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为明确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对主要防治药剂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水平及抗性机制,采用平皿法检测了采自上海市6个区县的195株草莓灰霉病菌株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并分析了其中20株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啶酰菌胺对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最小值为0.15 μg/mL,最大值大于110 μg/mL;对孢子萌发的EC50最小值为0.19 μg/mL,最大值大于50 μg/mL。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频率为29.74% (抗性水平大于10),高抗频率为20.51% (抗性水平大于100)。该抗性的产生与琥珀酸脱氢酶SdhB亚基发生H272R或P225F突变有关,其中H272R突变发生较为普遍。研究表明,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水平及抗性频率较高,主要抗性机制为病原菌琥珀酸脱氢酶SdhB亚基上的H272R突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追求商品果产量、提高品质和提升草莓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总结了大棚草莓花果期管理调控大棚温湿度、适量施肥补水、提高授粉效果、重视植株和花果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摘与分级包装等6项关键技术,确保草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协调,使植株健壮,叶、花、果比例合理,不旺长、不早衰。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防治草莓白粉病高效低毒药剂,我们开展了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乙醚粉磺酸酯微乳剂(粉贝)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健达)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较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不同药剂对草莓叶螨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特开展相关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99%矿物油乳油和45%联肼·乙螨唑悬浮剂速效性最好,药后1~3 d平均防效达60%以上;45%联肼·乙螨唑悬浮剂和20%丁氟螨酯悬浮剂持效性较佳,药后14 d平均防效仍在90%以上。各类药剂均对草莓生长和蜜蜂安全,可在生产中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5.
试验表明,不同矿物油乳油对柑桔红蜡蚧和柑桔全爪螨有理想防效,97%矿物油乳油50倍液药后5天对红蜡蚧防效达85.30%,99%矿物油乳油150倍液对柑桔全爪螨药后3天、10天的防效分剐达97.32%、94.44%;安全性高,对柑桔和天敌生物无不良影响;长期使用不会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 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SDHIs)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及抗性机制, 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9年上海市5个草莓主产区的90个灰葡萄孢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抗性, 并分析了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SHD)亚基序列?结果显示:敏感性频率分布基线呈一个连续单峰曲线, 符合正态分布, 平均EC50为1.68±0.91)μg/mL, 氟吡菌酰胺对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最低值为0.09 μg/mL, 最高值为75.91 μg/mL?根据新建立的抗性划分标准, 发现上海奉贤区已存在抗氟吡菌酰胺的菌系, 抗性频率72.77%, 抗性菌株的最高抗性倍数为45.18, 其他地区抗性频率较低, 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分别为25.00%和4.76%, 崇明?青浦区菌株的抗性频率均为0?已有抗性的菌群抗性突变位点在 Sdh B亚基的N230I位和P225F位这二个位点, 突变后分别导致低抗?中抗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上海地区椎实螺重发原因与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椎实螺在上海地区时有发生.2010年发生普遍,部分田块发生严重.笔者分析了其在上海稻田的发生情况和原因,提出了农业和化学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草莓生产上防治白粉病的高效药剂,特进行了5种新型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60 mL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4d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可达70.59%,该药剂可在草莓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上海地区草莓枯萎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对药剂的敏感性。运用真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对上海地区不同草莓种植区分离得到的34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原菌群体对4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4株病原菌均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病原菌群体对多菌灵、咪鲜胺、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抑制中浓度(EC_(50))范围分别为0.302 7~0.556 2、0.001 1~0.148 2、0.036 1~0.299 7、0.036 8~1.721 6 mg/L。病原菌群体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EC_(50)比值分别为1.8、8.3,而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EC_(50)比值分别达134.7、46.8。上海市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尖孢镰刀菌对同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4类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的敏感性也无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上海地区草莓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可以为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病害及病原菌抗药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灰霉病是由灰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真菌病害,特别对茄果类蔬菜和浆果类水果为害严重.随着我国农业种植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和种植品种的日益丰富,灰霉病在我国的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和复杂.化学防治已成为防治灰霉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信息的查询梳理,综述了我国农作物灰霉病杀菌剂的应用现状,以期为灰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