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室内测定发芽率、盆钵旱育秧对秧苗生长的影响以及秧田期防治稻蓟马的效果。结果表明,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淮稻5号、扬籼优22和大华香糯3个水稻品种种子进行浸种催芽后包衣,100 kg种子有效用量70~560 g,药后4 d和5 d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钵栽水稻秧苗的出苗率没有明显影响,药后15 d秧苗的株高和鲜质量与空白对照没有明显差异。当100 kg种子有效用量提高至840 g时,药后4 d 3个水稻品种种子的发芽率分别比空白对照处理的发芽率降低了6.21%、4.32%和2.46%,出苗率分别降低了5.30%、5.92%和5.29%。100 kg种子有效用量为70~560 g时,秧田期对稻蓟马的控制效果在91.20%~99.33%之间,保苗效果在95%以上,持效期20 d以上。  相似文献   
32.
不同啶虫脒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农药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分别以甘蓝和黄瓜叶片作为生物测定载体,比较了啶虫脒乳油(EC)、微乳剂(ME)、可溶性液剂(SL)、可溶性粉剂(SP)及可湿性粉剂(WP)等5种剂型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对植物叶片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药液表面张力、动态接触角及叶片持液量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啶虫脒剂型间毒力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以甘蓝叶片为生物测定载体,不同啶虫脒剂型间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明显;以黄瓜叶片为生物测定载体,不同剂型间毒力差异不明显。啶虫脒SL、SP、WP在两种生物测定载体间的毒力差异大于EC和ME。甘蓝和黄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值分别为30.73 mN.m 1和57.91~63.30 mN.m 1。啶虫脒有效成分浓度大于7.81 mg.L 1时,啶虫脒EC和ME溶液表面张力即小于甘蓝和黄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有效成分浓度大于500 mg.L 1时,啶虫脒SL、SP、WP溶液的表面张力才小于甘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ME溶液液滴接触两种植物叶片的瞬间(0 s),液滴与叶片间的接触角就明显小于90°。甘蓝叶片对低浓度的啶虫脒ME和EC溶液的持液量高于其他3种剂型,黄瓜叶片对啶虫脒各剂型溶液的持液量无明显差异。植物叶片表面性质和不同剂型溶液表面张力的差异是导致剂型间产生毒力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从专利技术角度分析国内外有关农药雾滴行为调控的研究现状,明确农药雾滴行为调控研究领域热点及发展趋势.利用IncoPat专利数据检索平台工具,从申请地域、申请人、专利类型及法律状态、申请年度、专利技术构成等多个层面对农药雾滴行为调控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美国、日本以及我国是申请量排名前3的国家,其中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占有绝对优势,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43%.专利申请量排名前5的申请人分别为江苏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药雾滴行为调控技术相关专利主要集中在A01M7、A01N25、B05B1等技术类型,分别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33.62%、24.57%、11.88%.雾滴沉积测量技术、基于图像和可视化分析的雾滴扩散分布测量装置和方法、农药喷雾雾滴性能检测方法、雾滴碰撞试验装置和方法类专利年申请量呈现连续的增加趋势,正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新兴热点.农药雾滴行为调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和我国国内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偏向于理论方法研究,在产品创制及应用等方面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34.
蜗牛是蔬菜田常见有害生物,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气候因子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蔬菜田蜗牛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给菜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综述蔬菜田中常见的蜗牛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危害特点,归纳总结目前防治蜗牛的主要技术及农药登记情况,并展望未来蜗牛防控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蔬菜田蜗牛的科学防治及应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相邻温带等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世界各地之间贸易交流的频繁,烟粉虱大范围扩散蔓延,目前已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灾害性害虫。烟粉虱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危害方式也呈现多样化,既可以吸取植物汁液直接造成危害,又可以分泌蜜露等导致煤污病,更为严重的是它可以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导致  相似文献   
36.
雾滴密度及大小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条件下,雾滴密度和雾滴大小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的影响,为稻田农药的高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动行走式喷雾塔模拟田间喷液量,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使不同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药液在水稻叶面上有同等润湿展布能力,利用图像处理方法计算水敏纸上收集到的雾滴密度。【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剂量为2.00 mg•m-2,增加雾滴密度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剂量增加到4.00 mg•m-2,雾滴体积中径VMD 200 μm和VMD 75 μm的雾滴密度在分别达到26.06和66.96 个/cm2后,防治效果即可与高密度处理效果相当。VMD 200 μm的雾滴密度为82.09 个/cm2时,剂量从4.00 mg•m-2减少至2.00 mg•m-2,防治效果没有显著降低。VMD 75 μm的雾滴密度为140.06 个/cm2,剂量从4.00 mg•m-2减少至2.50 mg•m-2,防治效果同样没有显著降低。相同喷液量条件下喷施相同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药液,VMD 75 μm的喷头增加了雾滴密度,提高了防治效果。【结论】氯虫苯甲酰胺低用量时,雾滴密度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密切相关。雾滴密度超过一定数量,减少氯虫苯甲酰胺剂量仍可保证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低容量喷雾时,可通过减小雾滴粒径,增加雾滴密度提高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7.
炔草酯微乳剂药液在菵草叶片上的润湿和持留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使用除草剂防治菵草,采用Zisman图法测定了菵草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及不同浓度炔草酯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利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炔草酯微乳剂中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及在菵草叶片上的接触角和最大稳定持留量。结果表明,菵草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为31.3 m N/m。炔草酯浓度为676.1 mg/L时,药液表面张力为28.0 m N/m,此时药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浓度为1 000.0、2 000.0 mg/L时,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其表面张力分别为27.7、27.8 m N/m,接触角均小于60°,润湿性好,最大稳定持留量分别为3.65±0.09、3.83±0.02 mg/cm2,均显著高于其余浓度;其余浓度下表面活性剂浓度均小于临界胶束浓度,药液表面张力大于菵草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500.0 mg/L除外),接触角介于75.9~125.9°之间,润湿性中等或差,最大稳定持留量相对较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的0.47±0.10 mg/cm2。表明只有药液表面张力小于菵草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且药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才能使药液在菵草叶片上具有较好的润湿性和较高的最大稳定持留量。  相似文献   
38.
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菊酯、噻嗪酮、氟虫腈和乙虫腈等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性相关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以及靶标位点突变等重要研究成果,指出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性基因的功能验证及调控路径、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不明确等,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验证抗性基因功能;可将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用于鉴定新抗性基因及抗性调控基因,以探明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应深入至蛋白组学水平探讨抗性机制;需开发配套的高效田间施药技术,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9.
杞柳瘿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杞柳是工艺柳编的原料 ,通常种植在湖边滩地。安徽省中部约有 10 0 0 0hm2 的种植面积。杞柳瘿蚊发生频繁 ,造成很大的损失。该虫的成虫是一种黑红色的小蚊子 ,长 2 .5~ 3mm ;卵是一头稍尖的圆柱形 ,深红色 ,大小 ( 0 .15~ 0 .2 )mm× ( 0 .5~ 0 .6)mm ;幼虫蛆形 ,淡红至桔红色 ,大小 ( 1.5~ 2 )mm× ( 2 .5~ 3 )mm ;蛹纺锤形 ,桔红色 ,外有薄茧。该虫以幼虫在柳枝的顶端 (生长点 )吸汁 ,刺激生长点长成一个疙瘩。受害的柳枝降低了商品价值。该虫以幼虫在疙瘩内越冬。农民通常将柳枝的底端放在浅水中来保存柳枝 ,使之不干燥以利剥皮。在这种情况下越冬幼虫存活率高 ,成为下一年的虫源。在贮存期消灭越冬虫源是防治该虫最有效的方法。试验证明“柳瘿敌”是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40.
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已广泛用于保障水稻生产,而二化螟作为危害水稻生产的钻蛀性害虫,已经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明确该类杀虫剂抗性分子机制,可为二化螟抗性快速检测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总结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其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过表达介导的代谢抗性,以及鱼尼丁受体基因突变介导的靶标抗性;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在抗性分子检测、抗性新基因鉴定、抗性基因调控网络和多重抗性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认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害虫种群抗药性;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新抗性基因及调控网络,以探明多重抗性机制;将反向遗传学工具放射性配基结合及电生理技术深入验证抗性基因功能;需开发靶向抗性基因的dsRNA转基因作物、纳米农药及选择性新型化学杀虫剂,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