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基质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pH值是基质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任何植物都有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佳pH值范围,不合适的pH值会造成基质溶液中[H ]或[OH-]过高或过低,对根系产生直接毒害作用.试验证明白云石粉对基质的PH值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82.
草莓属蔷薇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其酱果柔软多汁,除含糖、酸、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P、Fe、Ca等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近几年发展较快。但在无公害栽培中,秧苗繁殖这一环节严  相似文献   
83.
组培与工厂化育苗技术近年来在农、林、园林和花卉产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已形成了一大趋势,除传统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品种如桉树、香蕉、甘蔗,大花惠兰、蝴蝶兰,文心兰外,近年来在其它品种组培苗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形成了几大产业热点,如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兰莓、樱桃和苹果矮化砧木等果树组培苗,铁皮石槲和金线莲等中草药组培苗,非洲菊、百合、红掌等花卉组培苗,取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4.
林麝疾病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林麝疾病预防措施和常见疾病的治疗,以为降低林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1 试验目的 为了验征新引进的10%速效麦道1+1型及10%神除1+1速效型两种除草剂对春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作物安全性,将安排此试验,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 试验材料 2.1 供试药剂①10%麦道可湿性粉剂;②10%速效麦道1+1型;③10%神除1+1速效型;④72%2,4-D丁酯油。2.2供试作物 互麦14号。  相似文献   
86.
1 定植建园1.1 株行距 金太阳杏树势中庸,可适当密植,大田栽植条件下,平原株行距3m×5m或3m×4m,丘陵山区2m×4m或3m×4m,保护地栽培1m×2m或0.8m×2m。  相似文献   
87.
云南小规模农户蔬菜种植习惯和病虫防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农民参与式调查方法,2003-2004年抽样调查了云南省昆明、大理、玉溪、楚雄、曲靖和丽江6市360户小规模蔬菜种植农户,系统调查了农户的蔬菜种植习惯、病虫知识、病虫防治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种植蔬菜具有多样性特征,360户在2004年种植了多达23种蔬菜。农民普遍缺乏蔬菜病虫生态知识,虽然具有一定的识别害虫能力,但是大多数农民不能区别害螨和病害的危害,不能识别大多数重要天敌,主要根据农药零售商的建议进行病虫防治,导致普遍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进行病虫防治。  相似文献   
88.
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种模式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调查比较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种模式对马铃薯青枯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马铃薯套种玉米可减少青枯病病菌在株行间的蔓延,抑制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套种田块的青枯病发生率、大中薯减产率和单株减产量均低于纯种田块。马铃薯与玉米二套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作用最为明显,发病率仅为纯种模式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89.
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践与农民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对云南省开展蔬菜IPM农民田间学校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实施农民田问学校的经验,并对如何做好农民教育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90.
<正>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主要麦区均有发生。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小麦矮秆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和小麦白粉病单一抗源的利用,再加上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高度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基于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