崩壁红土层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时间长,裂隙发育过程更缓慢,但发育程度高,裂隙结构更复杂。  相似文献   
84.
外源性氮和磷添加对藜蒴林土壤养分及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前全球性的氮沉降和施磷肥不断增加对森林土壤产生重要影响。藜蒴(Castanopsis fiss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藜蒴林土壤养分和生化特性的影响,可以为藜蒴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指导。针对广东省云勇林场一片立地条件相似的14年生黎蒴人工林进行为期2年的模拟氮和磷沉降,设置不施肥(对照)、施N肥、施P肥、施N+P肥4种处理,对应的氮和磷施用量分别为0,200 kg N,80 kg P and200 kg N+80 kg P(hm-2·a-1),每种处理有8个重复。结果表明,加N减少了土壤全P、全K和速效K含量,增加了土壤碱解N含量;加P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减少了土壤全K含量;加N+P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N、全P、碱解N和速效P含量,减少了土壤全K含量。加N、加P和加N+P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及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加P处理还增加了土壤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加N+P处理也提高了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85.
为探究南方红壤区经长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的水沙特征,该研究收集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2017—2020年降雨及洪水水沙数据,通过冗余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含沙量-流量滞回曲线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流域年洪水径流深和泥沙量分别为282.30~892.50 mm和35.80~179.50 t/km2,洪水事件的产沙模数集中在0~20.0 t/km2,但总泥沙量由大于5.0 t/km2的少数事件决定;(2)降雨量、30 mim的最大雨强和降雨侵蚀力是影响洪水径流泥沙的主要降雨特征,对径流、泥沙变化的解释度分别为68.99%和49.28%,通过主要径流特征估算泥沙量、平均含沙量和最大含沙量,拟合优度达0.624~0.870;(3)洪水事件共出现6种含沙量-流量滞回关系,其中线型出现频率(55%)最高,该类事件中含沙量随流量的变化具有分阶段特征,临界含沙量约为0.1 g/L。经过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红壤区小流域的洪水泥沙量普遍较低,且主要受径流量影响,洪水事件的滞回关系表明流域的泥沙供应通常处于持续少量的状态,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红壤区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6.
为探究红壤区裸露坡地在不同类型次降雨下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收集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红壤裸露坡地径流小区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388场降雨—径流—土壤侵蚀观测资料,采用K-means将降雨划分为4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主要降雨类型有A(短历时、大雨强、小雨量、低频次)、B(长历时、小雨强、大雨量、中频次)、C(中等历时、小雨强、小雨量、高频次)3类,B、C为研究区主要产流产沙来源,贡献85%以上的径流和土壤侵蚀量。(2)次降雨径流深及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P)、最大30 min雨强(I30)和降雨动能(E)呈线性正相关,与降雨侵蚀力(EI30)呈幂函数关系。但降雨特征对产流产沙的总解释度小于65%,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减小。(3)降雨特征与产流产沙存在3种约束关系,其约束线表明降雨特征对次降雨潜在最大产流产沙的影响。其中,潜在最大径流深主要由PE决定,潜在最大土壤侵蚀量的上限为800~900 t/hm2。从降雨特征单因子影响、综合影响和约束效应3个方面分析了红壤裸露坡地的产流产沙特征,为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87.
介绍了渐开线斜齿轮的精确建模方法,并通过APDL语言建立了齿轮副模型,对齿轮啮合进行了应力分析,对应力分布有了直观的认识,对工况使用及齿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89.
芦苇和碱茅耐盐生理特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芦苇和碱茅作为试验材料,利用沙培的办法培养幼苗,分析测定了盐胁迫下,芦苇和碱茅的质膜相对透性、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和根部Na+、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两种植物的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均增加,但碱茅的质膜相对透性高于芦苇,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Na+、K+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两者具有不同的耐盐机理,芦苇是拒盐植物,碱茅是泌盐植物。  相似文献   
90.
作物,它具有早熟、丰产、栽培季节性要求不强、可广泛种植的特点。在轮作中既是禾谷类作物的良好前作,又可作为优良的间套作物。特别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提早上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了不断提高我场农民种植业收入,结合我场前种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场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