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2篇
  26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高效生产栽培马铃薯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膜下滴灌不同追肥处理,即T1(CK, 追肥0 kg/hm2)、T2(追肥600 kg/hm2)、T3(追肥750 kg/hm2)、T4(追肥900 kg/hm2)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及马铃薯生育期微量元素积累与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表明:(1)马铃薯后期追肥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与T1处理相比,T2、T3、T4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9.24%、27.18%、16.60%;商品薯率分别增加了14.73%、23.52%、18.44%,各处理差异性显著。试验中马铃薯最佳施肥量为底肥为2250 kg/hm2,追肥为750 kg/hm2,产量达38835 kg/hm2。(2)马铃薯后期追肥显著提高了微量元素积累量。与T1处理相比,T2、T3、T4处理全生育期平均铁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2.74%、46.39%、35.81%;锰分别提高了16.40%、29.89%、25.70%;铜分别提高了14.41%、40.81%、26.41%;锌分别提高了12.84%、25.92%、19.34%。(3)追肥有效提高了马铃薯对铁、锰、铜、锌的吸收速率。与T1处理相比,T2、T3、T4全生育期平均铁吸收速率分别提高了22.97%、45.95%、32.43%;锰分别提高了17.08%、29.89%、25.70%;铜分别提高了12.92%、39.53%、20.16%;锌分别提高了9.49%、26.65%、17.00%。(4)不同微量元素达到最大吸收速率时的马铃薯生育阶段有所差异。其中,铁铜锌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在块茎膨大期,而锰出现在块茎形成期。因此,马铃薯微量元素最佳补充时期宜在块茎形成期至块茎膨大期。  相似文献   
72.
果园生草对氮素表层累积及径流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正确认识生草覆盖对果园面源污染的防控作用和推进生态果园建设,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果园生草覆盖、生草刈割和清耕3种管理措施对氮素表层累积及其流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鼠茅草大量腐解时期(9月)生草覆盖处理土壤表层(0—1cm)矿质氮含量分别是生草刈割和清耕处理的2.6倍和4.5倍,与此同时,果园生草覆盖处理径流液中矿质氮浓度相比刈割和清耕处理分别提高42.6%和20.9%;与清耕相比,生草覆盖使降雨地表径流量显著降低88.3%~98.7%,渗漏量增加42.1%~97.6%。综合3次降雨,生草覆盖使矿质氮的径流损失比清耕降低90%,并且增加深层(25cm)渗漏89.6%。综上可见,虽然果园生草覆盖增加快速降解时期矿质态氮表层累积数量,但减少径流水损失效果显著,进而明显减少氮素径流损失,提高果园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对解决坡地果园面源污染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设施菜地施用石灰氮-花生壳对土壤改良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设施黄瓜休闲期设置对照(处理1)、施花生壳(处理2)、施石灰氮-花生壳覆膜闷棚(处理3)三个处理,考察不同时期设施土壤微生物、根结线虫数量及黄瓜产量。结果表明,在田闲期应用石灰氮-花生壳高温闷棚技术,改变了设施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结构,在第二茬春季黄瓜旺长期处理2和处理3土壤根际细菌数量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66倍和1.27倍,放线菌的数量为对照处理的3.35倍和4.20倍;临近黄瓜拉秧时,两处理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分别为对照的1.88倍和1.24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处理2和处理3土壤细菌/真菌(B/F)、放线菌/真菌(A/F)比值较对照增大,表明土壤生物性质得到改善。在第一茬黄瓜拉秧时,处理2和处理3土壤线虫数量仅为对照的12.9%和10.4%;第二茬黄瓜拉秧时,两处理土壤线虫数量分别为对照的22.5%和16.4%,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大大减少。施用花生壳和石灰氮-花生壳处理黄瓜产量连续两茬较对照增产,幅度达34.0%~53.0%。  相似文献   
74.
长期施用单一肥料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芬  李俊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60-12062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单一肥料对无石灰性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中采取土样分析,研究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指标对长期施用单一肥料的响应。[结果]与对照相比,长期单施有机肥可显著改善土壤的含水量、孔隙度、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且施用高量有机肥用,效果更明显;但长期单施氮肥的效果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长期合理施用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在提高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方面也明显优于单施氮肥。因此,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有机物料,合理配施化肥能有效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质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5.
蚯蚓粪作为花卉栽培基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花卉栽培基质———蚯蚓粪作为花卉栽培基质的应用试验,结合当前市场上花卉栽培基质的销售状况,对花卉栽培基质———蚯蚓粪的优点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其应用及销售前景作了充分的市场调查。从而解决当前花卉栽培基质,尤其是有机栽培基质缺少的问题,满足花农生产花卉和居民养花的需要。  相似文献   
76.
县级区域粮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进一步了解县级区域粮田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以山东省惠民县为例,研究了20年来惠民县农业土壤养分循环、平衡与时空变异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惠民县农业土壤氮磷过量盈余,而钾基本持平。惠民县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可以分为3类:①土壤速效钾空间变异符合典型的指数模型,最大自相关距离为16.6 km;②土壤全氮空间变异随空间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性;③土壤速效磷空间变异与间距无关,存在纯块金效应。与20年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相比,土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养分空间分布规律变化不大,而土壤速效磷的空间分布规律变化较大。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与土壤养分循环趋势相一致,说明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是影响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7.
日光温室番茄氮素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根据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原理,应用氮素供应目标值结合PSNT(Presidedress.Soil.Nitrate.Testing)技术对日光温室春、秋季番茄主要生育时期0—30.cm土壤硝态氮进行实时监测并进行氮素追施调控。试验设计为:当春季目标产量为84.t/hm2时,在第一、二、三穗果膨大期每次追肥时采用N.300.kg/hm2的氮素供应目标值(0—30.cm土层NO3--N+灌溉水带入氮素+追施化肥氮素),之后每次追肥采用N.200.kg/hm2的氮素供应目标值;当秋季目标产量为75.t/hm2时,在第一、二、三、四穗果膨大期每次追肥时采用N.200.kg/hm2的氮素供应目标值,之后每次追肥采用N250.kg/hm2的氮素供应目标值。结果表明,与传统氮素处理相比,由于充分利用了来自环境的氮素养分(包括矿化态有机氮和灌溉水中氮素),氮素追施调控处理的番茄在春季生长后期(3至6穗果生长时期)、秋季生长前期(1至3穗果生长时期)没有追施氮肥;在氮肥总投入量分别减少62%和78%的情况下,番茄产量不降低,但显著降低了土壤—蔬菜体系中氮素表观损失量,作到了氮素资源的综合管理与作物的高效利用,减轻了过量施氮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8.
山东寿光日光温室番茄磷钾肥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3414”方案中的部分处理[传统施肥(CK)、N0P0K0、MN2P0K2、MN2P1K2、MN2P2K2、MN2P3K2、MN2P2K0、MN2P2K1、MN2P2K3、MN0P0K0],在山东寿光日光温室内进行了番茄磷钾肥肥效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中番茄产量MN2P1K2处理区最高,达到160.86 t·hm-2,比传统施肥方式增产7.2%。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磷肥的利用率最高仅为22.6%,钾肥最高仅为23.7%,与其他处理相比较,施磷肥过多有明显减产趋势,只需施适量有机肥和少量磷肥即可达到理想产量;施钾肥在前期效果不是很明显,故前期应少施,中后期要适当多施,以促进番茄对钾肥的吸收  相似文献   
79.
蚯蚓粪作为阳台蔬菜栽培基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樱桃萝卜和茼蒿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以蚯蚓粪为基础原料的不同配方(纯蚯蚓粪、蚯蚓粪∶蛭石=1∶1、蚯蚓粪∶珍珠岩=1∶1、蚯蚓粪∶蛭石∶珍珠岩=1∶1∶1和传统栽培基质草炭∶蛭石=1∶1)栽培基质的保水、供肥特性及其对樱桃萝卜和茼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基质相比,蚯蚓粪∶蛭石=1∶1基质配方密度有所增加,但显著低于其它配方,吸水性能比传统基质配方稍差,但优于其它配方;蚯蚓粪的添加提高了基质中N、P、K的供给能力,使用蚯蚓粪∶蛭石=1∶1与传统基质配方萝卜地上部质量差异不显著,较其它配比显著提高40%~112%。综上,用蚯蚓粪代替不可再生的草炭,采用蚯蚓粪∶蛭石=1∶1的配方基质吸水保水性较强,该配方基质栽培的樱桃萝卜和茼蒿产量显著高于其它配比,并且保障了营养品质,适合作樱桃萝卜和茼蒿阳台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明不同水氮处理对设施膜下滴灌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3个灌水处理(450,900,1 350 m~3/hm~2)和3个氮处理(150,225,300 kg/hm~2)共计9个水氮组合处理,分别于收获期测定马铃薯产量、商品性、维生素C、淀粉、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硝酸盐含量及各生育期不同土层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及商品率均随着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呈现抛物线趋势变化,在施氮量为225 kg/hm~2,灌水量900 m~3/hm~2时达到最大,分别为35 299.9 kg/hm~2和77.9%。在相同灌水量下,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及块茎吸氮量明显增加,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硝酸盐含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同时,可溶性蛋白、块茎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呈抛物线变化趋势,且各灌水处理间差异显著。马铃薯各生育期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均为表层土(0~20 cm)最高,且在0~100 cm剖面呈降低趋势,马铃薯苗期及块茎形成期是NO_3~--N向土壤下层移动的主要时期。因此,在设施覆膜滴灌马铃薯种植施氮量应控制在225 kg/hm~2,灌水量900 m~3/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