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堆肥与化肥配施对甘肃河西内陆灌区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与化肥配施玉米农田中全年光能利用率以处理7(堆肥60 000 kg/hm2+磷二铵210 kg/hm2)最高,为0.884%;玉米水分利用率、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经济总收入均以处理7最高,其中,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46.85 kg/mm,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85.72 kg/mm,经济产量为17 280.99 kg/hm2,生物产量为30 886.09 kg/hm2,经济总收入为35 922.5元/hm2。  相似文献   
22.
甘肃中部柴胡适宜采收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柴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甘肃中部的最佳采收期。结果表明,柴胡根长、根粗、根干重从5—9月一直以不同的增速在上升,根干重在9月下旬达到最大。生物量累积高峰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8—9月累积速度最快。10月进入干枯期,植株鲜生物量明显降低,干生物量略有降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累积达到最大。10月果实成熟之后进入干枯期,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皂苷含量(柴胡皂苷a+d)、单位面积皂苷产量都呈下降趋势。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的柴胡产量和皂苷含量相对较高,干根产量2 008.33 kg/hm2。因此,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柴胡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23.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菊芋品系R3、R4、B1、B5、B8中菊糖的含量,其中,以蒽酮-硫酸法显色测定总多糖,以DNS法显色测定了还原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菊芋品系间菊糖含量为8.37%~16.78%,品系间差异极显著,品系R4的菊糖含量最高,达16.78%。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镇原县特大干旱年份(1999年9月-2000年7月)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生产力的实际测定,并与不同种植方式的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Triticum alstivum、玉米Zea may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苜蓿和黄花菜在干旱年份抗旱性强、经济效益高,在当地建立御旱型种植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5.
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26.
提高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蔺海明,黄高宝,胡恒觉,黄鹏,晋小军(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农业高等教育坚持“三个面向”方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  相似文献   
27.
兰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兰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8.
限量补灌对带田冬小麦土壤水分与耗水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带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限量补灌35mm后0~9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灌水后短期内显著高于来灌水处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灌水与未灌水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逐渐接近一致;小麦全生育期耗水强度的变化呈"双峰"曲线,虽峰值出现时间不一致,但总是与灌水时间同步变化,各处理基本上以小麦抽穗一扬花期耗水强度为全生育期最高值,且以抽穗期灌水的处理耗水强度最高,日耗水量高达7.68mm/d,认为抽穗期灌水对土壤水分的贡献最大;水分盈亏状况分析表明,带田冬小麦全生育期0~90cm上层土壤水分处于极度亏缺状况,灌水比不灌水处理水分亏缺程度更为严重,但不同生育期灌水的处理间水分亏缺差别极小。  相似文献   
29.
旱作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是西部黄土高原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该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布也非常广泛。持续的作物连作和多年苜蓿种植系统都存在很多问题。雨养农业系统发展的关键是最佳水分利用策略的应用。发展合理的苜蓿-小麦轮作系统对该区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苜蓿终止时间严重影响土壤水分,所以在适宜的时间终止苜蓿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关于苜蓿-小麦轮作中老苜蓿在一年中适宜终止时间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30年老苜蓿布设田间试验,旨在探索老苜蓿地土壤水分状况、苜蓿终止时间和少量氮肥施用对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种植苜蓿后0~3 m土壤水分很少,即便遇到丰水年(2003年),3年的时间都不足以恢复土壤水分。30年苜蓿在一年中春季还是秋季终止对土壤水分状况无显著影响。种植苜蓿30年后杂草竞争力增强,苜蓿干物质和产量水平都相当低,且对1 kg hm-2的氮肥使用无明显响应。由于土壤水分含量太低,后茬春小麦对1 kg hm-2的氮肥使用和苜蓿终止时间也无明显响应。因此,苜蓿持续种植时间太长会耗竭土壤水分,使后茬春小麦对苜蓿在一年中的终止时间及少量的氮肥使用无响应,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有可能恢复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30.
以从新疆、河南、四川等地引进的5个红花品种为试材,在秦王川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壤环境中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红花品种‘YM-1’的花冠产量最高,达到37.08 kg/hm2,而品种‘JQ-2’花冠收获产量最低,仅有16.18kg/hm2;品种‘JQ-1’种子产量最高,为426.3 kg/hm2,种子产量最低的是‘WZ-1’,仅为128.2 kg/hm2.综合红花产量和种子产量,品种‘JQ-1’表现最佳,其次为‘QZ-1’,这2个红花品种比较适宜该地区推广种植.如果作饲料用,可推广种植‘JQ-1’,其生物产量这2 006.4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