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14篇
  3篇
综合类   8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干旱胁迫对银杏叶类黄酮年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年生银杏盆栽实生苗为研究材料,通过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探索4个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55%~60%、40%~45%和30%~35%)对银杏叶黄酮类物质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生长季节不同,银杏叶内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以及总黄酮含量具有显著差异,4月份萌芽初期和7月初,黄酮类物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适度干旱可以促进银杏黄酮类物质的合成,尤其中度干旱,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40%~45%时,有利于叶内黄酮类物质的合成。考虑到叶产量、叶黄酮含量以及采叶与采时的关系等,在实际生产中控制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中度干旱水平,并于7月初及时采收叶片提取黄酮类物质,可以提高黄酮类物质得率,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第一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二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三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3.
以银杏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对银杏bHLH转录因子进行筛选和分析,从银杏基因组中鉴定出72条bHLH转录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bHLH转录因子序列长度和分子量差异较大,而理论等电点及亲水性等比较接近;各家族成员均含有N端碱性氨基酸区和C端的螺旋-环-螺旋区;该家族可分为17个亚家族,相同亚家族成员保守基序的类型十分相似。通过启动子分析发现,多数银杏bHLH基因启动子均含有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等。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有7条银杏bHLH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有6条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水平都比较高,预测其在银杏生物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用12.5、25、50、100、200 mg.mL-1银杏外种皮提取物浸泡过的无农药残留的小青菜饲喂小菜蛾3龄幼虫,研究了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小菜蛾生长及其体内3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和毒杀作用,能够降低幼虫化蛹率,影响蛹的质量.此外,银杏外种皮提取物能够扰乱小菜蛾幼虫体内保护酶的动态平衡,主要表现为SOD活性被激活,4、36、48 h时处理组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AT活性被抑制,4、24 h时处理组CAT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36 h POD活性被抑制,处理组POD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48 h时POD活性又被激活,处理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5.
铜处理对喜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代谢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不同浓度的Cu 处理喜树种子和三叶期的幼苗,研究了Cu胁迫对喜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20~50 mg·L-1的Cu2 对喜树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发芽势提前 ,但50~100 mg·L-1的Cu2 浓度均抑制胚根和胚芽的生长.(2)Cu2 对喜树幼苗的影响存在浓度和时间效应:低浓度(10 mg·L-1)Cu2 促进,如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高于对照;高浓度(100 mg·L-1)Cu2 对上述各指标从6 d或9 d后起显著地抑制作用;而中等浓度(50 mg·L-1)的Cu2 处理效果趋向于高浓度的作用.低浓度的Cu在12 d之内对喜树幼苗生长是有利的,以后会出现胁迫;而高浓度的Cu,3 d后出现抑制,抑制作用比低浓度提早9 d.说明喜树幼苗能够忍受小于50 mg·L-1以下的Cu处理,高于此浓度生长受抑.(3)Cu处理后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在整个处理期内呈上升趋势,浓度越大,上升幅度越大;而SOD、POD 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与Cu浓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以自制白果粉为原料,分析了提取溶剂、粉料粒度、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白果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醚(沸程60~90℃)是较适宜的提取溶剂,出油率为3.88%。最佳提取工艺为:白果粉粉碎度80目,提取温度25℃,超声波提取功率200 W,料液比1∶25(g/ml),每次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次数2次。最优工艺条件下,出油率为3.86%,较索氏提取法,该工艺对白果粗脂肪的提取率为98.71%。  相似文献   
47.
【目的】精确估测银杏人工林有效叶面积指数(eLAI),以更好了解银杏人工林的生长和竞争、理解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产力。【方法】基于多旋翼无人机激光雷达(LiDAR)系统获取的点云数据,结合45块地面实测样地数据,使用孔隙度模型法(通过计算点云的冠层穿透率,根据Beer-Lambert定律计算有效叶面积指数)和统计模型法(首先通过地面实测的有效叶面积指数和所提取的LiDAR特征变量建模,然后借助拟合的模型估测有效叶面积指数)对我国典型银杏人工林进行样地尺度的有效叶面积指数估测。【结果】1)使用统计模型法估测eLAI时,仅利用LiDAR高度特征变量估测精度为R2=0. 38(rRMSE=54%),引入其他特征变量(冠层密度特征、冠层容积比以及强度特征变量)后精度分别达到R2=0. 64(rRMSE=26%)、R2=0. 61(rRMSE=28%)、R2=0. 74(rRMSE=23%); 2)根据Cover将样地分组建模后发现,分组建模的精度优于不分组建模的精度;3)孔隙度模型法估测有效叶面积指数的精度为R2=0. 71(rRMSE=32. 0%)。【结论】结合多组LiDAR特征变量估测有效叶面积指数能够充分挖掘LiDAR数据包含的冠层结构特性,从而提升估测精度;同时,使用孔隙度模型法可以有效估测银杏人工林有效叶面积指数。无人机LiDAR点云在估测银杏人工林有效叶面积指数上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48.
以低温贮藏银杏胚为试材,研究不同取材时期银杏胚的生长长度变化、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能力。结果表明:早期取材且低温保存,能减缓胚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不同时期胚均能较好的诱导愈伤组织,以10月10日取材在MS培养基上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有一定的分化能力,早期(10月3日至11月16日)取材能诱导出胚性愈伤和不定芽,晚期(11月16日以后)取材能诱导出不定芽和不定根,诱导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49.
遮荫对几种暖地型草坪草成坪速度及其景观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对5种常见暖地型草坪草在不同遮荫条件的成坪速度及其景观效果进行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天堂328、狗牙根、结缕草均随遮荫程度的加大,成坪速度显著减慢或不能成坪,假俭草、马尼拉在遮荫度37%、58%条件下,成坪速度超过对照水平或相当,因此认为,在遮荫地或林下种植草坪时,供试草种中应首选假俭草,其次为马尼拉,另外3个草种不宜作为耐荫草种利用;遮荫提高了各草坪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色景观效果;遮荫处理不同程度增加了草坪植株的高度、叶片长度、宽度、面积,但降低了叶片的厚度。  相似文献   
50.
通过比较不同酵母菌在以银杏叶为主要发酵原料中的增殖能力,获得了一株具有较强抗银杏叶抑制物的产阮假丝酵母。研究了培养条件对产阮假丝酵母增殖的影响,分析了在较佳培养条件下发酵产物中主要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较适宜的增殖条件为,底物含水率为60%,料层厚度为2~4cm,最佳初始pH值为4.5~5.0,发酵温度为28~30℃。发酵后总黄酮含量略有下降,但每克产品中活性酵母细胞数达到40亿个,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分别提高了70.23%、40.77%和14.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