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8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11篇
  8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目的】小穗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花器官。在水稻中,小穗作为花序的基本单位和独有结构,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水稻小穗和花器官的发育,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籼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2个具有相似突变表型的水稻等位突变体polarity defect of lateral organs 2-1和polarity defect of lateral organs 2-2(pdl2-1和pdl2-2)。由于二者表型相似,选取pdl2-1(命名为pdl2)为材料,通过显微观察和石蜡切片技术分析其小穗突变表型;通过农艺性状考察分析小穗外稃突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图位克隆技术验证PDL2的功能;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PDL2的表达模式。【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pdl2突变体外稃明显变窄,不能与内稃紧密钩合,导致小穗开裂,内轮花器官部分裸露在外,但其雄蕊、雌蕊和浆片的形态和数量均表现正常。进一步的石蜡切片结果表明,突变体外稃硅化细胞和泡...  相似文献   
262.
【目的】探明LsARF3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克隆的方法克隆LsARF3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DNA序列进行分析,并用瞬时沉默技术分析LsARF3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结果】LsARF3基因的全长CDS序列为1 794 bp;编码了597个氨基酸;该蛋白的分子量为65 653.86,理论等电点为7.78。LsARF3基因在茎尖中的表达量随着高温处理时间延长持续升高。【结论】LsARF3基因可能促进叶用莴苣抽薹。  相似文献   
263.
水稻粒形与产量和营养品质密切相关,挖掘水稻粒形发育相关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籽粒营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sulfonate,EMS)处理籼稻品种西大1B,获得了1个水稻粒形突变体,命名为long grain and degenerated palea (lgdp)。lgdp表现出外稃伸长,从而导致籽粒长度增加的特征,进一步扫描电镜分析发现, lgdp籽粒变长主要原因是其外稃细胞数目极显著增加。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调控;利用lgdp与ZH11杂交构建的F2分离群体,通过BSA法将目标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分子标记ZLN43和ZLN-1之间,物理距离大约810kb。通过转录测序和PCR分析初步确认LGDP候选基因编码一个MADS-box基因。qPCR分析表明,LGDP可能通过负向调控GW7/GL7、GS3、TGW6等水稻粒长正向调控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了颖壳细胞数目的增殖,进而影响籽粒长度。本研究结果为应用LGDP基因改良水稻粒形提供了新的资源。  相似文献   
264.
采用中-大尺度遥感监测手段,对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开展调查与分析,重点阐述长江流域从自然水体为主向人工水面为主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全长江流域历史最大水面约63 360 km2,最小水面约26 396 km2,历史最大消落面积约36 964 km2。2019—2020年“一江两湖七河”最大水面约为19 663 km2,最小水面约为14 281 km2,消落区面积6 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 km2。2001—2020年和1984—2000年两时段相比,地表水减少水面中超过80% 来自于具有自然水文情势的消落区,而新增水面中,由于水库充填导致的河流水面增加达5 500 km2,致使长江流域水域类型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自然水体占比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而同时期的鱼类资源现存量也下降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本研究首次明确反季节性消落区的概念,探讨了长江流域河流梯级水库充填形成的反季节性消落区与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 关键栖息地丧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5.
为了解长江干流各江段在长江十年禁渔的新形势下垂钓渔业状况,2017—2018年对长江干流872位垂钓者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垂钓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钓具类型主要为手竿和海竿,占钓具总量的80%以上。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垂钓者渔具年投入50%以上样本在500元以下;在长江中下游50%以上样本在1 000元以上。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垂钓者人数分别估算为2 344、4 764、4 600和6 649位,对应江段年垂钓量分别估算为45.0、294.7、171.1和478.7 t,年垂钓量占对应江段鱼类资源现存量比例分别为8.6%、2.0%、1.8%和3.6%;垂钓对长江上游渔业资源影响相对较大,需要密切关注。为引导垂钓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划定禁钓区、禁钓期,建立天然水域钓具、钓法的白名单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深入挖掘传统渔业文化资源、树立垂钓渔业品牌。  相似文献   
266.
为探究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动态及层级变化,本研究于2019年湿季(5-6月)和2020年干季(11月)在新疆伊犁河流域13个站位进行鱼类调查。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分析了伊犁河鱼类的营养级,并对不同支流以及不同摄食功能群鱼类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伊犁河流域鱼类的δ13C值范围为-33.70‰~-18.51‰,δ15N值范围为5.13‰~17.33‰,营养级范围在1.27~4.07之间,平均为2.54±0.55。湿季鱼类的营养级高于干季,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营养级明显高于其它类群。鱼类营养结构特征指标(氮值范围NR、碳值范围CR、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邻近距离、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显示,伊犁河与特克斯河的鱼类营养多样性较高,揭示种间竞争较少;喀什河营养冗余更高,表明鱼类群落抗外界干扰能力更强。本研究为后期准确全面的评估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67.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 000 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  相似文献   
268.
为详细了解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食物组成,以黄海北部海水池塘养殖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沙氏下鱵(Hyporhamphus sajori)幼鱼为对象,提取其胃含物及水环境样品DNA,选用18SrDNA V4区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DNA metabarcoding)鉴定其食物组成及摄食选择性。结果显示, 33日龄沙氏下鱵幼鱼胃含物样品中共检出17个物种门类,其中节肢动物门(45.29%)序列数占比最高,其他物种序列数占比超过1%的门类依次为绿藻门(20.34%)、硅藻门(12.35%)、甲藻门(12.42%)、纤毛虫门(2.41%)、链形植物门(1.75%)、鞭毛虫门(1.24%)和子囊菌门(1%),同期水环境样品中甲藻门序列数占绝对优势(76.64%),其次分别为纤毛虫门(2.52%)、刺胞动物门(1.50%)、异鞭藻门(1.34%)、丝足虫门(1.12%); 63日龄沙氏下鱵幼鱼胃含物样品中共检出18个物种门类,其中节肢动物门序列数占绝对优势(97.31%),其他门类物种序列数占比均小于1%,同期水环境样品中甲藻门(57.92%)为优势门类,其他物种序列数占比超过...  相似文献   
269.
砜吡草唑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的土壤处理除草剂,为探究其对玉米田常见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砜吡草唑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及其对玉米的安全性。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在90g(a.i.)/hm2时,对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稗草、碎米莎草、青葙、铁苋菜等多种常见秋熟作物田杂草均具有较好活性,鲜重抑制率均大于90%;对4种常见玉米田杂草马唐、稗草、青葙、碎米莎草的GR50分别为14.77、16.41、15.37、27.74g(a.i.)/hm2,除草活性在供试剂量下均高于对照药剂精异丙甲草胺。砜吡草唑在供试的3个玉米品种奥玉510、郑单958、蠡玉16和4种杂草马唐、稗草、青葙和碎米莎草之间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选择性指数为23.82~240.88。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砜吡草唑在250g(a.i.)/hm2时,对马唐、稗草、铁苋菜、碎米莎草的总鲜重防效达91.4%,对供试玉米蠡玉16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